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章 徐霞客!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明刊,是崇祯亲自提出、交由毕自严执行的新制度。

  相当于后世的月刊。

  以大明如今的驿站传递速度,日报不切实际,周刊也来不及传。

  唯有月刊,一月一期,方能传遍全国。

  刊首登诏令与朝廷新政,广而告之。

  中段则是故事、文人诗词、官员事迹,添些趣味与人情。

  最后留出广告位,供商贾投放。

  崇祯本意是传播政令。

  没想到毕自严看完之后两眼放光,硬是玩出了产业链的味道。

  开办书局,招文人写手,付续笔之费。

  设地方分局,发印刊证,效仿盐引制度。

  想成为发售点,得交钱。

  商人登广告,要报户部批准。

  分局有提成,业务员有奖金,连地方官也能分利润。

  甚至连文人想在上面登诗,也得掏钱!

  “陛下,这若成,月刊可自负盈亏,且银源不竭。”

  毕自严眉飞色舞,一口气说了半个时辰。

  崇祯听得目瞪口呆。

  莫不是这老小子也是后世穿越而来?

  崇祯恨不得问一句,奇变偶不变!

  他说得冠冕堂皇,其实核心就一个意思,银子要归户部。

  看着这位老臣热血未冷,一片为国之心,崇祯终究只是叹了口气。

  “允。”

  毕自严又行一礼。

  “臣还有一禀……”

  “你有完没完!”

  崇祯气得抄起糕点就砸。

  毕自严稳稳接住,收入袖中。

  “臣听闻闽广之间烟草盛行。

  民多嗜吸,久之成瘾,然精神振奋。

  臣以为,此物可售于鞑靼、瓦剌、建奴之地,以致富国库。

  若大力种植,彼必上瘾。彼若上瘾,必再购。”

  崇祯微怔。

  明末时,烟草已由西洋商队带入。

  到了清朝愈发流行,直至民国几乎遍地皆是。

  这东西虽不似鸦片,却同样是慢性之毒,一旦上瘾,难以自拔。

  他想到后世因烟草而亡的人数,心头一紧。

  “此物可外售,不可内传。

  命人绘其害,编入月刊,告诫天下。”

  作为一名把百姓当人的明君,崇祯不会打着为大明富强的幌子,赚这丧良心之银。

  毕自严得令,正要退下。

  崇祯却忽然又开口。

  “这明刊,不仅要行于境内,也要传入鞑靼、瓦剌、建奴之地。

  政令部分删去,换上大明最繁华之景、最富饶之地。

  吃喝玩乐,越细越好。

  令画匠绘大明百姓游乐之状,纸墨华美,让他们见了便心生向往。”

  毕自严沉吟片刻,随后领命而去。

  崇祯看着他背影,嘴角浮出一丝笑意。

  这老狐狸,懂了。

  后世的大漂亮,何以号称自由灯塔?

  靠的不是金银,而是宣传。

  既然如此!

  那就让大明,成为蛮夷心中的人间天堂。

  “大伴,带徐霞客来见朕。”

  对于这位大明穷游第一人,崇祯心中其实极为期待。

  若不是他对后世史册烂熟于心,怕是真未必能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这位传奇的民间地理学家。

  徐霞客,年方四十。

  一身短衫,裤脚挽至小腿。

  头戴斗笠,皮肤被风霜晒得黝黑发亮。

  崇祯看了半晌,心头只有一个念头。

  真抗冻啊。

  此时的京师,寒风刺骨。

  他却衣衫单薄,若无其事。

  徐霞客此刻也懵。

  他自幼痴于山水,尤喜地质水文之学。

  他行遍名山大川,却不解陛下为何忽召自己入京。

  “莫不是……占驿站便宜之事,被陛下查出来了?”

  自从毕自严折腾驿站改革以来,全国上下都盯着这件事。

  徐霞客自知有几回蹭了驿站的便饭,心虚得很。

  传说中这位陛下可是,杀官成千、抄家成万。

  完了,这回怕是要拔萝卜带泥了。

  崇祯知道他出身江阴富商之家。

  其高祖徐经,曾是江阴首富,与唐伯虎为莫逆。

  当年两人同赴京城赶考,却赶上科举舞弊案,双双被黜。

  唐伯虎自此放浪形骸,徐家也自那一刻起与科举绝缘。

  也正因此,徐霞客虽无功名,却凭人脉遍行天下、借宿驿站无阻。

  崇祯起身,走到墙上那幅舆图前。

  “听闻你熟悉大明山川水脉?”

  果然,问水脉是假,查驿站是真。

  接下来八成要问,你怎敢白吃官饭、白住驿舍?

  他本想跪地请罪,主动认罚。

  “朕知你熟陕西之地。

  过来,把你记得的陕西地下河道,标在图上。”

  徐霞客一愣。

  随即反应过来,走到地图前。

  仔细端详良久,开始一一点出位置。

  崇祯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断。

  当他第一笔落在地图上时,崇祯的眉头轻轻一挑。

  郑国渠!

  第二笔落下。

  白渠!

  这两处皆是秦汉旧渠,关中六辅渠之首,水源皆引自泾河。

  泾河水量丰沛,却泥沙极重,古人每年都需役千人疏浚。

  可到了明末,贪官遍地,渠道早废。

  泥沙淤塞,水道改流,河水没入地底,关中从此多旱少雨。

  这便是陕西灾重于河南的原因之一。

  徐霞客越画越多,足足画了几十处。

  “陛下,恕草民直言,您的舆图有误,许多河道未标。”

  他打开自己的地图。

  那是一叠破旧纸张,用竹炭笔层层叠叠绘成,线条纵横,细密如蛛网。

  “黄河流经陕北,然河床比田地低十丈有余,堤软岸宽,民众引水无门。

  陕北少雨多沙,水至即走,水走则旱。”

  他抬手一指。

  “此地,不可留民。

  按古籍与地势推测,陕西未来仍将大旱。

  且旱情远胜今岁。

  若不迁民,必有饿殍。”

  他说着,又展开另一张图纸。

  “古渠久废,水流潜入地下。

  高地绝水,低处却化为暗泽。

  草民沿渠追迹,在此山下见一深潭,蓄水足灌十万田。”

  徐霞客一边说,一边取出笔记与草图。

  “修渠、筑库,以暗河为线储水。

  引渭、北洛、无定、延河、汉水。

  筑堤于低地,弃高田,守水源。

  如此,方可使陕西十年无旱。”

  他讲了足足一个时辰,图上密布圈点,层层相叠,思路清晰。

  半晌,崇祯开口。

  “徐霞客听旨。

  朕封你为工部右侍郎,提督陕西河道诸事。

  即刻赴任,协同巡抚郭允厚开渠建库。

  所需银两、人力,你但言之,户部自给。”

  崇祯走近一步,神色郑重。

  “朕只求一事。

  陕西,不可再现今岁惨状。”
  http://www.abcsee.cc/35268/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