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玉虚诀
推荐阅读:
全民游戏:从丧尸末日开始挂机
刚到二次元的我是不是利益相关
轮回乐园
重生1980:开局迎娶貌美知青
美漫之手术果实
美漫:开局指导蝙蝠侠
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柯学捡尸人
和女神同居后,我激活了奖励系统
这个外援强到离谱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总诀昆仑之墟,天柱承天,玉虚为境,气贯紫微。《昆仑玉虚诀》源出昆仑圣境,法效三清,以“玉”喻性之纯粹,以“虚”显道之无形,融“先天一炁”之论,合“河图洛书”之理,终臻“与道同存”之境。
总诀曰:“昆仑天柱接紫微,玉虚清气贯神扉。九宫脉海藏真趣,九转还丹破劫危。”首句言功法根源,昆仑为天地之中柱,上接紫微天宫,下连地脉龙气,修行者需以昆仑为法象,接通天地灵根;“玉虚清气贯神扉”,谓玉虚清气(先天一炁)需穿透心神之门,涤荡后天浊气;“九宫脉海藏真趣”,指人体九宫窍穴与周身脉海相贯,藏有大道真意;末句点修行终极——经九转还丹,破世间生老病死之劫,证得永恒。
修行之要在“清”与“静”。清者,清其心,清其气,清其形,如昆仑冰雪,不染尘埃;静者,静其神,静其念,静其脉,如瑶池静水,无有波澜。初修需立“三基”:一曰“筑基”,固肾精,培元气,如昆仑山石,坚不可摧;二曰“开窍”,通玄关,启泥丸,如玉虚宫门,引气入内;三曰“合道”,顺天时,应地利,如昆仑接天连地,无有阻隔。
第一篇:玉柱初立篇·督脉通真
“昆仑玉柱法督脉,三关九节接紫微。尾闾如砥承地脉,玉枕若扉朝天扉。”
道家以督脉为“阳脉之海”,喻为“人身昆仑”,此篇旨在通督脉,立“玉柱”,为后续修行奠基。督脉起于长强,止于百会,贯脊通脑,如昆仑天柱承托天地之气,故曰“玉柱”。
功法分三步:其一,“筑基培元”。每日寅时(3-5点),面北而坐(应昆仑方位),屈膝垂肘,意守丹田,引地气从涌泉入肾经,过会阴,聚于长强(督脉起点),如“地脉灌根”,此为“初基”。需百日功成,使长强穴常有暖流涌动,如岩浆蕴于地底。
其二,“冲开三关”。以意念引气从长强逆督脉上行:首冲尾闾关(位于尾骨端),气行至此如遇磐石,需配合“塌腰翘臀”之式,如“鲤鱼摆尾”,以腰力助气冲关,关开则有“如释重负”之感;再冲夹脊关(位于两肩胛骨之间),气行至此如遇壁垒,需配合“扩胸展背”之式,如“大鹏展翅”,以胸力导气穿关,关开则觉“心胸开阔”;终冲玉枕关(位于后脑枕骨处),气行至此如遇石门,需配合“仰头收颔”之式,如“犀牛望月”,以颈力引气透关,关开则感“脑内清明”。
其三,“玉柱擎天”。三关既通,气直上百会(督脉终点,又称“天顶”),如昆仑天柱接紫微天宫,此时百会穴有“轻胀感”,似有气与天相接,此为“玉柱初立”。
经脉图注解:以白玉色线条标督脉全程,从长强至百会加粗描出,旁注“玉柱”;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以赤色圆点标注,旁绘对应导引姿势(鲤鱼摆尾、大鹏展翅、犀牛望月);百会穴处画向上箭头,连接紫色星辰虚影,标“接紫微之气”;长强穴处画向下箭头,连接褐色地脉纹路,标“承地脉之精”。
第二篇:琼泉涌润篇·任脉滋阴
“琼泉甘露润任脉,三阴汇聚入黄庭。承浆如漏承天泽,会阴似窍纳地津。”
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阴阳相济,喻为“昆仑琼泉”,此篇旨在通任脉,滋阴液,使“阴阳平衡”。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行于胸腹正中,如瑶池甘露滋养脏腑,故曰“琼泉”。
功法承上篇,待督脉气满,自会溢入任脉:其一,“天泽灌顶”。气从百会转印堂,过鼻柱,至承浆(任脉终点),如“琼浆滴漏”,此时舌尖需轻抵上腭(搭鹊桥),引津液(玉液)满口,随气下咽,沿任脉下行,过廉泉、膻中,入中脘,此为“天泽”滋上焦。
其二,“地津润腑”。气过中脘,继续下行至神阙(肚脐),如“泉流绕田”,温养脾胃;再至关元(脐下三寸),如“甘露入池”,滋养丹田;终至会阴(任脉起点),与督脉之气交汇,此为“地津”滋下焦。
其三,“黄庭归元”。任督二气在会阴相缠,如“阴阳鱼”,再引气上行至黄庭(中丹田,膻中与神阙之间),聚而不散,此时胸腹常有“温润感”,如浸温泉,此为“琼泉涌润”功成。
经脉图注解:以青碧色线条标任脉全程,从会阴至承浆,旁注“琼泉”;承浆穴处画向下水滴纹路,标“天泽”;会阴穴处画向上水纹,标“地津”;黄庭位置画阴阳鱼图案,标“阴阳交汇之所”;膻中、关元等穴以蓝色圆点标注,旁注“润心”“滋肾”等脏腑功效。
第三篇:九宫布气篇·奇经贯络
“九宫窍穴如星罗,八脉奇经贯络通。带脉如环束腰间,冲脉似箭穿脊中。”
奇经八脉(除任督外)喻为“昆仑九宫”,此篇旨在通带脉、冲脉、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使“脉海相连”。道家谓奇经为“经脉之湖海”,可调节十二经气血,如昆仑九宫布列,各有其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功法分论:其一,“带脉环腰”。带脉如“玉带束腰”,环绕腰腹,连接诸经。引黄庭之气横向扩散,沿带脉左行三圈、右行三圈,如“环转磨盘”,使腰腹常有“紧束感”,可固精益气,如《难经》言“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
其二,“冲脉贯脊”。冲脉如“玉箭穿脊”,贯串上下,为“十二经之海”。引督脉之气从百会入脊,沿冲脉下行至会阴,如“箭落深渊”;再引任脉之气从承浆入胸,沿冲脉下行至丹田,如“水归深谷”,使脊柱有“贯通感”,可调和气血。
其三,“四维维络”。阴维、阳维如“玉绳牵经”,阴维连诸阴经,阳维连诸阳经;阴跷、阳跷如“玉跷踏路”,主步履轻健。待带脉、冲脉通后,四脉自会随气血流转而通,如“星斗相连”,此时周身脉气无有滞涩。
经脉图注解:以金色线条标奇经六脉,带脉环腰画环形,标“玉带”;冲脉沿脊柱垂直贯穿,标“玉箭”;阴维、阳维分别沿胸腹、脊背两侧延伸,标“阴绳”“阳绳”;阴跷、阳跷沿下肢内外侧上行,标“左跷”“右跷”;九宫窍穴(百会、印堂、膻中、神阙、关元、会阴、命门、夹脊、尾闾)以九星图标注,旁注“九宫布气,脉海贯通”。
第四篇:十二经流篇·正经行度
“十二正经如江河,应合十二月令流。手三阴经通胸臆,手三阳经达头眸。足三阳经行肢末,足三阴经入腹畴。”
十二正经喻为“昆仑十二水”,对应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此篇旨在通十二经,使“气血周流”。道家谓十二经“内连脏腑,外络肢节”,如江河分灌大地,滋养万物。
功法依“子午流注”而行:子时(23-1点),气入足少阳胆经,从瞳子髎至足窍阴,如“月照溪谷”,清胆火;丑时(1-3点),气入足厥阴肝经,从大敦至期门,如“风拂茂林”,疏肝气;寅时(3-5点),气入手太阴肺经,从中府至少商,如“云生山涧”,宣肺气;卯时(5-7点),气入手阳明大肠经,从商阳至迎香,如“渠通谷口”,通肠腑。
辰时(7-9点),气入足阳明胃经,从承泣至厉兑,如“雨润良田”,养胃气;巳时(9-11点),气入足太阴脾经,从隐白至大包,如“土生万物”,健脾气;午时(11-13点),气入手少阴心经,从极泉至少冲,如“日照中天”,补心气;未时(13-15点),气入手太阳小肠经,从少泽至听宫,如“光透窗棂”,清小肠。
申时(15-17点),气入足太阳膀胱经,从睛明至至阴,如“江流入海”,利水道;酉时(17-19点),气入足少阴肾经,从涌泉至俞府,如“泉源深涌”,补肾精;戌时(19-21点),气入手厥阴心包经,从天池至中冲,如“火暖寒堂”,宁心神;亥时(21-23点),气入手少阳三焦经,从关冲至丝竹空,如“气布周身”,通诸窍。
十二经依次流转,如“江河归海”,终汇于丹田,此时周身常有“蚁行感”,知觉敏锐,如“遍体生明”。
经脉图注解:以十二色分标十二正经,对应十二月令(青、赤、黄、白、黑等),标注时辰与循行方向(如胆经“子·从头至足”);各经起点画源头纹路,终点画归海图案;脏腑对应位置以虚影标注(如肝、胆、肺等),示“经通则脏安”。
第五篇:玉炉炼丹篇·炼精化气
“玉炉温养赖丹田,精化元气透三关。肾藏先天真种子,心炼后天火不寒。”
道家以丹田为“玉炉”,此篇旨在“炼精化气”,将肾精化为元气,为“还丹”之始。昆仑以玉石为贵,丹田如“玉炉”,精为“真种子”,火为“心君之火”,需“文火温养”。
功法步骤:其一,“培真种子”。寅时打坐,意守肾俞(后腰对应肾脏处),引足少阴肾经之气入肾,如“泉养珠蚌”,使肾精充盈,此时腰常有“温热感”,精足则“阳举而不泄”(男子)、“情动而不摇”(女子),此为“真种子”饱满。
其二,“玉炉起火”。以“心意为火”,引手少阴心经之气下行,入下丹田(关元),如“星火入炉”,此时需“呼吸匀长”,鼻吸鼻呼,如“风箱鼓火”,使丹田温度渐升,肾精受火蒸,化为“白气”(元气),如“珠蚌吐珠”。
其三,“三关搬运”。引元气从丹田入督脉,再冲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如“玉珠上抛”,过百会,入任脉,回丹田,如此循环九次,谓之“小还丹”,此时丹田有“充实感”,如“炉存真火”。
经脉图注解:下丹田(关元)处画玉炉虚影,内有金色火焰(心火)与白色气团(元气),标“玉炉炼丹”;肾俞穴处画黑色水珠(肾精),有箭头指向丹田,标“真种子入炉”;心经从极泉至中冲以红色线条标注,箭头指向丹田,标“心君之火”;督脉三关处画白色气团上行纹路,标“三关搬运,炼精化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六篇:琼府养神篇·炼气化神
“琼府安居赖泥丸,气化神光照九寰。脑为髓海藏真意,目似玄珠映万班。”
泥丸宫(脑)为“琼府”,元神所居,此篇旨在“炼气化神”,将元气化为神,如昆仑玉府藏神。道家谓“气聚则神生”,气足则神旺,需“以气养神”。
功法承上篇,待元气充盈丹田,引气上行:其一,“气贯琼府”。以意念引丹田元气过膻中,经咽喉,入泥丸宫,如“气贯玉柱”,此时脑中常有“清凉感”,如“琼府纳凉”。
其二,“神光照耀”。元气在泥丸宫化为“神光”(性光),初如萤火,渐如明月,可内视脏腑、经脉,如“玄珠照物”。需每日午时(日照中天)行“观想”:闭目内视泥丸,观神光自脑中扩散,照亮周身,如“日照昆仑”。
其三,“真意生明”。神光渐强,识神(杂念)渐消,元神(真意)自显,如“琼府见主”,此时常有“顿悟”,对功法、天地之理了然于心,此为“炼气化神”功成。
经脉图注解:泥丸宫处画琼楼虚影,内有银白色光团(神光),标“元神居所”;从丹田至泥丸画金色气流线,标“元气贯脑”;头部周围画放射状光线,覆盖全身,标“神光照体,内视经脉”;双目处画玄珠(黑色圆点),有光线射出,标“目通神,映万物”。
第七篇:玉虚合道篇·炼神还虚
“玉虚境寂合大道,神归太虚泯形迹。天地之气为吾气,万物之神为吾神。”
“玉虚”为道之境,此篇旨在“炼神还虚”,使元神融入太虚,与道合一,如昆仑玉虚宫接天地之气。道家谓“虚者,道之体”,神归虚则与道同。
功法行“坐忘”之法:其一,“忘形”。盘膝而坐,先忘四肢,再忘躯干,如“形归尘土”,使肉身与天地之气相融,无“我身”之念。
其二,“忘神”。再忘泥丸神光,不随境转,不逐念生,如“神归太虚”,使元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无“我神”之执。
其三,“合道”。此时觉“我即天地,天地即我”,呼吸如“风过昆仑”,心念如“云行碧空”,无有挂碍,如《庄子》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为“炼神还虚”功成。
经脉图注解:全图以淡青色云雾为底,示“太虚”;人身轮廓虚化,仅隐约可见经脉痕迹,标“形迹泯”;泥丸宫处光团扩散,与天地云雾相融,标“神归虚”;周身气流与外界天地之气连成一片,标“气合道”;旁注“玉虚境:无己、无功、无名”。
第八篇:昆仑镇煞篇·护法安身
“昆仑法象镇诸煞,罡气护体辟妖氛。左踏七星步北斗,右持雷印唤雷君。”
修行至深,易引邪祟觊觎,此篇旨在“护法安身”,以昆仑法象镇煞,如昆仑山石镇压鬼魅。道家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需“以罡气为盾,以法印为剑”。
功法分术:其一,“七星步罡”。依北斗七星方位(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踏步行走,左足先动,每踏一星,引督脉阳气入足,如“足踏星石”,步毕则周身生“罡气”,如“金钟罩体”。
其二,“雷印唤神”。右手结“雷印”(拇指掐无名指根,余指握拳),左手结“剑诀”(食指、中指伸直),意想“雷君”(道教雷神)降临,引手少阳三焦经之气(主雷火)从指尖射出,如“雷霆击邪”。印成时需大喝一声“雷令!”,声震脏腑,使气脉激荡,邪祟闻声丧胆。
其三,“镇煞桩功”。行“昆仑桩”: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屈,双手环抱于胸前,如抱昆仑玉柱,意想自身化为昆仑山峰,根基稳固,百煞不侵。桩立一时辰,可使罡气凝于体表,如“玉甲护身”。
此篇非为好勇斗狠,实乃“安身立命”之需,如昆仑虽高,亦需磐石为基,方能历经万载而不倾。
经脉图注解:以白色光点标北斗七星方位,连接成步罡路线,旁注“七星罡气”;右手雷印处画紫色电光(三焦经气),标“雷火镇煞”;周身画金色罡气层,如蛋壳包裹,标“玉甲护法”;昆仑桩姿势旁注“桩如昆仑,煞不能侵”。
第九篇:玉液还丹篇·虚极生精
“玉液还丹补亏空,虚极静笃生真精。坎离交济复先天,金液归炉育灵婴。”
炼神还虚之后,需“补漏还元”,此篇以“玉液”“金液”还丹,复归先天,如昆仑融雪化泉,滋养万物。道家谓“虚极则静,静则生精”,精复生则可育“灵婴”(元神之化身)。
功法步骤:其一,“玉液炼形”。每日清晨采“朝露之气”,以意念引入口中,化为“玉液”,含漱三十六次,分三口咽入丹田,如“甘露灌根”,滋养脏腑,补后天之亏。
其二,“金液还丹”。待玉液充盈,引泥丸宫元神下降,入丹田与玉液相合,化为“金液”,如“金玉相融”。再引金液沿督脉上行,过三关,入泥丸,此为“金液还丹”,可补先天之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三,“灵婴初育”。金液归炉(丹田),元神藏于其中,如“珠胎暗结”,此时丹田常有“跳动感”,似有生命萌动,此为“灵婴”初成,是元神与元气交融之象。
经脉图注解:口腔处画晶莹玉液,有箭头入丹田,标“玉液补后天”;泥丸宫至丹田画金色液流线,标“金液还先天”;丹田处画婴儿虚影(灵婴),外有金光包裹,标“灵婴育于炉”;督脉三关处画金色液流上行,旁注“金液过三关,还丹功初成”。
第十篇:昆仑神游篇·元神出窍
“元神出窍游昆仑,足踏祥云探玄真。上穷碧落下黄泉,往来三界任屈伸。”
灵婴长成,元神可离体神游,此篇仿“昆仑仙神游历”,使元神遍历天地,悟大道之广。道家谓“元神离体非幻梦,实乃神足自逸”,如昆仑仙人踏云而行,无有拘束。
功法需在月圆之夜,于高处行“飞升诀”:其一,“灵婴苏醒”。意守丹田,引灵婴破炉而出,入泥丸宫,与元神合一,此时脑中轰鸣,如“天开地辟”。
其二,“踏云出窍”。元神自百会而出,初如轻烟,渐凝人形,足踏“祥云”(自身元气所化),可先游身周三尺,观肉身如“玉像”;再渐远,可观山川形胜,如“鸟瞰昆仑”。
其三,“神游三界”。元神壮大后,可上至九霄(观星辰运转),下至九渊(察地脉流向),中历人间(悟众生百态),但需谨记“念归即回”,不可久滞外景,归窍时需默念“元神归位,万法归一”,如“归巢之鸟”入泥丸。
此篇之妙,在“以神观道”,亲见天地运行之理,方知“昆仑玉虚”非独一地,实乃大道无处不在。
经脉图注解:百会穴处画白色元神虚影,足踏祥云(淡金色气团),标“元神出窍”;周围绘三界景象(九霄星辰、人间山川、九渊地脉),有流线连接元神,标“神游三界”;肉身呈坐姿,周身有金色护罩,标“肉身如鼎,元神归依”;旁注“出窍易,归窍难,念不妄动是关键”。
第十一篇:玉虚化神篇·与道同体
“玉虚无形融万象,元神化道遍十方。不生不灭无终始,若有若无自显彰。”
神游归来,元神与大道愈发契合,此篇旨在“化神为道”,使元神融入天地,如昆仑玉虚之气化育万物而不居功。道家谓“道无定形,化神则与道同”,此时已无“我”与“道”之分。
功法废“有为”,行“无为”:或立或卧,或行或止,皆在道中。元神不再有“形”,化为“无形之气”,弥漫于天地间,如“阳光普照”,无处不及却不着痕迹;亦不再有“念”,顺应自然,如“水流就下”,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此时观“昆仑”,知其非土石之山,乃“道之具象”;观“玉虚”,知其非宫殿之形,乃“道之虚境”。自身与昆仑、玉虚、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如“水入大海”,不见其形,唯感其力——可使枯木逢春(引生气),可使洪流归壑(导水气),皆随自然,非刻意为之。
化神之境,已破“生死”:肉身若坏,如“蝉蜕于浊”,元神(已化道)自会引天地之气,或重塑新躯,或常住虚空,皆循“道生万物”之理,无有挂碍。
经脉图注解:全图无具体经脉,唯以淡金色云雾覆盖天地,示“道气弥漫”;原人身位置仅有微光一点,与云雾相融,标“元神化道,无迹可寻”;昆仑山虚影与云雾相连,标“昆仑即道”;玉虚宫虚影与云雾相融,标“玉虚即道”;旁注“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化神无象,遍满十方”。
第十二篇:昆仑永存篇·道化万物
“昆仑永存因道在,玉虚常明为道光。化育万物不自伐,长留清气满洪荒。”
此为《昆仑玉虚诀》终篇,达“道化万物”之境,如昆仑山脉永存于世,非因其土石坚固,而因承载大道;玉虚宫常明,非因灯火不息,而因道光照耀。
此时,“修行者”已非“人”,而为“道之化身”:或化清风拂过昆仑,唤醒草木生机;或化甘霖滋润大地,解众生饥渴;或化雷霆震慑邪祟,护天地清明。所作所为,皆“为而不争”,如《道德经》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观其形,可显可隐:显则为仙,白衣胜雪,立于昆仑之巅,接引后学;隐则为气,流转于天地之间,滋养万物。论其寿,与道同存:见证昆仑成陆,目睹沧海桑田,无“始”无“终”,却又“无处不在”。
总括十二篇,始于立督脉之“柱”,终于化道之“虚”,如昆仑从土石到灵气,从具象到无形,皆在“体道、合道、化道”。后世修行者若能悟此,便知“昆仑不在西域,而在己身;玉虚不在天宫,而在本心”——心若澄明如昆仑冰雪,意若虚空如玉虚清气,便是《昆仑玉虚诀》之真髓。
经脉图注解:全图留白,唯在中央题字:“道在己身,何须外求?昆仑玉虚,只在心头。”旁绘微缩昆仑山与玉虚宫,皆以虚线勾勒,与人心轮廓重叠,示“内有昆仑,外显玉虚”。
此功法以昆仑、玉虚为法象,融道家“先天一炁”“还丹”“炼神还虚”等理论,详解督脉、任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运行之要,从筑基到化道,层层递进,既重经脉实操,又明“道在己身”之理,合于“以道为体,以术为用”之旨。
喜欢万千功法录
http://www.abcsee.cc/28433/2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