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陕北民间流传小故事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清晨时分,太阳刚刚升起,晨雾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一层薄纱笼罩着整个世界。陈默骑着自己的电动车缓缓驶过岔路口镇的柏油马路,车轮发出轻微的摩擦声,打破了这片宁静。当车子开到镇口的时候,晨雾依然没有散去,视线有些模糊不清。陈默下意识地捏紧了电动车的刹车,然后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那棵歪脖子老槐树。这棵树已经在这里矗立了许多年,见证了小镇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而树上那块明显的疤痕,则是陈默小时候顽皮爬上树枝玩耍不慎跌落所留下的印记。现在,这块疤痕已经结成了一层暗褐色的痂皮,看上去宛如一块尚未完全愈合的伤疤。
此时此刻,奶奶陈桂枝正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脸色苍白如纸。输液管中的药水一滴一滴缓慢地下坠,速度之慢甚至超过了她微弱的心跳声。经过一番紧急治疗后,医生告诉陈默,奶奶这次属于突发性脑溢血,但好在送来比较及时,如果再耽误半个小时,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奶奶很有可能永远无法苏醒过来。
得知这个消息后的陈默心情异常沉重,他默默地将书包放在病房内的一把椅子上,动作显得格外用力。随后,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准备向班主任发送一条请假信息。然而,当手指触碰到键盘并输入家庭变故这四个字符时,他突然停顿了一下。实际上,他并没有如实告知老师真实情况:奶奶之所以会发病,并非普通原因所致,而是由于舍不得拿出积攒了整整半年的养老钱去救助邻居家生病的小孙子,一时心急气躁、怒火攻心导致病情发作。
“默娃,喝口粥。”护士进来换点滴,顺便把保温桶放在床头柜上。陈默掀开盖子,小米粥的香气裹着糖蒜的味道飘出来,是他从小到大最熟悉的早餐味道。奶奶醒了,枯树枝似的手抓住他的手腕:“默娃,别耽搁学习,奶奶没事。”
陈默鼻子一酸,把粥吹凉了喂给奶奶。窗外的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进来,落在奶奶的白发上,像撒了一层薄雪。他想起去年春节回来,奶奶还拉着他的手去赶庙会,买了串糖葫芦塞给他,说:“我们默娃都长这么高了,以后要带女朋友回来给奶奶看。”
可现在,奶奶的手瘦得只剩一层皮,连糖葫芦都拿不动了。
出院那天,奶奶坚持要回老房子住。老房子在镇西头,是间青砖黛瓦的小院子,院门口种着棵石榴树,今年结了不少果,红通通的挂在枝头上。陈默扶着奶奶进门,刚把行李放下,就听见院外的马路上传来汽车喇叭声。
“默娃,帮我买斤猪肉。”奶奶坐在堂屋的藤椅上,指着墙上的日历,“明天是农历初七,该给你太爷爷烧纸钱了。”
陈默应了一声,转身要走,奶奶又补充:“绕路走大路,别走三岔路口——那地方邪乎。”
陈默脚步顿了顿。三岔路口是镇里的交通要道,连接着三条公路,平时车流量大,他平时骑电动车去医院都是走那条近路。奶奶以前也说过那地方邪,说十年前有个卖菜的张婶在那捡钱,被车撞了;五年前有个货车司机王师傅也在那捡钱,结果撞死了人。可陈默不信邪,觉得都是老人家的迷信。
他从抽屉里掏出钥匙,跨上电动车。刚发动,就听见奶奶在后面喊:“记得戴头盔!”
陈默挥了挥手,拧动车把。风卷着晨雾扑面而来,他眯起眼睛,看见路边的茶摊老周头正坐在竹椅上抽烟,烟袋锅里的火星子一明一灭。陈默喊了一嗓子:“周爷爷,喝早茶啊!”
老周头抬头,眯着眼睛笑:“默娃,放学啦?”
陈默笑着摆手,加速往医院赶。
下午三点,陈默从医院出来,手里拎着奶奶的降压药。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柏油路上。他掏出手机看时间,还有半小时奶奶该吃晚饭了,得赶紧回去。
路过三岔路口时,他突然看见地上有张红色的纸——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光。陈默捏着电动车刹车,低头一看,是张冥钞,上面印着“天地银行”的字样,摸起来有点粗糙,像用草纸做的。
“谁这么缺德?”陈默骂了一句,弯腰捡起来,刚要扔进旁边的垃圾桶,又停住了——奶奶说过,冥钞不能随便捡,尤其是三岔路口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冥钞装进了口袋。
回到家,奶奶正在熬粥。陈默把药放在桌子上,走进自己的房间,把冥钞掏出来放在书桌上。纸币的边角有点卷,上面还沾着点泥土,像是从地里挖出来的。
晚上睡觉的时候,陈默梦见那个卖菜的张婶。张婶是他的小学同学的妈妈,以前经常给他塞煮玉米。可梦里的张婶脸色惨白,嘴唇发紫,手里攥着张冥钞,嘴里喊着:“默娃,捡钱,捡钱……”
陈默惊醒过来,额头上全是汗。窗外的月亮很圆,照得房间里像撒了层霜。他摸出枕头底下的手机,时间是凌晨三点——正好是张婶出事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每天都捡到冥钞。有时候是在电动车座位上,有时候是在书包里,甚至有一次,他刚走进医院大门,地上就有张冥钞,他弯腰捡起来,发现上面的编号和前几次的一样。
他开始做同一个梦:梦到三岔路口,那个穿红衣服的女人背对着他,头发很长,遮住了脸。他喊她,她慢慢转过脸,陈默吓得尖叫——女人的脸是张婶的,可眼睛里流着血,嘴里说着:“替我……”
陈默再也不敢走三岔路口了。他每天绕远路去医院,多走两公里,也不想再看见那些冥钞。奶奶问他怎么了,他支支吾吾说:“路上车多,怕摔着。”
可奶奶还是看出了端倪。那天晚上,奶奶坐在他的床头,摸着他的额头:“默娃,是不是撞邪了?”
陈默犹豫了一下,把捡冥钞的事告诉了奶奶。奶奶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你捡的是李招娣的冥钞。”
“李招娣是谁?”陈默问。
奶奶叹了口气,点燃一根蜡烛:“那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李招娣是我们镇的人,嫁给了镇东头的王木匠。王木匠家穷,婆婆有哮喘病,常年吃药。李招娣心疼婆婆,就偷偷拿了婆婆的银镯子去卖,想给她买药。结果刚出门就被辆拉煤的卡车撞了,手里还攥着婆婆给她的冥钞——婆婆说,‘招娣,你拿着这个,到了那边别委屈自己。’”
“后来呢?”陈默问。
“后来李招娣的冤魂没散。”奶奶的声音有点发抖,“她觉得自己死得冤,婆婆还活着,她没拿到阳间的钱投胎,所以就在三岔路口找替死鬼。张婶、王师傅,都是被她找上的。张婶捡了她的冥钞,没几天就被车撞了;王师傅捡了钱,开车时分心,撞死了人……”
陈默听得后背发凉。他摸出枕头底下的冥钞,放在奶奶手里:“奶奶,我明天就去把她的坟修了。”
奶奶接过冥钞,放在蜡烛上烧了:“招娣,默娃是个好孩子,他会帮你化解的。”
第二天清晨,陈默带着工具去了三岔路口后面的山坡。根据奶奶的说法,李招娣的坟就在这山坡上,因为家里穷,连块墓碑都没有,只有一个土堆。
陈默爬上山坡,看见那个土堆——比旁边的草堆高不了多少,上面长满了狗尾草,风一吹,草叶沙沙作响。他蹲下来,用手扒开草,发现土堆的边缘有被雨水冲毁的痕迹,露出的泥土里还夹杂着几根骨头。
“对不起,我来晚了。”陈默轻声说。他拿出带来的锄头,开始修坟——把冲毁的土堆重新堆好,用石头围了个简单的墓碑,上面写着“李招娣之墓”。
修完坟,他从包里掏出香烛和纸钱。按照奶奶说的,烧纸钱时要画个圈,把冥钞放在圈里,嘴里念叨着:“李招娣,这是给你的阳间钱,你拿着,别再找替死鬼了。”
纸钱烧起来的时候,风突然变大了。陈默看见火光里有个穿红衣服的女人,背对着他,头发很长。他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可女人没有过来,反而慢慢消失了。
陈默松了口气,继续烧纸钱。烧完纸钱,他把香插在坟前,磕了三个头:“李招娣,希望你能安息。”
回家的路上,陈默感觉浑身轻松。路边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像在为他鼓掌。他抬头看天,太阳出来了,照得山坡上的草叶闪闪发光。
晚上,陈默回到老房子。奶奶正在院子里剥毛豆,看见他进来,笑着说:“默娃,今晚熬绿豆汤,放了你爱吃的冰糖。”
陈默坐在奶奶身边,帮她剥毛豆。毛豆的清香裹着绿豆汤的甜意,飘满了整个院子。他突然想起早上修坟的事,问奶奶:“奶奶,你说李招娣会安息吗?”
奶奶摸着他的手:“会的。冤魂其实就是放不下的人,你帮她解决了心愿,她就会走的。”
晚上睡觉的时候,陈默没再做噩梦。他梦见奶奶在院子里晒被子,阳光照在被子上,暖暖的。他走过去,帮奶奶翻被子,奶奶说:“默娃,你长大了。”
第二天早上,陈默起床的时候,奶奶已经在厨房熬粥了。他走进厨房,闻到小米粥的香气,心里暖暖的。奶奶回头,笑着说:“默娃,粥好了,喝口热的。”
陈默喝着粥,看着奶奶的脸——奶奶的气色好了很多,眼睛里有了光。他突然觉得,自己这次返乡,不是耽误学习,而是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后来,陈默决定留在镇里,帮奶奶整理镇史。他采访了很多老人,收集了很多故事,其中就有李招娣的。他把李招娣的故事写进镇史里,结尾写着:“有些冤魂,其实只是放不下的人。化解他们的怨恨,不是靠符咒,而是靠我们的真心。”
岔路口的冥钞再也没有出现过。路过的司机再也不会因为捡钱而撞车,卖菜的张婶的坟前,有人每年都会送一束花。陈默知道,李招娣终于安息了。
几年后,陈默考上了镇里的公务员,负责整理文化遗产。他帮李招娣的坟立了块墓碑,上面刻着:“李招娣之墓,生于1952年,卒于1978年,安息吧。”
那天,他站在墓碑前,烧了一张真钱。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墓碑上。他仿佛看见李招娣站在旁边,笑着说:“谢谢你,默娃。”
陈默也笑了。他知道,有些故事,虽然恐怖,但结局总是温暖的。就像岔路口的风,虽然曾经带着怨恨,但最终还是会吹向远方,留下温暖和希望。
接下来是第二个故事“烧纸钱的禁忌”,
林晓拖着行李箱走进侯家胡同时,正是傍晚。胡同里的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是灰砖砌成的老房子,房檐下挂着褪色的红灯笼,风一吹,晃出暗红的光。
“晓晓,到了!”奶奶站在院门口喊,手里举着串糖葫芦。林晓放下行李箱,跑过去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山楂的酸裹着糖稀的甜,是她小时候最爱的味道。
侯家胡同在天津老城区,是奶奶的老家。林晓的父母在上海工作,把她托付给奶奶,说“让她学学天津的规矩”。林晓撇了撇嘴,觉得奶奶就是个老古董,什么都要管——比如早上要喝豆浆吃油条,比如晚上要早点睡觉,比如烧纸钱要画圈。
“奶奶,我住哪个屋?”林晓啃着糖葫芦问。
奶奶指着正房的西屋:“那屋干净,我给你铺了新床单。”
西屋的窗户对着胡同口的老槐树,树洞里塞着小孩的玩具,比如玻璃弹珠,比如纸飞机。林晓把行李箱放进屋,擦了擦床单上的灰尘,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
晚上,奶奶煮了西红柿鸡蛋面,放了好多虾皮。林晓吃得直咧嘴:“奶奶,太咸了。”
奶奶笑着说:“天津的面就得咸,你爸小时候能吃两大碗。”
吃完面,奶奶搬来个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晓晓,明天教你烧纸钱。”
林晓愣了愣:“烧纸钱?”
“对,清明节要到了,给你太爷爷太奶奶烧纸。”奶奶摸出一沓黄纸,“烧纸有规矩,不能乱来。”
清明节早上,奶奶把林晓叫起来:“走,去给祖宗烧纸。”
两人拿着烧纸笸箩,来到胡同口的十字路口。奶奶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圈,开口朝西南:“这是给阴曹地府的方向,祖先能收到。”
然后,奶奶把黄纸放进笸箩,点燃:“烧纸的时候要念叨祖先的名字,比如‘太爷爷太奶奶,收钱了’,不能说话,不能吐痰,不能踩圈。”
林晓看着火光里的黄纸,觉得无聊:“奶奶,这也太麻烦了。”
“麻烦?”奶奶皱起眉头,“这是规矩,是对祖先的尊重。你太爷爷当年就是因为没守规矩,才出了事。”
林晓问:“太爷爷出了什么事?”
奶奶深深地叹息一声,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哀伤和无奈:“你太爷爷啊,那可是出了名的急性子!想当年,每逢清明节,大家都会按照传统习俗去祖坟前祭拜祖先、焚烧纸钱。然而,你太爷爷却觉得画圈这个步骤太过繁琐,索性将纸张随意丢弃于地面之上,然后点火燃烧了事。谁曾想,仅仅过了数日而已,你太奶奶竟然突发重病,病情来势汹汹,最终不治身亡。”说到此处,奶奶不禁黯然神伤起来。
一旁的林晓听闻此事后,惊讶得张大嘴巴,并下意识地吐出舌头,表示难以置信:“天啊,竟然会如此严重吗?”她瞪大双眼看着奶奶,似乎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奶奶缓缓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回答道:“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呀!自那次意外发生之后,你太爷爷懊悔不已。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严格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认认真真地画好圆圈,再小心翼翼地将纸钱放入其中点燃。就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直至他离开人世……所以说啊,孩子,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一旦破坏了规矩,后果往往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谨记这些规矩,万万不可轻易违背哦!”言罢,奶奶站起身来,轻轻地拍掉手上沾染上的泥土,然后转身离去。
回到家,林晓洗了手,坐在院子里剥毛豆。她想起奶奶的话,觉得有点害怕——原来烧纸钱不是迷信,是对祖先的尊重。
可晚上,林晓还是犯了个错。
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手里拿着奶奶给的橘子,剥了皮,随手把橘子皮吐在纸灰里——那是她白天帮奶奶烧纸剩下的纸灰,放在阳台的花盆里。她觉得纸灰已经灭了,吐橘子皮没关系。
可没想到,纸灰里还有火星子。橘子皮刚吐进去,就冒起了烟。林晓吓得赶紧浇水,烟灭了,可纸灰溅得到处都是。
“糟了!”林晓赶紧找奶奶,“奶奶,我把纸灰弄溅了!”
奶奶过来看了看,皱起眉头:“你怎么能往纸灰里吐痰?这是对祖先的不敬!”
林晓低着头:“我错了,奶奶。”
奶奶叹了口气:“明天去给祖先道歉。”
林晓做了个噩梦。
她梦见自己站在十字路口,周围全是纸人。纸人穿着清朝的衣服,脸色惨白,眼睛是两个黑洞。其中一个纸人走到她面前,伸出手:“晓晓,跟我走。”
林晓吓得尖叫,转身就跑。可纸人越来越多,把她围在中间。她看见那个纸人——竟然是太奶奶的样子,穿着藏青色的旗袍,头发盘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沓黄纸。
“太奶奶,救我!”林晓喊。
太奶奶的脸突然变得狰狞:“你吐了纸灰,你对不起我们!”
林晓惊醒过来,浑身是汗。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得房间里像撒了层霜。她摸出手机,时间是凌晨两点——正好是太奶奶出事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一直做这个噩梦。她不敢再碰纸灰,甚至不敢看黄纸。奶奶看她不对劲,决定带她找老道士。
老道士住在胡同口的老房子里,门口挂着块牌子:“张道陵第十八代传人”。林晓跟着奶奶走进去,闻到一股檀香的味道。老道士坐在蒲团上,手里拿着串佛珠,看见她们进来,笑了笑:“施主,有什么事?”
奶奶把林晓的事说了一遍。老道士摸着佛珠,沉吟了一会儿:“是太爷爷的怨恨。你太爷爷当年没守规矩,导致太奶奶去世,他的怨恨附在纸灰上,影响了后代。”
“那怎么办?”奶奶问。
“要化解,得帮你太爷爷道歉,重新烧纸钱,还要帮他做件好事。”老道士说,“比如帮他给冤亲债主烧纸,或者帮他完成未了的心愿。”
林晓和奶奶开始调查太爷爷的往事。根据族谱,太爷爷叫周德顺,清朝末年出生,是个木匠。太奶奶叫王秀莲,是侯家胡同的老户。
“你太爷爷当年是个急脾气。”邻居张奶奶说,“那年清明节,他跟你太奶奶吵架,因为你太奶奶不让他去赌钱。他摔门出去,烧纸钱的时候也没守规矩。结果你太奶奶得了重病,他后悔了,把所有钱都拿出来给你太奶奶治病,可还是没救回来。”
“那太爷爷后来怎么样了?”林晓问。
“他终身未娶,每到清明节都守着规矩烧纸,直到去世。”张奶奶叹了口气,“他临终前说,‘我对不起秀莲,我没能守规矩,让她走了’。”
林晓听得哭了。她想起奶奶说的太爷爷,原来是个后悔了一辈子的人。
奶奶摸着她的头:“你太爷爷的怨恨,其实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对不起你太奶奶。你要帮他道歉,帮他完成心愿。”
林晓点头:“奶奶,我知道了。”
林晓按照老道士说的,准备了香烛、纸钱,还有太奶奶生前最爱吃的桂花糕。
她来到十字路口,画了个圈,开口朝西南。然后,她点燃香烛,插在圈外:“太爷爷,太奶奶,我是晓晓。我知道你们的事了,太爷爷,你当年没守规矩,对不起太奶奶。我现在帮你道歉,你原谅我们吧。”
然后,她把纸钱放进圈里,烧了桂花糕:“太奶奶,这是你最爱吃的桂花糕,你尝尝。”
烧完纸,林晓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太爷爷,太奶奶,我会守规矩的,再也不犯错了。”
那天晚上,林晓做了个好梦。她梦见太爷爷和太奶奶站在她面前,笑着说:“晓晓,做得好。”
第二天早上,林晓醒来,感觉浑身轻松。她走到院子里,看见奶奶在浇花,笑着说:“奶奶,我梦见太爷爷太奶奶了,他们原谅我了。”
奶奶摸着她的头:“那就好。”
后来,林晓学会了守规矩。她每天早上喝豆浆吃油条,晚上早点睡觉,烧纸钱的时候会画圈,会念叨祖先的名字,再也不吐痰了。
她甚至开始喜欢天津的规矩——比如过年要贴春联,比如中秋要吃月饼,比如清明要烧纸钱。这些规矩不是束缚,是对祖先的尊重,是对传统的传承。
奶奶去世的时候,林晓按照规矩烧了纸钱,画了圈,念叨了奶奶的名字。她把奶奶的骨灰埋在侯家胡同的老槐树下,旁边是太爷爷和太奶奶的坟。
现在,林晓住在侯家胡同,照顾着奶奶的老房子。她经常给小朋友讲烧纸钱的规矩,讲太爷爷和太奶奶的故事。小朋友问她:“姐姐,为什么要守规矩?”
林晓笑着说:“因为规矩里藏着爱,藏着对祖先的思念。”
每年清明节,林晓都会去十字路口烧纸钱。她画了个圈,开口朝西南,烧了黄纸,念叨了祖先的名字。然后,她会坐在地上,吃点桂花糕,喝口茶。
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她的头发上。她知道,太爷爷和太奶奶收到了她的钱,收到了她的思念。
侯家胡同的纸灰,不再是恐怖的象征,而是爱的传递。就像天津的煎饼果子,虽然简单,却藏着最浓的烟火气,最深的爱。
第三个故事“冥婚记”,江南水乡周家村,主角周明轩,冥婚的对象周小蝶,调查当年的真相,奶奶的秘密,童养媳的往事,最后化解。需要加入江南的元素,比如乌篷船,青石板路,祠堂,油纸伞,冥婚的习俗,比如穿红嫁衣,坐花轿,拜堂。现在写:
周明轩拖着行李箱站在周家村的村口时,正是清明。村口的老樟树抽出了新芽,枝桠间挂着褪色的红绸带——那是去年冥婚时系的。
“明轩,回来了!”村长周福根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奶奶等你很久了。”
周明轩跟着周福根往村里走。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边的房子都是白墙黑瓦,房檐下挂着灯笼,灯笼上写着“周”字。
奶奶住在村西头的老房子里,院门口种着棵桃树,今年结了不少桃子,青绿色的挂在枝头上。奶奶坐在堂屋的藤椅上,看见他进来,笑着说:“明轩,回来啦?”
周明轩放下行李箱,坐在奶奶身边:“奶奶,我回来了。”
奶奶摸着他的手:“明天是你表妹小蝶的冥婚,你要去。”
周明轩愣了愣:“冥婚?”
“对,小蝶是你姑姑的女儿,小时候夭折了。”奶奶从抽屉里拿出件红嫁衣,“这是小蝶的嫁衣,明天你要和她拜堂。”
周明轩皱起眉头:“奶奶,这是封建迷信,我不参加。”
“不行!”奶奶的声音突然变大,“这是周家的规矩,你父亲当年也是这样给你爷爷奶奶冥婚的。”
周明轩不敢反驳,只好点头。可他心里充满了疑惑——冥婚?难道奶奶真的相信这些?
第二天早上,周明轩穿着长袍马褂,跟着奶奶去了祠堂。祠堂在村中心,是座古建筑,门楣上挂着“周氏宗祠”的匾额,两边是对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
祠堂里摆着两张桌子,上面放着供品:鸡、鱼、肉,还有水果。中间放着周小蝶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扎着羊角辫,笑着,很可爱。
“明轩,过来。”奶奶招了招手,“给你表妹戴上戒指。”
周明轩接过戒指,戴在小蝶的照片上。然后,奶奶点燃香烛,念叨着:“小蝶,明轩是你的表哥,也是你的丈夫,你要好好照顾他。”
周明轩觉得很别扭,可还是按照奶奶说的,给小蝶磕了三个头。
晚上,村里举办了冥婚仪式。花轿停在祠堂门口,轿夫穿着蓝布衫,抬着花轿往村外的老槐树走。周明轩坐在花轿旁边,跟着队伍走。
老槐树下,摆着小蝶的灵柩。灵柩上盖着红布,上面绣着凤凰。奶奶走过来,掀开红布:“小蝶,明轩来了,你看看他。”
周明轩看着灵柩里的女孩,穿着红嫁衣,脸上化了妆,嘴唇红红的,像活着一样。他吓得往后退了一步,可奶奶抓住他的手:“明轩,拜堂!”
周明轩机械地和小蝶拜了天地,拜了高堂,然后进了洞房。洞房里摆着喜床,床上铺着红绸缎,上面放着小蝶的嫁衣。
周明轩坐在床边,听见外面传来哭声——是小蝶的妈妈,姑姑。他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起小时候小蝶给他吃的糖葫芦,想起小蝶拉着他去河边抓鱼。
周明轩做了个噩梦。
他梦见自己坐在喜床边,小蝶坐在他对面,穿着红嫁衣,笑着说:“明轩,跟我走。”
周明轩吓得站起来,转身就跑。可小蝶跟着他,她的脚没有声音,像飘在地上。他跑到祠堂,看见小蝶的灵柩开着,里面传来声音:“明轩,进来。”
周明轩惊醒过来,浑身是汗。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得房间里像撒了层霜。他摸出手机,时间是凌晨一点——正好是小蝶夭折的时间。
接下来的几天,周明轩一直做这个噩梦。他不敢再进祠堂,甚至不敢看小蝶的照片。奶奶看她不对劲,决定带他找村里的老人。
村里有个叫周阿婆的老人,知道很多往事。周明轩跟着奶奶去找她,周阿婆坐在藤椅上,喝着茶:“明轩,你小蝶的冥婚,不是自愿的。”
“什么意思?”周明轩问。
周阿婆叹了口气:“你小蝶小时候被你奶奶定了娃娃亲,要嫁给村东头的王财主儿子。可小蝶不喜欢他,就偷偷跑出去,掉进了河里,淹死了。你奶奶觉得愧疚,就给她办了冥婚,想让她有个归宿。”
周明轩调查小蝶的往事。根据村志,小蝶是周家村的美女,小时候扎着羊角辫,笑声像银铃。16岁那年,奶奶给她定了娃娃亲,要嫁给王财主的儿子。王财主儿子是个纨绔子弟,经常欺负人,小蝶讨厌他。
那年夏天,小蝶偷偷跑到河边,想自杀。可她不会游泳,掉进了河里。村里的人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手里还攥着个纸船——那是她小时候和明轩一起折的。
“你奶奶很愧疚。”周阿婆说,“她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小蝶,所以给她办了冥婚,想让她投胎。”
周明轩听得哭了。他想起奶奶平时的严厉,其实都是因为愧疚。
周明轩决定为小蝶平反。
他找到了王财主的儿子,现在已经是个老头了。老头承认,当年是他逼小蝶嫁给他,小蝶才跑出去的。周明轩录了音,交给了村委会。
然后,他带着奶奶去了小蝶的坟。小蝶的坟在村外的山上,种着几棵桃树,桃花开得很艳。周明轩把小蝶的灵柩挖出来,重新安葬——用新的棺材,新的衣服,还有一束桃花。
“小蝶,对不起。”周明轩说,“我们帮你平反了,你可以投胎了。”
奶奶烧了纸钱,念叨着:“小蝶,明轩帮你平反了,你可以安心走了。”
那天晚上,周明轩做了个好梦。他梦见小蝶站在桃树下,笑着,手里拿着个纸船:“明轩,谢谢
你。”
周明轩也笑了。他知道,小蝶终于安息了。
后来,周明轩留在了村里,当了村长。他废除了冥婚的习俗,说:“封建迷信要不得,我们要尊重生命,尊重逝者。”
他还修了座小蝶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周小蝶之墓,生于1990年,卒于2006年,安息吧。”
每年清明,周明轩都会去给小蝶烧纸钱。他摆上小蝶最爱吃的糖葫芦,说:“小蝶,吃糖葫芦了。”
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纪念碑上。他知道,小蝶收到了他的思念。
周家村的冥婚习俗再也没有了。年轻人不再相信这些,他们更愿意相信,逝者会安息,生者会坚强。
周明轩站在祠堂门口,看着祠堂里的照片——有小蝶的,有奶奶的,有太爷爷的。他笑着说:“你们放心,我们会好好的。”
祠堂的风铃响了,像在回应他的话。江南的春天,桃花开得很艳,像小蝶的笑容。
第四个故事
梅宾周带着儿子梅皮言回到黄泉村时,正是暑假。村口的黄桷树长得比房子还高,枝桠间挂着串红辣椒,风一吹,晃出鲜艳的光。
“爸爸,这是什么树?”梅皮言仰着头,手里拿着根冰棍。
梅宾周笑着说:“这是黄桷树,我们村的标志。”
梅宾周的父亲去世了,按照习俗,要回黄泉村扫墓。梅皮言是第一次来,对什么都好奇——比如田间的稻田,比如屋檐下的玉米,比如村里的狗。
“皮言,跟着爷爷。”梅宾周的爷爷拄着拐杖,走在前面。
爷爷的家在村西头,是间竹楼,楼下养着猪,楼上住人。梅皮言走进去,闻到一股竹子的清香,还有腊肉的味道。
“爷爷,我住哪个屋?”梅皮言问。
爷爷指着楼上的西屋:“那屋干净,我给你铺了新床单。”
晚上,梅宾周一家坐在院子里吃火锅。火锅里煮着腊肉、毛肚、黄喉,香味飘得很远。梅皮言吃得直咧嘴:“爷爷,太辣了!”
爷爷笑着说:“四川的火锅就得辣,你爸小时候能吃两大碗。”
吃完火锅,梅皮言去洗澡。他拿着衣服走进卫生间,听见外面传来声音:“皮言哥哥,来玩啊。”
梅皮言擦了擦脸上的水,问:“谁啊?”
没有人回答。他以为是幻觉,继续洗澡。可刚洗完,又听见声音:“皮言哥哥,来玩啊。”
梅皮言走出卫生间,看见院子里有个小孩——皮肤惨白,眼睛是绿色的,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他吓得尖叫,跑回房间。
“爸爸,有小孩叫我!”梅皮言抱着被子喊。
梅宾周走进来,安慰他:“别怕,可能是邻居家的小孩。”
可梅皮言摇头:“不是,他的眼睛是绿色的!”
第二天,梅宾周去问爷爷。爷爷的脸一下子变得严肃:“是阿牛。”
“阿牛是谁?”梅宾周问。
爷爷叹了口气:“阿牛是村里的孩子,十年前掉进老井淹死了。当时村里的人把他捞上来,埋在老井旁边。可后来,村里的人觉得不吉利,就把井填了,把阿牛的坟迁走了。”
“那阿牛为什么会找皮言?”梅宾周问。
爷爷摸着胡子:“阿牛死得冤,村里的人没好好安葬他,他心里有怨恨,所以找替身。皮言是外地来的,阳气弱,所以他才找皮言。”
梅宾周听得后背发凉。他想起昨晚梅皮言说的小孩,皮肤惨白,眼睛是绿色的——和爷爷说的一样。
“爷爷,那怎么办?”梅宾周问。
爷爷说:“得去给阿牛道歉,重新安葬他。”
梅宾周和爷爷去了老井的位置。老井已经填了,上面种着几棵玉米,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爷爷用锄头挖开玉米秆,露出个土堆——是阿牛的坟。
“阿牛的坟被迁走了?”梅宾周问。
爷爷摇头:“没有,村里的人只是把井填了,没迁坟。阿牛的坟还在这里。”
梅宾周蹲下来,扒开土堆,发现里面有个小瓷碗——是阿牛的,他小时候最喜欢用这个碗吃饭。
“爷爷,阿牛的碗还在。”梅宾周说。
爷爷叹了口气:“阿牛是个可怜的孩子,父母早逝,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去世后,他就没人管了,经常去老井玩。那天,他蹲在井边洗手,不小心掉进去了。”
“村里的人为什么不救他?”梅宾周问。
爷爷沉默了一会儿:“当时村里的人都在忙农活,没人听见他的叫声。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
梅宾周按照爷爷说的,准备了香烛、纸钱,还有阿牛生前最爱吃的红薯。
他来到老井的位置,画了个圈,把红薯放在圈里:“阿牛,我是梅宾周,我给你道歉。当年村里的人没好好安葬你,我帮你重新安葬。”
然后,他点燃香烛,烧了纸钱:“阿牛,你安息吧,再也不会有人打扰你了。”
梅皮言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瓷碗:“阿牛哥哥,这个给你,是我给你的。”
那天晚上,梅皮言没再做噩梦。他梦见阿牛站在他面前,笑着说:“皮言哥哥,谢谢你。”
梅宾周也做了个好梦。他梦见阿牛的母亲站在他面前,笑着说:“谢谢你,梅宾周。”
梅宾周和爷爷重新安葬了阿牛。他们挖了个新坟,用新的棺材,放了阿牛的小瓷碗,还有他最爱吃的红薯。
坟前立了块墓碑,上面刻着:“阿牛之墓,生于1998年,卒于2008年,安息吧。”
梅宾周烧了纸钱,念叨着:“阿牛,我们会照顾你的坟,不会再让你孤单。”
那天晚上,黄泉村的月亮很圆,照得老井的位置暖暖的。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墓碑上。
梅宾周一家离开黄泉村时,梅皮言回头看了看老井的位置。他看见阿牛站在那里,笑着,手里拿着个小瓷碗:“皮言哥哥,再见!”
梅皮言也笑了。他知道,阿牛终于安息了。
后来,梅宾周捐钱给村里,修了座阿牛的纪念碑。每年清明,他都会去给阿牛烧纸钱,说:“阿牛,吃红薯了。”
黄泉村的老井位置,种着几棵玉米,玉米秆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玉米叶子沙沙作响,像在说:“阿牛,安息吧。”
第五个故事
阿强背着背包进山时,正是清晨。山间的雾很浓,像纱一样裹着他。他沿着石板路往上走,听见鸟叫,听见溪水声,还听见远处的苗歌。
“阿强,到了!”村长站在庙门口喊。
阿强抬头,看见座古老的庙宇,屋顶是青瓦,墙上爬着常春藤,门楣上挂着块牌子:“观音庙”。
阿强是青岩村的年轻人,去城里打工回来,想看看村里的老庙宇。村长说,这庙宇荒废了几十年,里面有壁画,很值钱。
阿强走进庙宇,闻到一股潮湿的味道。大殿里摆着尊观音像,身上的漆掉了不少,却还是很慈祥。墙上画着壁画,画的是童男童女拜观音,还有庙祝求雨的场景。
“阿强,小心点。”村长说,“里面有老鼠,还有蛇。”
阿强点点头,开始拍照。他拍了很多壁画,比如庙祝拿着法器,比如童男童女哭着被带走,比如下雨的场景。
阿强做了个噩梦。
他梦见自己走进庙宇,看见庙祝站在观音像前,手里拿着个童男的胳膊。庙祝看见他,笑着说:“阿强,来帮忙啊。”
阿强吓得转身就跑。可庙祝跟着他,他的脚像踩在棉花上,跑不动。他跑到大殿门口,看见外面有个童男,穿着苗绣的衣服,哭着喊:“阿强哥哥,救我。”
阿强惊醒过来,浑身是汗。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得房间里像撒了层霜。他摸出手机,时间是凌晨两点——正好是庙祝求雨的日子。
阿强调查庙宇的往事。根据村志,庙祝是民国时期的人,叫周福顺,是个贪心的人。那年大旱,村里的人求他求雨,他说:“要下雨,得用童男童女祭祀。”
村里的人没办法,只好把两个小孩——阿牛和阿妹,送进庙宇。庙祝把他们关在密室里,杀了他们,用他们的血求雨。雨下了,可阿牛和阿妹的冤魂却留在了庙宇里。
“后来,庙祝怎么样了?”阿强问村长。
村长叹了口气:“后来,村里的人发现了庙祝的罪行,把他打死了。可阿牛和阿妹的冤魂没散,一直在庙宇里。”
“那壁画上的内容是真的?”阿强问。
村长点头:“是,壁画是当年的村民画的,记录了庙祝的罪行。”
阿强决定为阿牛和阿妹平反。
他找到了阿牛和阿妹的后人,得知他们的坟在山上的竹林里。阿强带着村民,把他们的尸骨挖出来,重新安葬——用新的棺材,新的衣服,还有苗绣的盖头。
“阿牛,阿妹,对不起。”阿强说,“我们帮你们平反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然后,他在庙宇里贴了符咒,念了经文,希望能化解他们的怨恨。
那天晚上,阿强做了个好梦。他梦见阿牛和阿妹站在他面前,笑着说:“阿强哥哥,谢谢
你。”
后来,阿强组织村民修了庙宇。他们把壁画修复好,把观音像重新刷了漆,还在庙宇旁边种了竹子。
庙宇重新开放的那天,村里的人都很高兴。他们说:“终于把冤魂送走了,以后不用再怕了。”
阿强站在庙门口,看着进进出出的人。他笑着说:“这不是送走冤魂,是给冤魂一个归宿。”
山间的雾散了,阳光照在庙宇的屋顶上,暖暖的。风卷着竹叶飘起来,像在说:“阿牛,阿妹,安息吧。”
每年清明,阿强都会去给阿牛和阿妹烧纸钱。他摆上苗绣的手帕,说:“阿牛,阿妹,吃糖了。”
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坟前。他知道,阿牛和阿妹收到了他的思念。
青岩村的庙宇,不再是恐怖的地方,而是文化的传承。就像苗绣,虽然古老,却藏着最深的故事,最美的图案。
第六个故事
小晴拖着行李箱走进桃花村时,正是秋天。村口的老槐树落了叶,枝桠间挂着串红辣椒,风一吹,晃出暗红的光。
“小晴,回来了!”姥姥站在院门口喊,手里举着块驴肉火烧。
小晴接过驴肉火烧,咬了一口,酥皮掉在地上,里面的驴肉很香。她跟着姥姥往村里走,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两边的房子都是灰砖砌成的,房檐下挂着玉米。
姥姥的家在村西头,是间老房子,院门口种着棵石榴树,今年结了不少果,红通通的挂在枝头上。姥姥推开院门,说:“小晴,去老宅拿点东西。”
老宅在村东头,是姥姥的娘家,李家老宅。小晴跟着姥姥走,路过老槐树,看见树洞里塞着个红布包——是小时候的玩具。
李家老宅的门是关着的,锁已经生锈了。姥姥拿出钥匙,打开门。院子里长满了草,杂草里有只破碗,还有个布娃娃。
“姥姥,这是什么?”小晴问。
姥姥叹了口气:“这是春桃的。”
“春桃是谁?”小晴问。
姥姥坐在台阶上,摸出根烟:“春桃是你太姥姥的丫鬟,小时候被你太姥姥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后来被折磨死了。她的冤魂留在了老宅里。”
小晴做了个噩梦。
她梦见自己走进老宅,看见春桃站在她面前,穿着蓝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有块伤疤。春桃伸出手:“小晴,跟我走。”
小晴吓得尖叫,转身就跑。可春桃跟着她,她的脚像踩在棉花上,跑不动。她跑到院子里,看见春桃的尸体——躺在井边,脸上有块伤疤,眼睛睁得很大。
小晴惊醒过来,浑身是汗。窗外的月亮很亮,照得房间里像撒了层霜。她摸出手机,时间是凌晨一点——正好是春桃去世的时间。
小晴决定深入调查春桃的过往经历。据姥姥所言,春桃本是邻村的一个小女孩,但命运却在 12 岁时发生了转折。当时,太姥姥将她买回府中,让其充当一名卑微的丫鬟。
而这位太姥姥的亲生女儿,也就是小晴的太奶奶,则是个性格刁钻、蛮横无理之人。她时常对年幼无助的春桃施以拳脚和辱骂,使得春桃饱尝人间疾苦。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春桃 16 岁这一年。此时,太奶奶竟然打算将春桃许配给村里东边那位姓张的财主家公子哥。面对如此不公的安排,春桃自然心生抵触情绪,表示坚决不从。然而,倔强的太奶奶并未就此罢休,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待春桃:不仅将她囚禁于阴暗潮湿的柴房中,还断绝食物供应,妄图逼迫她屈服。
就在走投无路之际,聪明伶俐的春桃终于瞅准时机,趁着太奶奶稍有疏忽,成功逃离牢笼,并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村口那口幽深的水井之中……
自从春桃自尽后,太姥姥心中充满了懊悔与自责之情。于是乎,她索性下令封锁了这座古老陈旧的宅第。姥姥感慨万千地说道,但即便如此,春桃的冤魂似乎仍旧未能消散,至今仍徘徊游荡在那座老宅内呢!
小晴决定为春桃申冤。
她找到了春桃的侄子,得知春桃的坟在村外的山上。小晴带着村民,把她的尸骨挖出来,重新安葬——用新的棺材,新的衣服,还有她小时候的布娃娃。
“春桃,对不起。”小晴说,“我们帮你申冤了,你可以安息了。”
然后,她在老宅里贴了符咒,念了经文,希望能化解她的怨恨。
后来,小晴把老宅修好了。她把杂草拔掉,把井填了,还在院子里种了石榴树。
老宅重新开放的那天,姥姥很高兴。她
说:“终于把春桃的冤魂送走了,以后可以常来了。”
小晴站在院子里,看着石榴树的果实。她笑着说:“这不是送走冤魂,是给春桃一个归宿。”
桃花村的秋天,石榴熟了,红通通的挂在枝头上。风一吹,石榴叶子沙沙作响,像在说:“春桃,安息吧。”
每年清明,小晴都会去给春桃烧纸钱。她摆上糖葫芦,说:“春桃,吃糖了。”
风卷着纸灰飘起来,落在坟前。她知道,春桃收到了她的思念。
桃花村的老宅,不再是恐怖的地方,而是记忆的传承。就像驴肉火烧,虽然简单,却藏着最浓的乡愁,最深的爱。
http://www.abcsee.cc/48566/2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