第61章 律法新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蜀汉章武十年(公元271年)春,南中之地在历经疫病洗礼后,渐复生机。然一场大疫,如同烈火煅金,不仅考验了政权的应急之能,更将其内在治理的隐忧灼烧得清晰无比。疫病期间,虽经全力救治,然各地郡县在推行隔离、调配物资、惩处奸商、抚恤伤亡之时,所依循的律令却颇为混乱:或沿用蜀汉旧章《蜀科》,或参照东汉《汉律》残篇,或依据郡守、将军的临时号令,甚至依赖当地夷汉习惯法。此法出多门、标准不一的弊端,在常态下或可遮掩,于非常之时则尽显无遗。牂柯郡因强制迁徙病患与夷部习俗冲突几至激变;永昌郡处置囤积居奇者量刑轻重悬殊引民怨;北疆军中,姜维虽以军法威严约束,然于涉及随军民夫之诉讼,亦感常法难以适用。这一切皆表明,这个立足于南中已近十载的流亡政权,若欲从“求存”迈向“图治”,从“行军府”过渡为“正规朝堂”,一部统一、明晰且契合当前情势的成文律法,已成为维系内部秩序、保障新政推行、彰显统治合法性的迫切之需。“律法新章”的制定,由此被推至风口浪尖。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议事厅内,一场关乎“定规矩、成方圆”的朝议正在进行。北地王刘谌端坐主位,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大司农张质等重臣在列。然而此次会议的核心人物,却是一位年近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的官员——原蜀汉尚书郎、精通律法的陈祗。陈祗于章武九年末历经艰辛抵达永昌,因其明习法典,被诸葛瞻荐于刘谌,参与枢要。此刻,他正手持一卷自己草拟的《律法新章》纲要,陈述利害。
“殿下,卫将军,诸位明公。”陈祗声音不高,却条理清晰,“疫病之事,可见法度不一之害。今我朝据南中三郡,汉夷杂处,军政民政交织,海陆事务新兴。若无法度一统,则权责不明,赏罚无据,吏民迷惑,奸宄滋生。昔萧何入关中,约法三章,遂定基业。今我朝欲在此地长治久安,北图中原,颁行一部契合时宜、宽严相济之新律,实乃固本培元之要务!”
他展开纲要,指出关键:“新律之要,在于三端:一曰‘融通旧新’,即以《蜀科》为基,参酌《汉律》,兼采南中夷汉可行之习惯,去繁就简,务求实效;二曰‘明刑弼教’,刑罚须公,然旨在惩戒、教化,非为滥施酷刑;三曰‘因地制宜’,于军务、海事、夷务等新事,需设专条,以适应南中特殊之情势。”
陈祗之议,如石击水。安南将军霍弋首先赞同:“陈尚书所言极是!军中无法,如一盘散沙。今北疆将士,除军法外,与民交涉、军屯管理等,常无法可依,全凭将领裁量,易生不公。若有统一律法,则将士知所趋避,军纪更易整肃。” 大司农张质亦从民政角度支持:“赋税征收、物资调拨、市场管理,若有明律规定,则胥吏不敢滥权,百姓亦知义务,可省却无数纷争。”
然而,光禄大夫谯周却持保留态度,他捻须缓言,引经据典:“殿下,陈尚书之心,固为社稷。然《周礼》云‘刑新国用轻典’。我朝新立南中,根基未稳,夷情未附,当以宽仁为要,与民休息。骤然颁行繁复新律,恐百姓难以周知,胥吏借法扰民,反失人心。不若暂依旧例,辅以德化,待民风淳厚,再议立法不迟。” 其言代表了部分崇尚德治、担忧法令滋彰的儒臣观点。
秘书令郤正则持中立审慎之态:“谯大夫所虑,亦有其理。立法之事,关乎国体,不可不慎。新律条款,需字斟句酌,尤需虑及能否在夷区推行。若夷人不服,强行以汉法绳之,恐生边衅。”
众人的目光聚焦于卫将军诸葛瞻。他静听良久,目光扫过陈祗手中的纲要,又掠过谯周忧虑的面容,沉声道:“殿下,诸位。谯大夫言德化,乃治国之本;郤令君言审慎,是老成之见。然,瞻以为,德与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无法之德,易流于空疏;无德之法,则失之严苛。今我朝非在太平治世,实处危亡之秋,内有整合之需,外有强敌环伺。若无统一法度以定分止争、聚拢人心、保障新政,则德政亦无从施行。譬如北疆御敌,若无统一号令,各自为战,安能取胜?”
他走到殿中,语气转为坚定:“故,颁行新律,非为好大喜功,实为形势所迫,乃‘以法治促德治,以纲纪固国本’之必然选择。然,立法之道,确需如郤令君所言,慎之又慎,尤要契合南中实情。” 他转向陈祗,“陈尚书,新律纲要看,方向正确。然,需明确几条核心原则:其一,‘军法从严,民政从宽’。北疆及水师军中,依旧以大将军、都督军令为主,新律为民法之补充,涉军民纠纷时,方以律断。其二,‘夷汉渐融,因俗而治’。对归附夷部,其内部细故,可依其习惯法,由头人、汉官共议;唯谋逆、大辟等重罪,方由汉律裁定。其三,‘
赏罚分明,罪刑相应’。严禁滥刑,赋税、役法需明载,使民先知之,后守之。”
刘谌听罢,颔首道:“卫将军剖析明白,老成谋国。便依此议。着陈祗为主,郤正、张质协理,霍弋可遣熟知军务之将佐参与,共修新律。务求简明扼要,可行可用。成稿后,先议于朝,再颁行郡县试办,察其成效,徐徐图之。”
诏令既下,以陈祗为首的“修律馆”随即设立。然而,真正的难点方才浮现。各方利益与观念在具体条款的拟定中激烈碰撞。
军方的霍弋代表要求严惩临阵脱逃、倒卖军资者,主张连坐重刑;而郤正则强调需核实情由,防止冤滥。张质希望赋役条款清晰,便于征收;陈祗则需考虑民力,设定上限。最为棘手的是夷务条款,谯周等人主张完全因俗而治,几乎不干涉;而来自牂柯的郡守则上报,部分夷部“猎头”旧俗屡禁不止,与汉民冲突不断,必须明令禁止。陈祗与各方反复辩论,常常至深夜。诸葛瞻则不时前来,不直接干预条款,但把握原则,调和鼎鼐,尤其强调:“新律之效,不在刑重,而在必行。令出必行,赏信罚必,则民知所向。”
就在修律紧锣密鼓进行时,一桩突发的案件,加速了进程,也凸显了新律的必要性。永昌郡一大姓豪强爨通,仗着家族势力,及其子弟在军中有军职,强行低价兼并疫后遗孤田产,逼死人命。苦主告至郡府,郡守慑于爨家权势,又因旧律对此类“强买”定罪模糊,久拖不决。消息传至永昌,民情汹汹。霍弋闻之大怒,欲派兵拿人,被诸葛瞻制止。
诸葛瞻以此案为例,在朝议中直言:“诸位请看,无法可依,或法不示公,则豪强横行,吏治腐败,百姓含冤。此非独爨氏之过,实乃法度不明之弊!新律必须明确‘占田过限’、‘强取豪夺’之罪,且需规定,‘官绅犯法,与庶民同罪’之原则!否则,新政惠民,终成空谈!” 此言一出,有力支持了陈祗在律法中加入抑制豪强、整肃吏治的条款。
同时,北疆姜维也送来文书,言军中因军屯土地、缴获分配偶有纠纷,建议新律对军功赏赐、军产管理有所界定,以免影响士气。这进一步丰富了新律的内容。
经数月艰苦磋商,一部融合了《蜀科》精神、兼顾南中特色的《章武律令》草案终于成形。其内容涵盖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虽不及鼎盛时期汉律完备,然体系初具,尤其增加了“市舶”(海贸管理)、“夷务”(规范汉夷交易、纠纷处理)等专章,体现了时代与地域特色。律文强调“罪刑法定”,减少模糊条款;刑罚上,除谋逆等重罪外,慎用肉刑,鼓励赎铜及劳役替代;程序上,要求审讯具状,防止滥权。
草案在高层会议上公布,再次引发热议。谯周对其中“抑制兼并”、“夷汉同法”等条款仍表忧虑,认为过于激进。陈祗据理力争,言不抑豪强,则民不聊生;不逐步规范夷务,则边疆永无宁日。双方争执不下。
最终,诸葛瞻一锤定音:“法典之立,贵在平衡。抑豪强,非为打击良善,是为防其坐大,与国争利,此乃巩固国本之需。待北定中原,天下混一,或可调整。今处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夷务之策,更是‘渐’融,非一日之功,然方向必须明确。可先于永昌、牂柯择地试行,观其效,再推广。”
在诸葛瞻的坚持下,刘谌最终准奏,决定择吉日颁布《章武律令》,先在永昌郡及北疆军中试行一年,再视情况推广至三郡,并命学宫博士为吏民讲解律意。
《章武律令》的颁布,在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百姓闻“官绅同罪”、“禁强取豪夺”,多怀期待;部分胥吏豪强则感约束,暗中抵触;夷部头人闻讯,反应不一,有心安者,亦有疑惧者。
颁布月余,效果初显。永昌郡守依新律重审爨通案,证据确凿,判其退田罚金,夺其子弟军职,爨家虽恨,然法条明确,无从抵赖,民间称快。北疆军中,因军功赏赐、屯田分配有了明文规定,纠纷减少。然,牂柯郡一处夷寨因土地纠纷,汉官依新律干预,与夷人习惯法冲突,险些酿成械斗,幸得郡守及时调解,方得平息,显示夷务推行之难。
陈祗、郤正等人忙于解释律文、处理新案,焦头烂额。诸葛瞻对忧心忡忡的谯周道:“谯大夫,水至清则无鱼,法初行必有窒碍。然,唯有持之以正,行之以公,方能使民心渐服,法治之念渐入人心。此非一日之功,需十年、数十年之力。”
年末,诸葛瞻立于府中,翻阅着首批依据新律判决的案卷副本,对身旁的诸葛尚叹道:“立法易,执法难;破旧易,立新难。此《律法新章》,非仅白纸黑字,实乃一场移风易俗之始。它能将南中百万军民之心,真正凝聚于‘汉’字旗下,则为北进大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然,前路漫漫,荆棘遍布。”
《章武律令》的试行,标志着南中政权在内部治理上向制度化、正规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它毕竟为这个在夹缝中求存的政权,树立了明晰的规则导向,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法”的基础。
http://www.abcsee.cc/48382/1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