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粮道艰辛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蜀汉章武十六年(公元277年)春,北伐大业进入最关键阶段。北线,大将军姜维雒县大捷后,兵临成都城下,将晋益州刺史张弘、蜀郡太守张微等残部紧紧围困。南线,霍弋在成功威慑吴军、稳定牂柯东部边境后,亦移师北上,进占资中,与北线对成都形成合围之势。故都光复,似乎仅在旦夕之间。就在这胜利曙光最为清晰之时,一个古老而致命的难题,以前所未有的严峻程度,扼住了北伐大军的咽喉——粮草不济。历时近两年的连续征战,战线已从南中边缘推进至蜀郡腹地,绵延千里。数十万军民人吃马嚼,每日消耗巨万。原有的后勤体系,以南中永昌、牂柯为根基,经越嶲、江油至前线的漫长补给线,在晋军残部、山贼流寇的骚扰下,以及春季连绵阴雨、道路泥泞的影响下,变得异常脆弱且效率低下。前线军中,已有存粮仅能维持旬日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永昌。若粮道断绝,则兵锋再盛,亦将不战自溃。粮道艰辛成为横亘在光复大业前的最后一道,也是最现实的一道天堑。

  永昌卫将军府行辕,气氛比之前应对吴军威胁时更为凝重压抑。大司农张质面色蜡黄,眼窝深陷,手持一卷几乎拖地的粮秣收支简册,声音沙哑地向皇帝刘禅、北地王刘谌、卫将军诸葛瞻等重臣禀报,字字泣血:

  “陛下,殿下,卫将军!前线姜、霍两位大将军联名急奏,军中存粮见底,若十日之内新粮不至,恐……恐有断炊之危!” 他颤抖着指向简册上的数字:“去岁秋粮,已倾尽太仓、永昌、牂柯诸仓,运赴前线。然,自永昌运粮至成都,千里之遥,民夫肩挑畜驮,翻山越岭,遇雨则滞,遇匪则损,途中耗损竟十逾四五!更兼春季疫病流行,运粮民夫病倒逃亡者甚众。新粮未熟,府库已空,臣……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矣!” 言毕,竟伏地痛哭。府库空虚,后勤濒临崩溃的现实,残酷地摆在面前。

  光禄大夫谯周顿足长叹:“老夫早有言,远征馈粮,国之大忌!今倾国之力,师老于外,粮尽兵疲,如之奈何?若此时晋军出城逆击,或吴军背盟来袭,则大势去矣!当速令姜维、霍弋撤围,退保江油、越嶲,以待秋收,方为上策!” 安南将军霍弋虽镇守牂柯未归,但其参军呈报的牂柯东部因吴军威胁、征发民夫过度导致民怨渐起的文书,更添了几分危机。

  皇帝刘禅手持姜维的告急文书,指尖发白,以往日渐沉稳的面容上写满了焦虑与疲惫。他望向诸葛瞻,声音低沉而沉重:“卫将军,谯大夫所言,虽不中听,却是实情。将士可以浴血奋战,然腹中无食,纵有百万之师,亦为饿殍。数年心血,岂能毁于粮尽?当此绝境,可有良策续我大军命脉?” 此刻的刘禅,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国之君,面对后勤崩溃这种无形之敌时的巨大无力感。

  卫将军诸葛瞻立于巨大的粮道转运图前,眉头紧锁,目光沿着那条从永昌蜿蜒北上的红线反复巡弋,仿佛要从中榨出粮食来。他深知,此非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关乎全局的生死考验。任何决策失误,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

  “陛下,殿下,诸位同僚。” 诸葛瞻的声音因连日辛劳而略显沙哑,但依旧保持着惊人的冷静,“张司农心力交瘁,瞻深感其难。谯大夫所忧,亦是老成谋国之言。粮道之事,确已关乎北伐存亡。然,瞻以为,当此之时,退兵就食,则前功尽弃,军心涣散,敌势复张,再图进取,难如登天!唯有迎难而上,倾尽全力,疏通粮道,方有一线生机!”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几个关键节点上,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应急方案:“当务之急,须‘节流、开源、提速、保安’四策并举,不惜一切代价,保障粮秣抵前!”

  “其一,全力节流,缩减消耗。” 他首先从内部挖潜,“立即八百里加急传令前线姜维、霍弋二位大将军:一、军中立即改为日食两餐,缩减配给,优先保障战兵口粮,将校与士卒同甘共苦。二、立即清理营中冗员,将不必要的随军工匠、部分辅兵暂撤至江油、资中等后方据点,减少前线非战斗人员消耗。三、严令各军,不得任何浪费粮秣行为,违令者斩!此乃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法!”

  “其二,就地开源,刮囊搜箧。” 这是解决燃眉之急的关键,“奏请陛下,授权姜维、霍弋,在围城期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派兵至成都周边已克复之郡县,向当地尚存之大户借粮,出具朝廷借据,承诺克复成都后以府库粮帛加倍偿还。二、加大在控制区内的渔猎、采集力度,补充军食。三、严厉清剿战线后方之晋军散兵游勇及土匪,没收其囤积之粮秣。纵是杯水车薪,亦能解一时之急!”

  “其三,优化提速,打通梗阻。” 他着眼于运输效率,“命大司农张质,立即统筹:一、征发永昌、牂柯境内所有可用之牛马车辆,组建专职辎重营,由军中老成将领统一调度,分段接力运输,替换效率低下之纯人力运输。二、不惜工本,紧急征调工匠民夫,抢修自越嶲至成都之主要官道,尤其是险峻路段,架设便桥,务求畅通。三、利用沱江、岷江支流等水路,打造更多扁舟快船,水陆并进,提高运力。”

  “其四,严密封锁,保安护道。” 保障运输线安全,“增派兵力,加强对粮道沿线,尤其是绵竹、雒县以南地区的巡逻清剿。命靖安司张嶷,加派细作,混入民夫、商旅,严密监控成都晋军动向,严防其派奇兵袭我粮道。同时,严惩任何敢于劫掠粮队之匪类,无论背景,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刘禅听罢,深知此乃无奈之下唯一的生路,毅然决断:“准奏!便依卫将军之策!张质,朕知你艰难,然社稷存亡,系于此举,望卿竭尽全力,统筹粮秣!郤正,即刻拟旨,传令姜维、霍弋,并通告各郡县,全民协力,共度时艰!告诉前线将士,朝廷必不使英雄饥馁!” 皇帝展现了关键时刻的担当。

  诏令如山,整个南汉政权如同上紧发条的机器,围绕“粮”字疯狂运转起来。永昌、牂柯的府库被刮地三尺,最后一点存粮被装上大车;道路上,牛马嘶鸣,辎重车队蜿蜒北去;江河中,舟楫往来,破浪前行。姜维、霍弋在前线严格执行节粮令,与士卒同食薄粥,并派兵四处“借粮”、渔猎。

  然而,艰辛远超想象。春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车辆深陷,民夫病倒;小股晋军散兵和土匪不时袭击落单的粮队;成都周边大户,或藏粮,或敷衍,借粮进展缓慢。更大的危机来自内部,牂柯郡守杨稷急报,因征发过度,东南边境已有民变苗头,而吴军细作趁机散布“汉军粮尽必败”的谣言,人心浮动。

  面对重重困难,诸葛瞻展现出超强的韧性与精细的调度能力:

  * 亲力亲为,督导运输: 他移驾至牂柯郡治,亲自督粮,协调张质、杨稷,甚至动用军器监部分工匠抢修车辆道路。

  * 分化瓦解,保障借粮: 指示姜维对成都周边大户区别对待,对抗拒者严厉镇压,对合作者给予“汉室功臣”许诺,并请出已归降的罗宪等蜀中旧臣现身说法,缓和矛盾。

  * 稳定后方,弹压谣言: 奏请刘禅下《安民诏》,宣布减免次年赋税,并派兵果断镇压了牂柯的骚乱,斩杀为首者,迅速稳定秩序。

  * 情报先行,预警护航: 命靖安司加大力度,精准清除晋军袭扰小队,并为粮队提供准确路线预警。

  在最艰难的时刻,第一批经由水陆并进、由董厥亲自押送的救命粮,终于抵达姜维大营。虽数量有限,却极大鼓舞了军心。姜维持粮誓师:“陛下、朝廷未忘我等!粮草已至,破城在即!三军将士,奋力向前!” 与此同时,霍弋也在资中等地筹集到部分粮草,稳住了南线局势。

  至章武十六年夏初,随着新麦渐熟,以及后勤体系的逐步适应,粮草危机终于得以缓解,大军得以维持对成都的持续围困。

  一日,当前线粮情稳定的奏报传回时,刘禅在永昌宫中,对疲惫不堪的诸葛瞻及众臣感慨道:“朕今日方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克复之功,半在将士用命,半在民夫汗水与诸位臣工之呕心沥血!卫将军,此番粮道艰辛,汝之功,不下于攻城略地!” 言语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臣工付出的感激。

  诸葛瞻躬身答道:“陛下,此非臣一人之功,乃上下同心,军民效死之力也。然,此番危机亦警示我等,后勤乃大军命脉,不可丝毫懈怠。待克复成都,首务便是整顿漕运,广积粮储,以备将来。”

  粮道艰辛的度过,是北伐大业中一场无声却至关重要的战役。它不仅考验了南汉政权的组织动员能力,更凸显了后勤保障在长期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关一过,通往成都的最后道路,已再无阻碍。
  http://www.abcsee.cc/48382/1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