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彻底出圈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一条关于东华镇的长视频横空出世,短短一周之内,在多个视频平台上收获超过一千万播放量,评论超过三万条,甚至被多家官媒转发。

  东华镇就这样在网上爆火了。

  而夏芜也逐渐暴露在更多的网民视野之中。

  一个月前,快抖上的个人大主播“筷筷叭叭”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乘坐汽车来到了东华镇。

  “筷筷叭叭”的账号背后,是一对夫妻,现实中,男主播名字叫孙蒯,女主播名字叫李芭。

  两个人大学恋爱,志同道合,价值观高度一致,大学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受不了高压生活,于是辞职做自媒体账号,两个人善于表达,在镜头面前毫不慌乱,对很多实事和社会现象都能做到锐评。

  可以说,孙蒯和李芭就是靠嘴巴吃饭的。

  在圈里算是得罪不少人,但也因为铁面无私,积攒了很多喜欢他们个人风格的粉丝。

  孙蒯和李芭曾经被某自媒体公司邀请入职,被开出年薪超百万的高价,但被二人拒绝,此消息传出来后,又经过二人证实,再次坐定二人宁可不要钱,也要说真话的人设,所以他们两个的粉丝,可以说对他们深信不疑。

  社会上很多现象,其实不是两个没权没势的小主播能够碰的,孙蒯和李芭的视频账号曾经三进三出,被禁言,被放出,重复几次后,二人锐评都小心很多。

  可以说,他们两个早已心灰意冷,觉得有些背离当初做视频的初衷,成夜成夜失眠,考虑放弃做此类视频了。

  这次前往东华镇,一来是这两年博主夏夏的热度很高,网传她在村里开公司,给村民的待遇要比许多大厂公司给员工的待遇都要好,在网友们的嘴里,夏夏所在的村庄都快成了现实乌托邦,是许多人的精神圣地。

  有人吹捧,自然有人唱衰,同样的,网上还有一些不遗余力黑夏夏的人,认为她是在表演,在作秀,哪里会有人这么大公无私呢?

  于是就有人在孙蒯和李芭的账号下面反复刷屏,希望他们两个能够去“打假”,揭穿夏夏的真面目。

  孙蒯和李芭觉得这样挺没意思的,这世上有很多事情,该锐评的不能锐评,无害的却要被人持续关注,指指点点。

  可他们也毫无办法,李芭试着在夏夏的账号里购买很多农产品,除了有些小贵,基本都是货真价实。

  慢慢地,李芭也养成了看夏夏视频的习惯。

  他们决定来东华镇一探究竟,是被最近网传的桃源社区给吸引来的。

  一个农产品网红博主,在家乡盖了小区,而且噱头十足,又是只租不卖,又是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家,引起很多年轻人的共鸣,在网上吹嘘东华镇就是他们心中的桃花源,赛博世界里的乌托邦。

  网上吹捧的风太大,彻底勾起孙蒯和李芭的好奇心,于是他们两个决定悄悄摸摸走访一趟,如果可以的话,这将是他们的告别视频。

  他们想要离开锐评界,带着这些年来挣到的钱,去提升和进修自己,琢磨新的赛道。

  就这样,夫妻两个轻装上阵,除了带上相机电脑之类的工作用品,就只带了几件换洗衣服。

  经过飞机高铁大巴几趟转车,二人终于来到东华镇,却没想到,这是改变他们一生的开始。

  孙蒯和李芭火爆全网的视频,长度共有两个小时,堪比一部电影的长度。

  与其说是自媒体视频,还不如说是一期无比真实的纪录片。

  孙蒯和李芭通过亲眼观看,走访,打听,对比等手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他们眼中的东华镇,虽然时长很长,但网友们看的津津有味。

  孙蒯和李芭本来只想在东华镇待两三天,拍完视频就走,但最后,他们共计在这里待了一个月零二十天。

  东华镇春天的早晨是带着雾气的,远处群山掩映在浓白的山雾之中,城镇被早餐摊热腾腾的蒸气笼罩,如在天上人间。

  在孙蒯和李芭二人的视频里,东华镇和华夏无数个城镇没什么区别,没有高楼,没有繁华的装修,甚至也少见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大品牌连锁店。

  这里有的,只有略显落后的老式建筑,还有各类杂牌奶茶炸鸡店铺。

  但这里又和别处不一样,这里的人和物,都带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气势。

  镇上集市比较集中,两条十字型街道,两边各种琳琅满目的商铺,走完全程也不过十几二十几分钟,除了商铺,还有下面乡村里挑着家中农产品来摆卖的老人家。

  还带着露水的春韭,嫩油油的绿,被扎成整齐的一小捆,一捆只要两三块钱,足够一家三口人吃一顿韭菜炒鸡蛋。

  家养的鸡蛋,被卖鸡蛋的老婆婆打一个样品在瓷碗中,黄澄澄的蛋黄,证明这些鸡蛋确实是家养的,而非饲料养殖。

  现如今的城镇,去年轻化越来越严重,许多年轻人在家乡找不到工作,没有生存空间,为了挣钱,只能去一线大城市奔波。

  孙蒯他们两个并非没有去过其他城镇,当然,在那里,他们见到最多的就是中老年人,还有留守在家的妇女和儿童。

  东华镇也是如此,但这里的年轻人,似乎要比别处多。

  有的街道两边的商铺正在重新装修,孙蒯夫妻两个自报家门,随机采访,卖菜的老人,上学的儿童,独自装修经营奶茶店的小姑娘,甚至是乡村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

  就像是寻着线头拆毛衣一样,他们扯着东华镇许多人口中的“变化”,找到了给东华镇带来诸多变化的源头。

  许多人说,都是杨沟村杨洪恩的孙女,读书有出息,回来包山种地,给偏僻的山村带来变化的生机,外地来的人越来越多,好多本地人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

  姓蔡的早餐店老板告诉孙蒯,他们一家在镇上开早餐店,少说也有二十年了。从最早的卖炸油果,榨豆浆,到现在经营品类越来越多,镇上许多年轻人都是吃他家早餐长大的,就像是羽翼未丰的雏鸟,在长出丰荣的羽毛后毫不留情展翅离开,那些被他做出的早餐喂大的孩子,都在长大成人后离开,再也没回来过。

  但现在,镇上的年轻人又多了起来,店里的生意也好了很多,就在前不久,他们店里还来了十几个洋人,叽里呱啦会说外语的那种,蔡老板听不懂,但他以前只在电视里手机上见过洋人,你说这稀奇不稀奇呢。

  卖菜的老婆婆起码有九十岁了,一双畸形的小脚格外引人注意,她个头不高,直起身子来,腰背也早就驼了,看着像是个小纽扣,不过她眼睛不花,耳朵也不聋,脑子也还清醒着。

  她摊位上没别的菜,只有春韭,大概大拇指箍一圈的粗细,用稻草扎的整整齐齐,韭菜没有黄叶子,看起来干干净净,让人很有购买欲。

  老人家像是走了很远路才来到这里的,到了集市上后,把韭菜从化肥袋子里小心取出来,从电动轮椅后面搬出小马扎,坐在韭菜面前,见孙蒯来了,说话前还要掏出一方帕子,先把嘴边的沫子给擦一擦。

  孙蒯见她年纪这么大还要卖菜,心里挺难受的,于是就把老人家的七把韭菜都给买了下来,好叫老人家先回去。

  老人家口齿还伶俐,孙蒯的采访进行顺利,老人家夫家姓孙,她是童养媳,也就跟着姓孙,她包了五六年小脚,在脚还没彻底变形的时候,废除女子缠脚,她才能保留走路的能力,即便如此,从村里走到镇上,也要走走停停许多回。

  自从镇上路修好之后,家里人给她买了轮椅,让她行走自由,老人家在家闲不住,种了两畦韭菜,闲着没事就来镇上卖。

  李芭心怀同情,一开始还以为老人家是家中贫困,可看到老人家的谈吐穿着,还有那擦的干干净净的电动轮椅,又觉得有些不像,于是决定借着送老人回去的名义,到她家中看看。

  得知两个小年轻是外地人,老人家很高兴,就要把人往回家领。

  跟着她回去之后,孙蒯二人才解开误会。

  老人家不穷,家里在村中开的民宿,兄弟两个齐心协力,把原本的住房拆了重建,一部分装修做民宿,租给外来游客,真正实现在家门口挣钱。

  民宿装修很好,许多地方是用石头堆建的,园中种着花草,一家人自己住的院子里,愣是从花园里开辟两畦韭菜地出来。

  得知孙蒯和李芭是做自媒体账号的,开民宿的兄弟俩很高兴,他们是老人家的孙子,都四五十岁了,亲爹亲爷爷都走了,老奶奶身体依旧倍棒,兄弟两个与有荣焉。

  他们说了自家的情况,又说起以前不是这样的。

  在村子里发展起来之前,他们兄弟两个家中必须留一户在村里照顾年纪大的老奶奶,另一个兄弟出去打工。

  现在日子好过多了,不用打工也能挣钱,把老奶奶伺候的好好的。家里用不着老奶种地挣那点钱,奈何老人家苦了一辈子,根本闲不住,种出来的韭菜吃不完,还要拿去镇上卖。

  孙蒯得知这些,才发觉自己的同情实在可有可无,又很高兴听到这些。

  老人家的第四代孙还小,在上小学,中午从学校回来,见到家中有两个陌生人,也不害怕,饭桌上炒着孙蒯买来的韭菜,还有其他菜,味道不俗,小孩子说起学校趣事,说学校里来了个新老师,年纪很大,比他爷爷都大,在学校里建了个图书馆,因此里面多了很多书出来。

  小孩子们可以借书,但要好好保存,校园里最流行的是哈利波特,可惜已经被那些高年级学生给借完了。

  小孩也很想看。

  孙蒯因此对村中学校好奇起来,经过小孩同意后,跟着孩子呢去了东坑小学。

  乡下的学校已经没有几所了。

  有些学校因为人口流失,六个年级加起来都没有十个人,不得已倒闭,把学生送到别的学校。

  东坑小学地理位置比较便利,一直保留着,原先学校里大概有七八十个学生,这学期好多孩子跟着打工的父母回来,目前学校有一百四十七个学生。

  学生多了,老师越发忙不过来,东坑小学也变了很多,有人捐钱把东坑小学未建成的教学楼给建了起来,校园不再是工地,而是真正现代化的校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里的孩子再也不用蹲那种需要挑粪的老式茅厕,不能冲水,一到夏天或者雨水积漫时,就只能铺垫砖头,避开污秽。

  卫生间大改造,每个楼层都有独立卫生间,男女都有,能冲水的那种。

  校园里还有了校医室,有了图书馆,虽然人员还是不够可好歹五脏六腑有了。

  校园里有几棵松柏,高耸入云,据说的建校时就存在的,树枝干如同华伞,遮阴蔽凉,一到课间,孩子们在树下做操玩耍,欢声笑语不断。

  孙蒯见到了此处校长,年约五十岁,他不仅是东坑小学的校长,还是村里的书记。

  村里人才稀少,很多老师都是身兼数职,比如六年级毕业班的数学老师,就是村里的会计。

  这些年国家出台一些帮扶政策比如想转正式老师的,可以走下乡路线在农村干满多少年就能有机会转到市里工作。

  虽然这些年轻教师早晚要离开,但好歹保证村小不会没新老师。

  闫玲玲是最近来的新老师里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她为学校带来很大的变化,许多年纪大失去干劲的老教师,也被她的工作热情传染,对学生的态度转变很多。

  闫玲玲不仅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也关心这些留守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一些年纪小的孩子,甚至会把她称作妈妈,要知道,闫玲玲还是个没对象的黄花闺女。

  可想而知,闫玲玲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有多好了。

  闫玲玲从杨沟村请来一个老教师,听说原先是城里的老师,退休之前还是个特级教师,自从来了学校之后,带给学校师生们的变化更是大。

  孙蒯见到了闫玲玲和张翠萍,得知张翠萍是跟着退休的丈夫来到杨沟村养老,遇到家访的闫玲玲之后,被闫玲玲这个小老师打动,决定继续发光发热,来村小做贡献。

  在采访的最后,李芭问闫玲玲是否会在村中教书的时限够了之后离开,得到的回答却是拒绝。

  闫玲玲笑容里充满自信和力量,她认为自己在哪都是教书,但和城市里不同,乡村里的学生更需要她。

  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这是她的人生理念。

  张翠萍这位年长的特级教师眼中充满对闫玲玲的欣赏,或许是看到了新一辈接班人。

  孙蒯和李芭也为闫玲玲的信念所感染,在最后,闫玲玲给他们指路,让他们去接近基层干部,试着走访他们。

  经过闫玲玲搭线,他们两个顺利见到杨国峰,这位书记就是改变闫玲玲想法的基层干部。

  跟着杨国峰工作几天后,了解这位村书记的日常生活,孙蒯和李芭彻底明白闫玲玲对杨国峰的推崇。

  杨国峰真正做到了舍己为民的程度。

  每天准时五点多起床,接村中老人去山上相聚,然后就是走访村里,检查水库河边还有山体,给村里群众跑腿去镇子里办事,落实上面政策。

  他一天基本上都在忙这些事情,要不就是去镇上开会,回来通报村民,然后傍晚再接送村中老人回家,忙活到八九点洗漱上床,日复一日。

  在这样的繁忙之中,杨国峰的精神状态出奇地好,他没有一丝不耐烦,每天有接不完的电话,办不完的事,给回村的青年人出主意找工作。

  被孙蒯问累不累的时候,杨国峰嘿嘿一笑,说现在一点都不累,要说他心最累的时候,就是眼睁睁看着村里年轻人流失,村中老人暮气沉沉,留守在家的孩子们泡在思念里,长成一个个小苦瓜。

  他那时候眼睛一睁就是发愁啊,眼睁睁看着村里越来越不行,他心急如焚,却想不出来任何好的办法。

  直到夏芜回村包山,给村中注入新鲜的活力,老人们脸上有笑了,年轻人从外地回来了,孩子们有了父母陪伴,成长不再被缺席了。

  杨国峰比任何一个人都要高兴。

  而且现在整个镇子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他感觉自己人生越来越有希望。

  “等我老了,只要我没死,还能动一天,我就要干一天!”

  杨国峰的话语里充满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

  以上的采访,种种都指向夏芜。

  孙蒯他们却没有接着指向去找夏芜,才是采访了许多和夏芜有关的年轻人。

  这些人中,有失业回家的青年,有不想进厂打工的厂妹,有不舍孩子留守的父母,有给父母养老的中年人,还有被重男轻女赶出家门的单身女性,有身患重病无处可去的病人……

  孙蒯和李芭看到了更多的变化,也从这些人的嘴里,还有他们露出的真心笑意里,一一证实网上那些传言。

  原来真有人能够这么无私,把公司里的手艺切实用在员工头上,用在造福村中老人头上。

  在这样偏僻的小村庄,哪怕是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也会被许多人抢破头。

  但夏芜并没有只给他们三千月薪。

  她给他们辛苦工作应得的金钱,堪比一线城市的月薪,加上五险一金的保障,还有正常工作该有的正常上下班时间以及双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写在律法里,应该被实行的规则,被一些金钱腐蚀掉的资本家改写成996,不加班等同于无法抱紧幸福。

  简直是本末倒置。

  劳动本应该是幸福的,被人异化之后,成了痛苦的来源。

  让人痛苦的是劳动吗?是辛勤劳动却没有得到应得的。

  员工猝死在岗位上,只能让老板住上更大的别墅,开更好的豪车。

  可是凭什么呢?

  人人都知道这是不应该的,可人人都在被书写默认的潜规则之中,无法挣脱。

  夏芜没有重蹈覆辙,她把村民们辛苦工作挣来的钱用来改善村里人生活上。

  除了高工资,五险一金和双休之外,公司还有许多隐形福利。

  比如村里人想要重新修建房屋,会得到一定的公司补助金,帮助翻修。

  再比如,公司每年的盈利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用来进行公共设施建设,村里修路,修广场,老年活动室,阅览室等,都是从这笔资金里出。

  夏芜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于是,村子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人们处在这个圈子里,尝到了团结的好处,越发团结互助起来。

  孙蒯在杨沟村见到的种种变化,包括村里人的相处,孩子们的亲密无间,最终都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乌托邦。

  李芭认为,这里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充满不涉世事的天真和烂漫,像是一个没经历过社会毒打孩子写出来的幻梦。

  如果他们没有亲眼看见,没有花一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只是从别人口中听说而已,估计也不会相信这世上会有这么一群人,构造出这么个地方。

  一个多月的经历,最终被二人剪辑成两个小时的长视频,发出去之后,孙蒯和李芭的内心也像是经历的洗礼,他们有许多悲观的想法,似乎也被改变了。

  原以为这条探索乌托邦的长视频不会引起太多关注,可二人万万没想到,这条视频带来的变化是现象级别的。

  许多年轻人在看完这条视频后,就像是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心中充满渴望和羡慕。

  一些人恨铁不成钢,原来对员工这么好,公司也是可以盈利的,偏偏一些资本家,恨不得把员工把血肉彻底压榨,直到抽骨取髓。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让人难以忘怀。

  越来越多的人转发这条视频,并发表自己的感想。

  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许多官媒看到视频里无私的乡村教师和基层干部,也觉得是个好的宣传点,于是大肆宣扬。

  东华镇,杨沟村,还有夏芜,就这样赤裸裸地出圈了。

  喜欢假千金回村种田,真豪门痛悔发颠
  http://www.abcsee.cc/26809/2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