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古巷寻根,残碑映印显同心
推荐阅读:
吞噬古帝苏辰
南知意帝释景全文免费阅读
快穿之路人不炮灰
山风微澜
混天鼎
哭惹,脆皮大佬又手撕剧情了
谁说小皇叔要绝后?我两年生五崽
爱妻陆琪琪与爱子陆财
重回七零,与病娇老公举案齐眉
综漫:后二次元时代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合作社的重建工地刚立起新的木梁,就飘起了细密的春雨。姜芸站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下,看着工匠们用塑料布裹住刚运来的桑木,指尖无意识摩挲着传承印的边缘。雨丝斜斜打在棚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混着远处绣娘们讨论针法的低语,倒比往日多了几分生机。姜姐,张师傅让我给你送这个。张强的声音从雨幕里传来,他披着件军绿色的旧雨衣,怀里抱着个裹得严实的布包,肩膀上的绷带已经换成了纱布,走路时却依旧挺直了腰板。他把布包放在桌上,掀开外层的塑料布,露出里面一本线装的《苏绣祖祠志》,封皮上的水渍已经泛黄,边角却被细心地用浆糊修补过。
姜芸指尖抚过封面的裂痕,刚要开口,就见张师傅拄着拐杖走进来,雨珠顺着拐杖头滴在地面,晕开小小的水圈。这是我师父临终前交给我的,老人坐在长条凳上,喘了口气说,里面记着祖祠的方位,还有沈玉珍先生当年留下的暗号。我琢磨着,咱们这两天就动身去苏州,趁着重建的空隙,把祖祠的线索找着。
棚屋外的雨突然大了些,王桂香端着两碗姜茶走进来,瓷碗在她粗糙的手里稳稳当当。我也去。她把姜茶放在两人面前,声音比往日沉了些,你娘当年跟着沈先生学过绣技,我跟着去,说不定能认出些老物件。她从口袋里掏出个用红绳系着的铜片,上面刻着半朵荷花,这是你娘当年给我的,说和沈先生的铜片能拼成一朵完整的。
姜芸看着那半朵荷花铜片,突然想起母亲红绸上的荷花绣样,花瓣根部的纹路和铜片上的刻痕完全吻合。她抬头看向王桂香,老人正低着头擦碗沿,鬓角的白发被雨气打湿,贴在脸颊上。这一刻,那些关于嫁衣的争执、昔日的隔阂,都在氤氲的姜茶香里淡成了过往。
三天后,姜芸、张强、王桂香和张师傅坐上了去苏州的高铁。张强靠窗坐着,怀里抱着个黑色的双肩包,里面装着绣技要录和传承印,每隔一会儿就会摸一下包带。王桂香则在一旁给姜芸讲着姜母年轻时的事,说她第一次绣出完整的《出水芙蓉》时,兴奋得半夜叫醒家人来看,绣品上的露珠像真的能滚下来。
沈先生当年很看重你娘,说她有。王桂香从布包里掏出张泛黄的合影,照片上的年轻女子穿着蓝布衫,手里捧着绣绷,身边站着位穿旗袍的女子,正是照片上的沈玉珍。姜芸指尖抚过母亲年轻的脸庞,突然发现她胸前别着的铜片,和王桂香的正好拼成一朵完整的荷花。
高铁抵达苏州时,天刚擦黑。古城区的青石板路还带着雨后的湿意,两旁的灯笼映着白墙黛瓦,空气中飘着评弹的软糯唱腔。张师傅带着众人拐进一条窄巷,巷口的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树干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绣娘巷三个字。
祖祠就在巷尾,可惜抗战时炸成了平地,后来改成了民居。张师傅指着巷尾的方向,语气里带着惋惜。可等众人走到巷尾,却发现那里围着一圈施工挡板,上面写着古建修复工程的字样,几个工人正拿着图纸讨论着什么。
这是怎么回事?张强上前一步,警惕地看着工人。一个戴安全帽的中年男人转过身,看到张师傅手里的《苏绣祖祠志》,眼睛亮了起来:你们是来寻祖祠的?我是负责这个修复工程的,叫李工。上个月挖地基时,挖出了块刻着苏绣祖祠的残碑。
李工带着众人走进临时库房,一块半人高的青石碑躺在地上,碑身上的字迹被炮火熏得模糊,却能辨认出苏绣祖祠四个大字,旁边的小字里,沈玉珍三个字清晰可见。姜芸蹲下身,将传承印按在碑上的凹陷处,印章刚一接触石碑,就发出淡淡的金光,碑身上的字迹突然变得清晰起来,露出一行小字:荷开并蒂,泉涌根生。
这是沈先生的暗号!张师傅激动地说,当年她说祖祠的灵泉主脉,要靠才能开启。王桂香连忙掏出那半块铜片,姜芸也从怀里取出母亲的那半块,两块铜片拼在一起,正好是一朵完整的荷花,放在碑上的荷花刻痕处,严丝合缝。
就在这时,姜芸的脑海里突然响起一阵水流声,灵泉空间里的池水剧烈涌动起来,池边的红色纹路彻底消失,那个民国绣娘的盒子完全打开了,里面放着一本完整的《沈玉珍绣谱》。她闭上眼睛,看到沈玉珍站在祖祠的匾额下,将传承印按在碑上,身后跟着一群绣娘,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半块铜片。
这些铜片,是当年护印人的信物。张师傅的声音将姜芸拉回现实,他指着碑上的刻痕,沈先生把护印人分成了几派,散落各地,只有集齐铜片,才能开启灵泉主脉。你娘和王桂香的铜片,就是其中的两块。
众人正围着石碑讨论,库房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穿灰色风衣的男人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个相机,看到姜芸手里的传承印,眼睛里闪过一丝贪婪。张强立刻挡在姜芸身前,手悄悄摸向腰间的手机:你是谁?
男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掏出张名片:我是《非遗传承》杂志的记者,叫陈默。听说这里挖出了苏绣祖祠的残碑,特地来采访。他的目光在传承印上停留了几秒,我还听说,山崎株式会社的人也在找这块碑,他们想拿到灵泉的线索,好申请国际专利。
姜芸心里一紧,想起林晓说的国际专利战。她不动声色地将传承印收好,笑着说:陈记者,我们只是来寻根的普通人,不懂什么灵泉线索。王桂香也上前一步,将铜片揣进怀里:是啊,我们就是来看看老祖宗的东西。
陈默似乎没有追问的意思,只是围着石碑拍了几张照片,又问了些关于苏绣技法的问题,才转身离开。张强看着他的背影,眉头紧锁:姜姐,我觉得他不像记者,刚才他看传承印的眼神不对。
张师傅也点了点头:小心为上,当年沈先生就是被汉奸出卖,才不得不烧毁绣庄。咱们今晚先找地方住下,明天再和李工商量,看看能不能看看地基下的情况。
晚上住在巷口的民宿里,姜芸躺在床上,打开灵泉空间,看着那本《沈玉珍绣谱》。绣谱的第一页写着:护印非一人之事,需聚天下绣娘之心。后面画着一张分布图,标注着全国各地的护印人据点,其中一个据点的标记,和林晓提到的国际非遗展的举办地重合。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林晓发来的消息:玛利亚说,国际非遗展的日本代表团里,有个叫山崎裕太的人,是山崎雄一的弟弟,他提交的参展作品,和咱们合作社的《百鸟朝凤》很像。另外,警方查到陈默和山崎株式会社有资金往来。
姜芸的心跳瞬间加快,她抬头看向窗外,绣娘巷的灯笼已经熄灭,只有远处的评弹声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她想起陈默白天的样子,想起他相机里的照片,突然明白他是来打探祖祠线索的,目的是帮山崎裕太在非遗展上抢占先机。
第二天一早,众人来到施工工地,李工已经在地基旁等着了。昨天挖地基时,又挖出了些东西。他指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几枚锈迹斑斑的银针,还有一块绣着荷花的丝帕,丝帕上的荷花绣样,和姜母红绸上的一模一样。
王桂香拿起丝帕,手指抚过绣线,突然哭了:这是你娘当年绣的,她绣完这帕子,就跟着沈先生去了上海。她抹了把眼泪,当年我拦着她,说女人家在家好好过日子就行,现在才知道,她是去守护苏绣了。
姜芸接过丝帕,能感受到丝线里残留的温度。她蹲下身,看着地基深处,那里的泥土泛着淡淡的湿润,灵泉空间里的池水也跟着轻轻波动。她突然明白,灵泉的主脉就在祖祠的地基下,只要集齐护印人的铜片,就能激活主脉,到时候,山崎的专利阴谋自然不攻自破。
就在这时,张强突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手机:姜姐,李工说地基下发现了个密室!众人跟着李工走到地基中央,那里有个方形的洞口,里面透出微弱的光线。姜芸拿起传承印,率先走了下去,楼梯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墙壁上刻着一幅幅绣娘劳作的浮雕。
密室的中央,放着一个石制的绣绷,绣绷上绷着块残破的丝绢,上面绣着一幅《百鸟朝凤》,绣线的技法和姜芸的盲绣技法如出一辙。丝绢的旁边,放着一个铜制的盒子,上面刻着护印人信物五个字。
姜芸打开铜盒,里面放着三枚铜片,和她手里的拼在一起,正好是一朵完整的荷花。当最后一枚铜片归位时,石制绣绷突然发出金光,丝绢上的《百鸟朝凤》仿佛活了过来,鸟儿的羽毛在金光中渐渐清晰。灵泉空间里的池水剧烈涌动起来,一道水柱冲天而起,在空中形成了一个荷花形状的光晕。
这是灵泉主脉被激活了!张师傅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有了主脉的力量,咱们的苏绣技法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山崎想偷咱们的技法,再也不可能了!
姜芸看着空中的荷花光晕,突然想起绣谱上的话:聚天下绣娘之心。她拿出手机,给林晓发了条消息:准备参加国际非遗展,咱们要在展会上,聚齐各地的护印人。她知道,山崎裕太的挑战已经开始,但这一次,她不再是孤军奋战。
离开工地时,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来,落在绣娘巷的青石板路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张强背着双肩包,里面装着新发现的铜片和绣帕,脚步比来时更坚定了。王桂香手里拿着那朵拼好的荷花铜片,走在姜芸身边,轻声说:你娘要是看到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很欣慰。
姜芸抬头看向巷口的灯笼,阳光照在灯笼上,映出温暖的光晕。她握紧手中的传承印,感受着灵泉主脉传来的力量。她知道,非遗展上的博弈还在等着她们,山崎裕太的阴谋还没揭穿,还有更多的护印人等着她们去寻找,但她不再害怕了。
远处的评弹声又响了起来,唱的是《牡丹亭》里的词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姜芸却觉得,苏绣的姹紫嫣红,从来没有付与断井颓垣,它在一代又一代绣娘的手中,在传承印的光芒里,在护印人的同心协力中,正开得越来越艳。
上车离开苏州时,姜芸回头看向绣娘巷,老槐树下,李工正拿着那本《苏绣祖祠志》,和几个工人讨论着什么。她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非遗展见,护印人已聚齐半数。短信的末尾,画着半朵荷花。
http://www.abcsee.cc/36255/26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