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三强争鼎,试卷定乾坤
推荐阅读:
女神的上门贵婿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叶凡神医小说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贾二虎温茹玉
不败战神
陈轩邪医传承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娱乐帝国系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江南贡院的内帘,气氛凝重得如暴风雨前的死寂。连日来,数百份朱卷(誊录后密封姓名的试卷)经过数轮紧张的批阅、筛选、复核。
最终,一百五十名新科举人的名单尘埃落定。
就在确定最受瞩目、象征一省文魁的解元人选时,以代理主考周学政为首的阅卷官们,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执。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争论之声几乎要掀翻屋顶。
焦点集中在三位实力超群、背景各异的顶尖士子身上,几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第一位,江宁府李文渊。
此子出身显赫,其父乃是执掌天下漕运、权倾一方的漕运总督李纲。李纲不仅是正二品封疆大吏,更是太子殿下在江南最为倚重的股肱之臣。
李文渊的文章周正大气,引经据典功底极为扎实,尤其是那篇《论漕运新策》,写得花团锦簇。
他将漕运的重要性、现有弊端以及一些不痛不痒的改良建议阐述得淋漓尽致,深得几位思想保守、讲究“根正苗红”的阅卷官(如姓王的翰林侍读)的极力推崇。
王侍读拍着桌子,唾沫横飞:“李生此文格局宏大根底深厚,深得经义精髓!更难得的是其心系国本(漕运),颇有乃父之风。此等人才,正是朝廷栋梁之选。解元之位,非他莫属!”
旁边立刻有人低声附和:“是啊,李总督的面子……太子殿下的期许……总不能不给吧?”
第二位,苏州府张远。
此子出身江南著名的书香望族张氏,家学渊源。其叔父是朝中清流领袖之一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张清正,素以刚直不阿、学问渊博著称。
张远的文章清雅隽永文采斐然,尤其是诗赋,意境高远堪称一绝,在江南士林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几位重视文学才华和传统士大夫风骨的阅卷官,都对他极为欣赏。
特别是孙司业捻着胡须,摇头晃脑语气带着文人的清高赞道:“张生之文如空谷幽兰,清丽脱俗。诗赋更是字字珠玑,已得魏晋风骨。我辈取士首重才情品性,若让一汲汲于实务、满口俚语之人夺魁,岂不令天下士子寒心,笑我江南无人耶?解元,当属张远,以彰文华!”
第三位,江陵府林闲。
这位的名字一被提出,整个内帘瞬间像是炸开了锅!
他的试卷,尤其是那几篇充满了“爆梗”的经义策论——《泥菩萨论吏治》、《皂滑弄人悟通变》、《吉他弦动寄秋思》——在阅卷官中引起了极端对立的评价,堪称冰火两重天!
以周学政和另一位较为开明的礼部郎中为代表的支持派,对其不吝赞美之词。
周学政强压激动,指着林闲的试卷,声音都有些发颤:
“诸位,请看林闲之文!《泥菩萨》一篇,直指吏治积弊,振聋发聩!《皂滑通变》之论,于微末处见大道,化俗为雅,点石成金!更不用说那首《吉他秋思》,情深意切,前无古人。此子之才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其见解之深刻思维之敏锐远超寻常腐儒,这才是真正的经世致用之才。陛下与赵王殿下皆已瞩目于此子,我等若因循守旧,岂非埋没天才,有负圣恩?!”
然而,反对派的声音同样激烈。
那位王侍读立刻跳出来反驳,一脸鄙夷:
“周大人此言差矣!科举取士首重清真雅正,林闲之文固然有些奇巧淫技。然用语粗俗,竟将泥菩萨、皂滑、吉他这等市井俚语、番邦蛮器写入堂堂科举文章,成何体统?!简直斯文扫地,有辱圣贤!此风若开,日后科举岂不成了市井说书场?解元代表一省文脉颜面,若让此等人物夺魁,我江南士林颜面何存?!”
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支持者赞林闲“真性情,大智慧”,反对者骂其“坏规矩,乱纲常”。
李文渊的“权势背景”与张远的“清流声望”,在林闲这种“离经叛道”却又“光芒四射”的才情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苍白和传统。
周学政作为主考,端坐主位心中却是波涛汹涌,压力如山。
他内心天平早已倾向林闲,此子之才堪称他阅卷生涯所见之最,未来不可限量。
但李文渊背后的太子势力和张远所代表的清流舆论,如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平衡?
如何平衡?
这根本不是平衡,而是抉择!
一场关乎未来朝堂格局的抉择!
他目光扫过桌上那三份代表着不同势力、不同文风、不同未来的试卷,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敲击着,脑中飞速权衡着利弊得失。
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林闲那份字迹飞扬、充满了生命力与颠覆性思想的试卷上,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念头逐渐清晰。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之际,郑姓巡场官站出来突然提醒道:
“诸位大人,卑职突然想起一事。考试第一天开考前,包括张远张公子、李文渊李公子在内的近二十名士子莫名中毒,上吐下泻。凶手其目的,便是想扰乱考场,让包括林闲在内的众多优秀士子无法完卷!”
内帘之中一片哗然!
科举下毒,这可是惊天大案!
“更关键的是,”郑巡场官语气带着敬佩,“当时号舍区一片混乱,医官人手不足。是林闲林公子,不顾自身考试,主动拿出自备黄连解毒散,分发给发病的士子,并指导他们服用。若非林公子仗义援手医术高明,张、李等近五十位士子恐怕难以坚持考试,甚至会有性命之危。此事多位差役、医官及受害士子均可作证!”
此言一出,如同平地惊雷!
刚才还极力抨击林闲“俚俗”的王侍读和孙司业,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
他们可以争论文采高低,可以抨击用语新奇。
但在林闲“不计前嫌、考场救难、活人无数”的仁心义举和如山铁证面前,任何关于“品行”的指责都显得如此苍白可笑。
张远、李文渊等人能完卷,乃至能活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欠了林闲天大的恩情!
周学政心中狂喜,这简直是天助我也!
他站起身,声如洪钟带着凛然正气:
“都听到了吗?! 下毒陷害,此乃科场巨蠹,人神共愤!而林闲临危不乱,悬壶济考,以德报怨!此乃何等胸襟?何等仁德?科举取士取的是什么?取的是才,更是德!”
他目光扫过王侍读和孙司业,沉声道:“若论才学,林闲之文别开生面切中时弊,尔等有目共睹。若论德行,林闲于考场之上拯同袍于危难活士子数十,此乃活命之恩如山重义。试问一张试卷,纵然辞藻再华美,能比得上这活生生的人命关天?能比得上这才德兼备,仁心仁术?!”
周学政的质问,如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
他最后拿起林闲的试卷,声音激昂无比:
“文可安邦,医可救命,德能服众!此等才、识、德、术兼备的旷世奇才,若不点为解元,我等岂不是有眼无珠,愧对朝廷,愧对苍生?!难道要取那等下毒害人之辈,或只知吟风弄月、见死不救之徒为解元吗?!”
这番结合了考场下毒巨案、林闲救人义举、并上升到“才德兼备”高度的慷慨陈词,彻底粉碎了所有反对声音!
王侍读和孙司业冷汗涔涔,再也说不出半个不字。
在“仁义”这面大旗下,所有关于文风的争论都显得微不足道。两人颓然坐下,不敢再发一言。
就在这时,一名心腹书吏匆匆而入,在周学政耳边低语了几句。
周学政闻言,眼中精光一闪,原本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嘴角甚至勾起了一抹难以察觉的笑意。他挥了挥手,示意书吏退下。
随后,周学政清了清嗓子,环视全场仍在激烈争论的阅卷官,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缓缓开口:
“刚赵王殿下传话,陛下阅过考生卷子后,钦点林闲文章最佳!本官身为皇上钦点之主考,肩负为国选才之重任。取士之道,在于唯才是举。林闲之试卷或许用语新奇,或许不合某些人之雅正,然其见识之超卓,思辨之深刻,关切实务之切,乃至其文中所蕴含的勃勃生机与创新精神,皆远非寻常试卷可比!此乃大才,乃至国士之雏形!”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加重,带着一丝凛然之气:“故此,遵照陛下御批,本官决定今科江南乡试解元第一候选人,拟定为江陵府士子林闲!同时将李文渊和张远分列为第二和第三候选人,一并呈送陛下定夺!”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消息虽被严密封锁在内帘,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解元之争,林闲疑似胜出”的惊人消息,还是通过特殊渠道,如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到了江宁、苏州、江陵,乃至京城的某些权贵耳中。
一时间,三地士林与背后势力,暗流汹涌,反应各异。
太子东宫,有人摔了杯子。
清流府邸,有人摇头叹息。
而江陵府内外,则是一片难以置信的狂喜与期待!
一场由试卷引发的风暴,即将随着放榜之日席卷江南!
但由于本次乡试的结果,牵扯皇帝及三位皇子。
周学政只能强力推荐林闲,最终裁决,还要看京城拍板定夺……
http://www.abcsee.cc/35665/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