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蚕花谣》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江南的春天总是来得那么温柔,仿佛是大自然在轻轻地抚摸着这片土地。在乌镇西栅的河埠头,河水刚刚泛起新绿,嫩绿的水草在水中摇曳,仿佛是春天的使者。阿巧早早地来到了河边,她穿着一身素净的蓝印花布衣裳,蹲在青石板上,专注地搓洗着那件蓝印花布围裙。围裙上的蓝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与河水的碧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突然,阿巧的目光被水面上漂浮的几瓣桃花吸引住了。那几瓣桃花随着水流缓缓地漂浮着,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子。阿巧忍不住伸出手去,想要捞起那几瓣桃花,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
然而,就在她的手快要碰到桃花的时候,奶奶的竹篾筛子突然从她的身后撞了过来,正好打在了她的手背上。阿巧吃痛地叫了一声,连忙缩回了手。
小蹄子又偷懒!七十二岁的沈阿婆颤巍巍站在廊下,银发用蚕花簪别成髻,手里攥着把染了红曲的蚕种纸,明儿就是轧蚕花的日子,蚕房还没扫净,你倒先玩起水来了?
阿巧吐吐舌头起身。竹筛里晾着的不是普通花布,是她昨夜赶工的蚕花被面——靛蓝底上绣满白茧、紫葚,最妙是那对振翅的蚕蛾,针脚细得能数清触须。这是奶奶教的,说是给蚕神娘娘的见面礼。
轧蚕花是乌镇蚕乡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每年清明节前三天,那些尚未出嫁的姑娘们都会精心地戴上自己亲手扎制的蚕花,前往当地的土地庙。
到达土地庙后,姑娘们会先向土地公和土地婆献上供品,然后跟随经验丰富的老蚕娘一同前往蚕房。在蚕房里,有一项重要的仪式等待着她们,那就是“轧蚕花”。
“轧蚕花”这个词中的“轧”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动作。老蚕娘会手持新收的桑枝,轻柔地在蚕匾上扫过,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蚕花轧得匀,茧子赛白盆。”这句话寓意着希望蚕花能够均匀地分布在蚕匾上,预示着来年的蚕茧能够像洁白的盆子一样丰硕。
轧过蚕花后,姑娘们会将轧过的蚕种纸小心翼翼地供奉在香案上。这些蚕种纸将一直放置在那里,等待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只有当春雷炸响,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些蚕种纸才能被孵化,小蚕们才会破壳而出。
可阿巧总觉得这些是老古董。她在镇小学当美术老师,教孩子们画水彩画,总被同事笑课比谁都土。上周校长还说,县里要做文旅项目,让她设计蚕桑主题文创,她琢磨着画蚕宝宝卡通形象,奶奶知道后把茶盏一墩:作践祖宗的东西!
阿巧,来搭把手。阿婆已换了靛青夹袄,鬓边的蚕花簪颤巍巍。那是用去年的蚕茧抽丝缠成的,白得像新下的雪。阿巧凑过去,见竹篮里整整齐齐码着:三牲供品、香烛、新采的艾草,还有个红漆木盒——她知道,里面装着沈家传了九代的蚕花本。
你太外婆当年可是镇上出了名的巧妇,尤其擅长养蚕。阿婆轻轻地摩挲着木盒上那已经有些斑驳的铜锁,仿佛透过它能看到当年的情景。
那是光绪三十年,一场罕见的大旱席卷了这片土地。由于长时间的干旱,桑叶变得异常珍贵,价格如同黄金一般昂贵。面对如此困境,你太外婆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她毅然决定带领着村里的人们前往运河边,去挖掘那些野生的桑树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运河边的土地坚硬如石,挖掘工作异常艰辛。但你太外婆和村人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硬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挖出了足够的桑树根。
这些桑树根虽然不如桑叶那么鲜嫩,但它们却成为了保住半张蚕种的关键。你太外婆精心照料着这些蚕种,凭借着多年的养蚕经验,她成功地让这些蚕宝宝们度过了难关。而这个木盒里装着的,竟然是你太外婆手绘的《养蚕图谱》!这本图谱简直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它详细地记录了从浴种到上簇的整整三百六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配有精美的图画和详尽的文字说明。
这些图画栩栩如生,仿佛能够让人看到太外婆亲自养蚕时的场景。每一幅画都展现了太外婆对养蚕的深入理解和精湛技艺,无论是蚕的生长过程、桑叶的采摘与处理,还是蚕室的布置与管理,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那些文字说明更是细致入微,不仅详细地描述了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方法,还介绍了其中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可以想象,太外婆在绘制这本图谱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时间。
这本《养蚕图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太外婆对养蚕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体现。它见证了太外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也承载了她对养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的期望。
阿巧从未见过这宝贝。盒盖打开的瞬间,她屏住了呼吸。泛黄的毛边纸上,用矿物颜料绘着穿月白衫子的妇人:有的蹲在灶前煮茧,有的攀着竹梯采桑,最中央的女子抱着蚕匾,身后飘着无数白茧,题字是蚕事如战事,不敢半分懈。
奶奶,我以前总觉得这些仪式麻烦......
麻烦?阿婆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星光,你出生那年,我抱着你在蚕房守夜。小蚕怕风,门窗都得糊上桑皮纸;怕饿,桑叶要擦净露水再喂;最怕的是僵病,半夜里爬起来摸蚕座,凉丝丝的就赶紧挑出去烧了。那时候你哭,我就唱蚕花谣哄你:蚕花娘娘下凡来,撒下白米养婴孩......
阿巧忽然想起,自己周岁抓周时,摇篮边的东西堆成了山:算盘、笔墨、绣绷,可她摇摇晃晃走到蚕房,一把抓住了正在喂叶的阿婆的手。满屋子人都说这丫头天生是蚕娘命,可后来她偏要去读师范,气得阿婆在蚕房哭了半宿。
明儿跟紧我,阿婆把蚕花簪重新别好,让你看看,咱们的蚕花,为啥能开一百年。
清明那日,天刚擦亮,西栅就醒了。
河面上飘着十几条乌篷船,船头都扎着蚕花串,红的白的蚕茧缀在青枝绿叶间,远看像浮动的云。阿巧跟着阿婆挤在人群里,往土地庙去。
庙前的晒场上早摆开了阵仗:最中间是棵两人合抱的老桑树,树下供着蚕神娘娘——说是娘娘,其实是位穿素衣的女子塑像,怀里抱着蚕匾,慈眉善目。两边是各家的蚕花担子,竹编的匾里堆着新摘的野菊、楝花,最显眼的是沈家的白茧串,足有尺把长。
阿婆,蚕神是谁呀?阿巧帮着摆供品,见几个小媳妇凑在一起嘀咕。
说是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阿婆往香炉里添了把沉香,可咱们乌镇人更信,是从前有位姑娘为救染坊的蚕农,自己染了僵病,死后成了仙。她指了指塑像脚边的陶瓮,你看那瓮里装的不是别的,是去年收的蚕沙,每年祭蚕神都要换新的,说是给娘娘暖脚。
锣鼓响起来。主祭的老族长上了香,开始念祝文:维我蚕乡,岁序轮回......阿巧跟着念,忽然发现祝文里有句愿蚕花娘娘护我乡邻,茧如雪,丝如泉,竟和她课本里学的民为邦本一个意思。
轧蚕花的队伍出发了。阿婆攥着阿巧的手,走在最前头。蚕房的门楣上挂着艾草和菖蒲,阿婆先用艾草扫了扫门槛,才领她进去。
蚕房里暖烘烘的,飘着桑叶的清香。上百张蚕匾整整齐齐排着,最里面的几张已经铺了淡绿色的蚕卵,像撒了把碎翡翠。阿婆取出传了九代的鹅毛扇,轻轻扇了扇:小蚕怕闷,得常通风。
来,轧蚕花。阿婆递给阿巧一根新砍的桑枝。按照规矩,未婚姑娘要先轧自己的蚕种纸。阿巧颤抖着接过,学着阿婆的样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桑枝扫过蚕种纸的瞬间,她听见细微的声,像春蚕食叶,又像谁在耳边低语。
阿巧轧得真齐!旁边的巧珍嫂子笑着夸,明年准能养出三眠蚕。
轧完蚕花,要把蚕种纸供在蚕神像前。阿巧捧着纸经过晒场时,看见几个扛摄像机的游客正对着蚕花担子拍。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姑娘举着话筒问:大妈,现在年轻人还信这个吗?
巧珍嫂子把最后一串蚕花别在姑娘鬓角:信不信有啥要紧?你看这蚕花,戴在头上是景,记在心里是根。我家闺女在上海做设计师,去年寄回的丝巾,图案就是她奶奶教的蚕花纹。
阿巧心头一热。她摸了摸口袋里的速写本——这几天她偷偷画了蚕房的结构、蚕神的衣纹,还有阿婆轧蚕花时的侧影。或许校长说的文创,不该是卡通蚕宝宝,而是把这些老讲究、老手艺,变成能摸得着的温度。
轧蚕花后的第七天,春雷炸响了。
阿巧被阿婆的咳嗽声惊醒。老人蜷在蚕房的小床上,额头发烫,手里还攥着半本《养蚕图谱》。茧......要化了......她喃喃着。
阿巧这才发现,蚕房温度不对。前几日倒春寒,阿婆怕小蚕冻着,烧了炭盆,可今早炭盆灭了,窗户又没关严,冷风灌进来,最里面的几张蚕匾上,蚕宝宝缩成一团,连桑叶都不肯吃。
快烧热水!阿巧慌了手脚。她记得《养蚕图谱》里说过,蚕遇风寒要熏烟提温,可具体怎么操作?她翻出阿婆的老药箱,找出艾绒和柏树枝,按照记忆里的法子,在蚕房角落点燃。烟雾缭绕中,她看见阿婆床头的相框——那是太外婆的照片,穿月白衫子,鬓边别着蚕花。
不能输......阿巧咬着牙,把桑叶一片片擦净,又用羽毛轻轻拨弄蚕座。蚕宝宝似乎感应到了什么,慢慢蠕动起来,爬向新鲜的桑叶。
三天后,蚕房总算稳住了。阿巧熬红了眼,阿婆的烧也退了。老人坐在蚕匾边,摸着重新泛绿的蚕宝宝,突然笑了:我家阿巧,到底是蚕娘的种。
那天夜里,阿巧翻出《养蚕图谱》最后一页。那是太外婆的笔迹:吾孙巧儿,若见此卷,当知蚕事非独为衣食,更在传心。丝可断,艺不可绝;人可散,根不可断。
她终于懂了。奶奶守的不是几张蚕种,不是老掉牙的仪式,是一辈辈蚕娘用体温焐热的希望——希望桑田永远青,希望茧子永远白,希望那些关于勤劳、关于传承的故事,永远不会断线。
今年乌镇的文旅项目启动了。阿巧设计的文创不是卡通蚕宝宝,而是蚕花十二时辰:从轧蚕花的清晨,到采茧的黄昏,十二幅手绘图配着老蚕娘的口述,印在丝绸手帕、笔记本封面上。
开幕式那天,阿婆戴着新扎的蚕花簪,坐在主宾席。台上播放着阿巧拍的纪录片:蚕房里的晨昏,蚕娘的手,还有那盒《养蚕图谱》在镜头下缓缓展开。
我们不只是在卖丝绸,阿巧对着话筒说,我们在卖一段会呼吸的历史。
散场时,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拽住她的衣角:阿姨,我能戴戴蚕花吗?阿巧蹲下来,从篮里取出一串白茧蚕花,轻轻别在她鬓边。小女孩仰起脸,眼睛亮得像星子:我奶奶说,戴了蚕花,长大就能像蚕娘一样厉害!
河面上,乌篷船载着新的蚕种出发了。风里飘来若有若无的歌声,是阿婆教的蚕花谣:蚕花娘娘下凡来,撒下白米养婴孩;小蚕宝宝快吃叶,长大结茧报春来......
几年后,乌镇的蚕桑文化在阿巧等人的努力下声名远扬。一天,阿巧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邮件,是一位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想深入了解乌镇的蚕桑习俗,还希望能将《养蚕图谱》的部分内容翻译成外文出版。阿巧激动不已,和阿婆商量后,决定邀请学者来乌镇实地考察。学者到来后,被乌镇的蚕桑文化深深震撼,尤其是《养蚕图谱》。在学者的帮助下,乌镇的蚕桑文化走出国门。阿巧也接到更多设计邀请,她将古老的蚕桑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设计出一系列惊艳的作品。而每年的轧蚕花仪式愈发热闹,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阿婆看着这一切,脸上满是欣慰,拉着阿巧的手说:“咱们蚕花的根,算是稳稳地扎住啦。”
http://www.abcsee.cc/48566/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