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萌宠特攻 >第1237章 稷下星火:与孟子共辩“性善”之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237章 稷下星火:与孟子共辩“性善”之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跨时空维度谐振探针”的幽蓝光芒骤然收紧,不是爆发式的绚烂,而是像被无形的手攥成一束光丝——那是高维能量在三维空间的具象化,带着水银般的厚重与流畅,将金一诺、陆研新、诺亚和元宝的意识层层包裹。

  没有想象中的时空隧道,没有撕裂神经的眩晕,只有一种极致的“抽离感”:仿佛肉身化作留在现代的空壳,意识则被提纯成一缕轻烟,顺着时空褶皱里那些细如发丝的纹路,朝着两千五百年前的坐标滑去。中途有过短暂的混沌,像是沉入温暖的羊水,再睁眼时,感知已稳稳落定在一片喧闹的“思想洪流”之上。

  他们悬在半空,脚下是战国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

  这是“弱观测模式”赋予的奇特视角:意识如透明的幽灵,既触不到夯土的地面,也碰不到往来的人群,却能清晰捕捉到每一句话的尾音、每一次辩论的张力,甚至能“看”到士人们胸腔里跳动的情绪——是激昂,是质疑,还是茅塞顿开的清明。元宝的“灵韵护盾”在意识外围罩起一层微光,像给他们装了个单向透明的罩子,既能沉浸式感受,又不会惊扰这个时代的尘埃。

  下方的学宫不是规整的院落,而是一片开放式的思想场域。

  宽阔的夯土广场上,铺着茅草的矮台星罗棋布,每个台子周围都围坐着数十人;木质廊庑下,有人捧着竹简低声诵读,墨香混着泥土的腥气飘得很远;穿宽袍大袖的儒者、束发短褐的墨者、腰佩长剑的策士摩肩接踵,脚步声、辩论声、竹简翻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鲜活的、带着生命热度的喧嚣——这是属于稷下学宫的日常,是战国时期思想最自由的模样。

  最热闹的是广场中央那座最高的土台。

  台上盘膝坐着位老人,身形不算高大,脊背却挺得笔直,像株饱经风霜却未折腰的青松。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面容清癯,颧骨微高,唯有一双眼睛,亮得像淬了火的精钢,扫过台下时,能让喧闹瞬间静下几分。此刻他正抬手按在膝上,声音不高,却带着洪钟大吕般的穿透力,越过人群,撞进金一诺几人的意识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是孟子!”金一诺的意识猛地一震。维度探针早已自动完成了古汉语转译,那些晦涩的字句此刻清晰如白话——台上这位,正是儒家亚圣孟轲,而他正在讲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根基之一:性善论。

  孟子微微倾身,目光扫过台下屏息的听众,语气愈发坚定:“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他顿了顿,抬手虚按,像是要按住众人心中的躁动:“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话音落时,一股温润却磅礴的精神力量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像春日的暖流,缓缓漫过台下众人。金一诺清晰“看”到,不少士人的眉峰渐渐舒展,有人下意识点头,有人抬手抚着胸口,像是被这话触到了心底最软的地方——那是一种源于本能的认同,无关学派,无关立场。

  “汪!这老头……不对,这夫子好厉害!”元宝的意识带着惊叹传过来,它的“灵韵感知”比其他人更敏锐,“他说的话不是空喊口号,是在引动周围人的‘善念共鸣’!就像一块磁石,能吸起大家心里本来就有的‘恻隐之心’,这是最原始的‘羁绊灵韵’啊!”

  诺亚的意识也泛起兴奋的波动。他“盯”着孟子周身那层淡淡的、肉眼不可见的能量场,像是在观察量子碰撞的轨迹:“太神奇了!他不是在‘灌输’观点,是在‘唤醒’——唤醒听众意识里本就存在的‘善端’,这是一种动态的思想引导,比现代的心理疏导高明多了!”

  就在这时,一道尖锐的声音突然划破暖流。

  “夫子之言谬矣!”

  人群分开一条道,一位穿着墨者标志性短褐的青年越众而出。他身材精瘦,皮肤黝黑,手指关节粗大,一看就是常做体力活的人。他双手抱拳,语气却毫不客气:“若人性本善,那天下的争夺、欺诈、列国的战争,从何而来?我墨家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人性如素丝,本无善恶,全看所处的环境!需以‘兼爱’为染缸,以‘非攻’为规矩,才能染出善的颜色——岂是天生便有?”

  墨家的“素丝说”,像一把冰冷的锥子,直直刺向孟子构建的温暖图景。

  台下顿时骚动起来。有人附和墨者的话,有人皱着眉反驳,原本温和的氛围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孟子却没动怒,反而笑了笑,眼神愈发锐利:“子之言,是未察其本也。”他抬手伸出四指,“人之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犹其有四体也——这四端,是人性的根基,就像人有手脚一样,与生俱来。”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环境能染丝,却不能灭了火的本源——你说的恶,不是人性本有,是这‘善端’被蒙蔽了,没来得及扩展开来!”

  “精彩!太精彩了!”诺亚的意识激动得发颤,他“看”向台下众人的精神波动图谱——刚才还混乱的波纹,此刻竟随着孟子的话,渐渐形成了一道温和的峰值,“孟子的‘性善’不是静态的结论,是动态的过程!就像量子的概率波,他承认‘恶’的可能,却认为‘善’是更本质的基态——只要用心扩充,就能让善的概率无限趋近于一!”

  陆研新的意识始终保持着冷静,像个严谨的观察者,他将感知聚焦在人群的细微反应上:“数据显示,孟子讲‘孺子入井’时,63%的听众精神图谱出现共鸣峰;墨者质疑时,共鸣峰下降17%,但思维活跃度提升了29%。这不是说服,是思想的‘量子纠缠’——每种学说都在试图让听众的意识‘坍缩’到自己的理论上。”

  金一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悬浮”着,感受着这场跨越千年的辩论。

  她曾在现代社会见过太多“人性本恶”的论调:有人说“人都是精致利己的”,有人说“感情都是等价交换”,还有人把“原生家庭”当借口,把自己的冷漠归咎于环境——这些话,和刚才墨者的“素丝说”似乎有些像,却少了墨家“兼爱”的温度,多了几分躺平的无奈。

  可孟子不一样。

  他承认环境能蒙蔽善端,却始终坚信,人心里有一束火——那束火叫恻隐之心,叫羞恶之心,是不用教、不用学,看见孩子要掉井里,本能就会升起的担忧。这束火,不是道德绑架,不是圣人标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底线,是最原始、最坚固的羁绊。

  “我懂了……”金一诺的意识轻轻叹息,“观测者的‘关系解构器’,是在吹灭这束火——他们用标签、用算法,告诉人们‘这束火是假的,是没用的’,让大家相信人性只有冷漠和计算。可孟子他们,是在护着这束火,告诉所有人‘你心里本来就有光,只要你愿意,就能把它烧得更旺’。”

  她的话音刚落,又一道冷冽的声音插了进来。

  “孟夫子这话,说得好听,于乱世何益?”

  说话的是个穿黑色深衣的中年士子,面容冷峻,眼神像刀一样锐利。他站在墨者身边,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人性好利恶害,如水之就下,是天性!饿了要吃,冷了要穿,见利就想抢,见害就想躲——这才是真的人性!”

  他抬手指向临淄城外的方向,那里隐约能看到军营的旗帜:“如今列国争霸,弱肉强食,靠‘扩而充之’的善端,能挡得住敌军的戈矛吗?唯有严刑峻法,赏罚分明,把‘利’和‘害’摆清楚,才能让民众听话,让国家强大!仁义道德,不过是粉饰太平的空话,不足以止乱!”

  法家的“性恶论”,像一股寒流,瞬间冻住了台上的暖意。

  广场上彻底炸开了锅。

  儒者们涨红了脸反驳“法家太过苛酷”,墨者们摇头说“严刑峻法不如兼爱”,法家士子却冷笑“你们的学说,救不了乱世”——不同的声音像不同颜色的光,在稷下学宫的上空碰撞、交织、缠绕,没有谁能说服谁,却都在拼尽全力,想要照亮乱世的前路。

  诺亚感受着这股澎湃的思想洪流,体内属于李小龙的武魂竟也跟着躁动起来——那是对真理的执着,对信念的坚守,无关学派,只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是谁对谁错……”他的意识带着感慨,“它们是理解人性的不同维度!就像光有波粒二象性,人性,本来就是‘善端’和‘恶欲’的叠加态!”

  元宝甩了甩意识层面的尾巴,总结得直白又精准:“汪!所以对付观测者的解构,最管用的办法,就是让现代人知道——他们不是只有‘利己’这一个选项!每个人心里都有‘善端’的火苗,也有‘好利’的本能,这才是完整的人性!关键是,你愿意给哪头添柴!”

  阳光渐渐西斜,金色的光线穿过木质廊庑的缝隙,洒在激辩的士人们身上,也洒在金一诺四人透明的意识上。

  他们没有和任何古人对话,没有触碰任何一件文物,却在这场关于人性的辩论里,找到了此行的第一束光——那束光,藏在孟子“人皆有不人人之心”的坚信里,藏在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却始终坚守的信念里,更藏在每个普通人,无论古今,心底都有的那一点柔软里。

  稷下学宫的喧闹还在继续,而属于他们的时空之旅,才刚刚开始。
  http://www.abcsee.cc/36252/12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