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云隐青牛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离开了那片尚在缓慢复苏中的焦土,西行的道路再次在脚下延伸。初时数十里,地貌依旧带着火焰山残留的印记——土壤呈现暗红色,散落着多孔轻质的火山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气息,植被稀疏而低矮,多是些耐旱的棘刺灌木与地衣。

  但随着脚步不断向西,这些痕迹逐渐淡去。土壤颜色转为常见的棕黄,岩石变得坚实,空气中那股燥热与硫磺味也被草木的清新与泥土的芬芳所取代。仿佛是从一场漫长而酷烈的梦境中走出,重新回到了真实的人间。

  师徒三人的步伐并不急促。玄奘依旧每日定时诵经功课,步伐沉稳,丈量着大地,仿佛要将沿途的山水风土都一一铭记于心。孙悟空则恢复了那副跳脱的模样,时而窜上云端极目远眺,时而潜入林间惊起几只飞鸟,但那双火眼金睛深处,偶尔闪过的混沌星璇,昭示着他并非只是在玩闹,而是在以自身的方式,感知着这片陌生地域的灵机流转与潜在风险。

  变化最明显的,当属陈默。

  火焰山数月,对他而言不啻于一场深沉的闭关。每日里与地脉交感,以寂灭道韵疏导狂暴,体悟生死轮转、动静平衡,这让他的气息变得愈发内敛深沉。如今行走在相对正常的山水之间,他并未放松这种感知的习惯。

  他的脚步落在地上,不再仅仅是行走,更像是一种细微的探询。心神自然而然地与脚下大地产生一丝若有若无的联系,感受着地气的厚薄、水脉的深浅、乃至草木根系在土壤中延展的微弱意向。这并非刻意运功,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接地”状态,是长期与大地深度沟通后留下的印记。

  识海中,那面“心镜”并未因离开火焰山而隐去,反而变得更加灵动。它不再仅仅映照地脉,也开始映照沿途的山川气韵、飞鸟掠空的轨迹、甚至是一片落叶旋转飘落的弧线。这些景象并非杂乱无章,在其深处,仿佛都蕴含着某种“道”的轨迹,与寂灭、与生机、与流转相关。

  琉璃心灯的光芒温润如水,静静照耀着心镜映现的万象,使其不染尘埃,明晰本真。溟泉珠则如同定海神针,那融合了寂灭与厚德的意蕴,让陈默在这种纷至沓来的感知中,始终保持着一份超然的宁静,不至于迷失在外境的细节里。

  这一日,行至一条清澈的山涧旁。涧水潺潺,击打着圆润的卵石,发出悦耳的声响。两岸林木葱郁,鸟鸣清脆。玄奘见天色渐晚,便决定在此歇息。

  孙悟空自去寻觅野果,玄奘于水边一块平坦青石上盘坐入定。陈默则走到涧水下游,寻了一处水流平缓的河湾,褪去鞋袜,将双足浸入清凉的溪水中。

  就在足尖触水的刹那,一种奇异的、远比在陆地上行走时更为清晰强烈的“讯息流”,顺着水流,透过足底的肌肤,涌入他的心神。

  这并非地脉那种厚重、缓慢的搏动,而是水脉特有的轻灵、欢快与绵长。他“听”到了上游雪水融化的滴答,听到了雨水渗入岩层的呢喃,听到了无数细流汇聚成溪的欢呼,听到了水草随波摇曳的惬意,甚至听到了水中微小生灵游动时带起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涟漪……

  水,至柔至善,利万物而不争。其性,与寂灭道韵中的“宁静”、“归流”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多了一份滋养与传播的活力。

  陈默闭上双眼,心神顺着这水脉的“讯息流”向上游追溯,向下游延伸。他仿佛化身为一滴水,融入了这条山涧,感受到了它从源头到汇入更大河流的整个生命历程,感受到了它与沿途万物交互时产生的种种微妙联系。

  这种感知,与之前对地脉的感知相互印证,让他对“能量流转”与“生机孕育”有了更立体的理解。地脉如火,提供根基与温暖;水脉如血,负责运输与滋养。二者交织,方能孕育出繁盛的生命世界。

  他沉浸在这种感悟中,不知不觉,夕阳已将涧水染成了流金之色。直到孙悟空捧着几枚鲜红的野果回来,大声招呼他,才缓缓回过神来。

  “师弟,你对着河水发什么呆?莫不是这水里有什么宝贝?”孙悟空将一枚果子抛给他,好奇地问道。

  陈默接过果子,咬了一口,甘甜的汁液在口中弥漫。他微微一笑,道:“宝贝倒是没有,只是觉得,这流水之中,亦有无穷道理。”

  孙悟空闻言,挠了挠头,不以为然:“水就是水,能有什么道理?渴了喝,脏了洗,还能淹死人。”他虽如此说,但看着陈默那副沉静通透的模样,心中也知这位师弟经过火焰山一役,怕是又悟到了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只是与他所追求的力量之道不同罢了。

  是夜,篝火在涧边燃起,映着流水波光,别有一番静谧意境。

  玄奘看着在火光照耀下神色平和的陈默,缓声道:“默儿,你气息愈发沉静,与天地交感日深,此乃好事。然需谨记,外境万千,终是磨砺心性之镜。莫要沉溺于感知,而失了本心清明。”

  陈默肃然点头:“弟子明白。感知外境,是为印证内心所学,明悟万物一体之真如。心灯不灭,则外邪不侵,万象皆可为师。”

  玄奘颔首,不再多言。

  夜色渐深,星河低垂。山涧流水声、林中虫鸣声、篝火燃烧的噼啪声,交织成一曲自然的夜曲。

  陈默没有立刻入睡,而是继续盘坐,将心神缓缓散开,不再刻意聚焦于地脉或水脉,而是如同无形的波纹,平等地接纳着周遭的一切——岩石的沉默、草木的呼吸、夜风的流动、星辉的洒落……

  他感觉到,自己仿佛成了这片小小山谷的一部分,与万物同呼吸,共脉动。那种在火焰山时体会到的、与大地深度连接的“归属感”,在此地以一种更轻柔、更广泛的方式重现。只是这一次,连接的不仅仅是大地,而是这整片的天地自然。

  在这种状态下,他识海中的心镜愈发澄澈,琉璃心灯的光芒与溟泉珠的灰蒙光华和谐交融,仿佛在共同演绎着某种宇宙初开、清浊分判的古老韵律。

  他隐隐感觉到,自己的《菩提琉璃心经》与那得自溟渊的寂灭道韵,正在这种与天地万物的持续交感中,缓慢地、自发地进行着更深层次的融合与蜕变。前路或许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与磨砺,但此刻,他心怀宁静,步履从容。

  夜风拂过,带来远山的气息和露水的清凉。

  离了那涧水清幽之地,师徒三人复又西行。光阴从容,不知觉间,地势渐次隆起,层峦叠嶂取代了平野旷达。空气中那份属于人烟稠密之地的温润气息悄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山野独有的、混合着古木、岩石与未知野卉的清冽与幽深。

  前方,一座大山巍然耸立,横亘去路。但见那山:

  峰插碧空,势接青云。烟霞笼翠顶,藤萝绕嶙峋。千仞崖壁如刀削,万壑深邃隐龙吟。林间不见樵夫影,谷口唯闻野鹿音。端的是一座险恶崎岖,妖氛隐隐的魔障之山。

  玄奘勒马观瞧,只见那山路蜿蜒,没入浓密林中,不见尽头,不由得眉头微蹙,合掌道:“阿弥陀佛。此山峻极,气势非凡,只怕内藏凶险。我等需谨慎前行。”

  孙悟空早已按捺不住,一个筋斗翻上半空,手搭凉棚,运起火眼金睛,仔细观瞧。只见那山中,果然有阵阵妖云盘旋,虽不似火焰山那般魔气冲天,却也凝而不散,透着几分诡异与秩序,不似寻常山精野怪盘踞之所。更奇的是,他目光所及,竟看不透那妖云最浓郁处的虚实,仿佛被什么无形之力遮蔽了一般。

  “师父放心!”孙悟空落将下来,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不过是个有些道行的妖精占了山场,弄些云雾装神弄鬼。有俺老孙在,管叫他束手就擒,让开大路!”

  陈默亦在仔细观察此山。与孙悟空不同,他并未急于探查妖气,而是先感知此地山川地脉。在他心神感应中,此山地气厚重,灵脉悠长,本是处钟灵毓秀之所。然而,在那灵脉流转的核心区域,却盘踞着一股极其强大而稳固的“滞涩”之力,如同在顺畅的河流中投入了一块万钧巨石,不仅阻塞了灵机,更隐隐散发出一股“纳万物”、“禁万法”的奇异道韵,将周围的一切能量波动都压制、收敛了下去。

  这股道韵,与他所知的任何一种妖气或魔念都迥然不同,反而带着一种古老、纯粹、近乎法则般的威严。他眉心暗金琉璃印记微微闪烁,识海中溟泉珠也传来一丝极其轻微的、带着警惕意味的波动。

  “师兄,此山妖氛虽不张扬,然其核心处那股‘滞涩’之力颇为古怪,似能压制灵机,禁锢万法。恐非易与之辈,切不可大意。”陈默出声提醒,语气凝重。

  孙悟空闻言,也收敛了几分轻视,再次凝神感应,果然也察觉到了那股深藏不露的、令人心悸的压制感。他挠了挠手背,嘿然道:“有点意思。俺老孙倒要看看,是个什么宝贝,能有这般能耐!”

  玄奘听闻二人之言,心知此关难过,便道:“既如此,更需小心。悟空,你前头探路,但遇事物,不可逞强,速来回报。”

  “得令!”孙悟空应了一声,将金箍棒提在手中,身形一晃,便已窜入那山林之中,几个起落,便不见了踪影。

  玄奘与陈默则牵着白马,沿着那依稀可辨的山路,缓缓而行。山路崎岖,古木参天,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枝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四周寂静得有些反常,连鸟鸣虫嘶都几不可闻,唯有风吹过林梢的呜咽,以及三人一马踏在落叶上的沙沙声。

  陈默一边行走,一边持续感知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发现,越是靠近山中那片“滞涩”之力笼罩的区域,天地间的灵机就越是稀薄、凝滞。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所有的活跃能量都牢牢束缚、吸纳了进去。甚至连他试图外放一丝寂灭道韵进行探查,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阻力,那灰蒙蒙的光华离体不过数尺,便如同陷入泥沼,难以延伸。

  这种力量,与他用以疏导地脉的寂灭道韵有几分形似,都带有“静”、“止”的特性,但其本质却截然不同。寂灭道韵是引导能量归于平静、返璞归真,而此地的力量,则更像是强行掠夺、禁锢,充满了霸道的占有欲。

  “师父,”陈默低声道,“此地的禁制之力非同小可,竟能压制灵机运转。恐怕那妖魔手中,持有什么了不得的先天宝物。”

  玄奘神色平静,目光扫过周遭死寂的山林,缓声道:“诸法缘起,宝物亦有其主。若能以理服之,以善化之,或可免动干戈。”

  正行进间,忽见前方山路转弯处,露出一角飞檐。走近看时,却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山神庙。庙宇不大,墙垣斑驳,瓦楞间生满荒草,显然香火断绝已久。

  孙悟空此时也探查回来,脸上带着几分悻悻之色,说道:“师父,这山里果然有个厉害的魔头,占了一座洞府,自称‘独角兕大王’。俺老孙在洞外叫阵,那魔头却只是紧闭洞门,任凭叫骂,只不出战。洞门外布下的禁制古怪得很,俺老孙试了试,竟撼动不了分毫,连根毫毛都吹不进去。”

  连孙悟空都奈何不了的禁制?玄奘与陈默心中都是一凛。

  “可知那魔头是何来历?所用是何宝物?”玄奘问道。

  孙悟空摇头:“藏头露尾的,不曾看清面目。只觉那禁制之力圆融完满,浑然一体,不似寻常妖法,倒像是……玄门正宗的护山手段,却又带着一股子蛮横的妖气,甚是古怪。”

  众人一时无计,见天色将晚,便决定就在这破败的山神庙中暂歇一宿,再作计较。

  清扫出一块干净地方,升起篝火。火光跳动,映照着庙内残破的神像,更添几分凄凉。

  陈默盘坐调息,尝试以心神沟通此地被压制的地脉。过程极为艰难,那“滞涩”之力如同厚重的铁幕,阻隔了他的感知。他只能隐约感觉到,脚下的大地在微微颤抖,灵脉在那股力量的强行抽取下,正发出无声的哀鸣。

  “此宝……竟能强行抽取地脉灵机为己用?”陈默心中暗惊。这已非寻常法宝,其威力与霸道,远超想象。他识海中的溟泉珠微微震颤,似乎对这股强行“纳取”的力量,本能地感到排斥。

  孙悟空则坐在门槛上,望着远处黑暗中那魔头洞府的方向,抓耳挠腮,苦思对策。他的混沌之力虽不惧压制,但那禁制浑然一体,找不到着力点,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处施展,这让他极为憋闷。

  玄奘默默诵经,佛光在身周流转,虽被外界那股压制之力所限,无法远播,却也将这小小的庙宇笼罩在一片祥和之中,抵御着外界无形的压力。

  夜深了,山风呼啸,穿过破庙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声响,如同鬼哭。远处山林深处,偶尔传来几声不知名野兽的嗥叫,更显此山凶险。

  陈默缓缓睁开眼,看向庙外沉沉的夜色。金兜山这一难,恐怕比之火焰山,又是另一番光景。那未曾露面的独角兕大王,那神秘而强大的禁锢之宝,都预示着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考验。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拂过地面,感受着那被强行束缚的、微弱的地脉悸动。或许,破局的关键,并不在于力量的硬撼,而在于找到那件宝物,或者其主人的……根源。
  http://www.abcsee.cc/48567/3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