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谁在听火说话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春风拂过京畿驿道,黄沙卷着枯草在车轮下翻滚。

  我裹紧粗布斗篷,坐在颠簸的药箱堆上,怀里那片刻着“月亮也会疼”的陶片贴着心口,温热未散。

  商队缓缓靠近城门,一股异样的气息扑面而来——不是往日盘查的肃杀,而是某种躁动又隐秘的期待。

  城门前立了一座新亭,青砖砌就,顶覆黑瓦,匾额上三个大字:焚策亭。

  亭中火盆不熄,红焰跃动如舌。

  百姓排成长龙,手中攥着纸条、陶片、甚至布帛,低头疾书后投入火中,动作虔诚得近乎祭祀。

  火焰吞没字迹的瞬间,有人闭目低语,有人跪地叩首。

  “听说了吗?投了问政之言,三日后‘共议阁’会贴答复。”身旁的老药农低声对同伴说,“前天还有人问漕运赋税为何年年涨,昨儿就见户部发了减征令。”

  我眸光微闪。

  这不该是范景轩的风格。

  他向来信奉权术制衡、帝王独断,怎会容许民间以灰为书,以火传声?

  目光扫过城墙,忽而一滞——那曾是我住过的凤栖宫,如今屋脊被拆,琉璃瓦换成漏斗状陶管,密密麻麻排列如蜂巢。

  夜雨落下时,信纸顺流而下,直通宫内某处。

  他们把我的火坛,搬进了皇城。

  小满不知何时挤到我身边,袖中滑出一张湿漉漉的桑皮纸。

  “陛下已半月未登正殿。”她声音压得极低,“整日枯坐‘问陶堂’,翻那些烧焦的灰笺,一页一页,像在找什么人写的字。”

  我心头一震。

  问陶堂……是他给我起的名字。

  当年我笑他不通医理,他说:“你治身病,我治国病,同是问诊于残破之间。”那时他还肯与我说话,哪怕唇角带冷笑,眼底也有光。

  可现在呢?

  他在一堆灰烬里找什么?

  找一个早就离开的人留下的痕迹吗?

  “他看不懂的。”我轻声道,指尖抚过腰间银针囊,“火的意义,从来不是让人跪着祈求回应,而是教他们学会自己点燃。”

  入城后,我落脚在西市一间旧客栈。

  夜半三更,窗外无月,唯有远处宫墙影影绰绰。

  我换上夜行衣,悄然翻出房檐,沿排水沟潜至皇城外围。

  太监抬着木箱从侧门出来,步履沉重。

  箱子缝隙中漏出焦黑的碎陶片,边缘还沾着未燃尽的墨迹。

  我认得那种陶土——是江南疫区百姓用来记症候的灰板。

  他们连失败的焚报都不放过,要尽数销毁?

  我不动声色尾随半程,在拐角暗巷出手,用迷香放倒两名随从,夺下一筐残片迅速撤离。

  回房后,烛火摇曳。我把碎片一块块拼凑,胶泥黏合,炭粉轻拂——

  “为何皇帝不说话?”

  七个字,重复出现。不下百次。

  有的笔迹稚嫩,像是孩童所写;有的歪斜颤抖,似出自病中之人;更有甚者,整片陶板只刻这一句,反复涂写,直至陶面崩裂。

  我忽然笑了,笑声很轻,却带着刀锋般的冷意。

  多可悲啊。

  他们推倒了神庙里的泥胎,转身就想在金銮殿上立个沉默的菩萨。

  以为把问题烧成灰,就能换来答案;以为把诘问堆成山,就能听见回响。

  可真正的自由,从不是换个名字跪拜。

  真正的觉醒,是知道不必再跪。

  我吹灭蜡烛,黑暗中取出一枚银针——共感针,曾经能让我们心意相通的禁器。

  如今早已断裂,只剩半截残针嵌在特制桑皮纸上。

  没有字,没有图,只有那一丝若有若无的金属寒意。

  “小满。”次日清晨,我将信封好递给她,“送去问陶堂外第三棵槐树下,交给每日清扫落叶的老太监。”

  她迟疑:“就这样?没别的交代?”

  “他会懂。”我望向皇宫方向,“有些连接,断了才是完整。”

  傍晚时分,风起云涌。

  我站在屋顶远眺,只见宫中灯火忽明忽暗,数名内侍匆匆奔走,捧着厚厚一叠灰笺涌入问陶堂。

  片刻后,一名太监跌跌撞撞跑出,脸色惨白,似见鬼魅。

  也知道,范景轩此刻正捏着它,指节发白,眼神剧烈震荡。

  他曾说天下如棋,众生皆子。

  可现在,他坐在满室灰烬之中,听着千万人无声呐喊,终于明白——

  这盘棋,早已脱手。

  而我,不再是被困局中的弃子,也不是他掌心可操控的棋医。

  我是那个教会人们点火的人。

  夜更深了。

  春风穿巷,吹动檐角铜铃。

  我收起最后一件行李,准备明日启程南下。

  可就在转身刹那,眼角余光瞥见皇宫最高处——那原本应浇筑“万民声”巨碑的地基上,工匠们停下了夯土。

  一人手持朱批令符,高声宣读。

  风太急,听不清内容。

  但我知道,有什么事,正在悄然改变。

  三日后,宫中异动如春雷滚过沉湖。

  我正坐在西市药铺后堂煎药,砂锅里升腾的雾气模糊了窗纸,忽然听见街上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队内侍骑马飞驰而过,手中捧着未上釉的陶板,上面墨迹未干,隐约可见“田亩均税”“童蒙可读”等字。

  他们直奔城南窑坊,身后扬起一片黄尘。

  小满喘着气撞开帘子进来,发髻散乱,眼中却亮得惊人:“灵犀姐!‘万民声’墙……被拆了!”

  我手一顿,药勺停在半空。

  “不是拆,是——碎。”她压低声音,指尖颤抖,“一夜之间,三百丈高墙尽数捣毁,工匠连夜重炼陶土,烧成百块小板,每块不过掌心大。今早已有快马送往各州县,说是……‘任学子自行拼读’。”

  我怔住。

  那堵墙,本是范景轩亲手定下的象征——高耸入云,刻满百姓焚报中的呼声,名为“万民声”,意为“天听自我民听”。

  他曾站在地基之上对我说:“你要火,我便造一座碑,让天下人都看见光。”

  可如今,碑不成碑,反化作碎片四散。

  我猛地站起身,药汁溢出锅沿,在炉火上“滋”地一声蒸发成白烟。

  他懂了?还是……痛了?

  夜幕初降,我再度潜入皇城。

  问陶堂外无人守卫,连巡夜太监也绕道而行,仿佛此地已成禁忌。

  唯有檐角一盏孤灯摇曳,映出窗棂间那个熟悉的身影。

  我轻跃上屋脊,伏于瓦片之间,借月光窥视堂内。

  范景轩独自立着,玄袍素履,无冠无玺,连帝王常佩的青玉螭龙带钩也不见踪影。

  他提一盏风灯,缓缓走入堆满灰笺的殿堂。

  那些曾被焚烧又抢救出的残纸,如今层层叠叠铺满地面,像一场未曾落尽的雪。

  他蹲下身。

  指尖蘸了灯盏边缘凝结的露水,在青砖地上一笔一划临摹那些稚拙的字迹。

  “我想上学。”

  “田租能不能少一点?”

  “爹打仗死了,娘要改嫁吗?”

  每一笔都极慢,极稳,却又带着难以察觉的颤抖。

  他的肩背不再挺直如剑,而是微微塌陷,像扛着整个王朝的残梦。

  然后,我看见他从怀中取出一张焦边卷曲的纸条——正是我昨夜命小满送去的那枚残针所附之物。

  纸上无字,唯有一截断裂的银针用丝线缠着,静静躺在泛黄的桑皮纸上。

  他盯着它看了很久,久到风灯里的油快要燃尽。

  终于,他解下腰间玉佩——那是传国七玺之外唯一允许随身携带的“承乾印”,象征帝王亲授、代天言政。

  他俯身,轻轻将玉佩压在一张灰笺上。

  那纸上写着:“陛下,您也饿过吗?”

  我的呼吸一滞。

  这句话,出自江南饥民之手。

  当年疫病肆虐,朝廷迟缓不决,有人饿极,竟啃食城墙夯土。

  后来我们在村口老槐树下埋了一百二十七具尸体,其中最小的孩子手里还攥着半块泥饼。

  我当时问他:“若有一天你也腹中空空,跪在别人门前求一口饭,你会想什么?”

  他冷笑:“朕岂会沦落至此。”

  可现在,他用自己的玉佩,压住了这句诘问。

  像是忏悔,又像是认罪。

  风穿堂而过,吹动满室灰烬,如蝶纷飞。

  他抬头望向梁柱,目光竟似穿透屋顶,直直落在我藏身的方向。

  “灵犀。”他开口,声音沙哑如磨石,“你烧掉了影子,却把我留在光里。”

  那一瞬,我的心狠狠揪紧。

  他知道我在看。

  或许从我踏入这片宫苑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了。

  他是帝王,更是猎手,从来不会真正被蒙蔽。

  但他放任我窥视,放任我见证他的崩塌与重建——因为他需要这场审判,由我来完成。

  月光穿过镂空窗棂,洒在他身上,斑驳如枷锁。

  那不是囚禁,是放逐。

  他自己将自己逐出神座,踏入人间泥泞。

  我悄然退走,脚步轻如落叶。

  袖中药囊温热依旧——里面装着安神散,以龙骨、远志、茯神为主,专治心神失守、夜不能寐。

  是我这些日子悄悄配的,原想着若他疯魔太深,便趁机施针喂药,至少保住性命。

  可此刻,我握紧它,却没有取出。

  有些人,必须独自走过黑暗,才能真正听见黎明的声音。

  就像火,从来不怕燃烧,只怕熄灭前从未照亮过自己。

  回程途中,春风骤急,卷起街角一封遗落的灰笺,打着旋儿贴上我的裙角。

  我低头一看,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行小字:

  “井底也能看见星星吗?”

  我心头微动,将它拾起,夹进医书深处。

  远处钟楼敲响五更,天边一抹青灰悄然裂开,似有雷声隐隐滚动。

  不只是墙倒了,匾换了,玉佩压纸了。

  而是——

  火种落地之后,第一声孩童的诵读,正在某个角落酝酿破晓。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
  http://www.abcsee.cc/21398/4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