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晁田晁雷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朝歌的暴政如同不断扩散的瘟疫,侵蚀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前方战事失利,后方忠良凋零,使得许多原本对殷商怀有忠诚,或至少是安于现状的将领,内心开始动摇。**晁田**、**晁雷**兄弟,便是这股暗流中颇具代表性的身影。

  二晁出身将门,在商军中资历不浅,晁田官至大将,晁雷亦为副将,奉命镇守临近西岐的关隘。他们并非费仲、尤浑那般的奸佞之徒,也非闻仲那般信念坚定的柱石之臣。他们更像是这个帝国中层的、有一定能力却也懂得审时度势的**职业军官**。他们的抉择,往往更能反映大多数中下层将领在时代巨变下的心态与计算。

  云逸的灵识网络,早已将二晁纳入重点观察名单。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对兄弟在经历了擒拿方弼方相(虽最终王子被救走)、却又目睹朝堂愈发不堪之后,其心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观察二晁归周的过程,并借此深入研究商周将领在阵营间流动的规律**,对于把握战争进程中的人心向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倒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动摇的根基:忠诚的侵蚀】**

  二晁对殷商的忠诚,最初是建立在“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传统观念,以及对成汤六百年基业的敬畏之上的。然而,几件事情的叠加,逐渐侵蚀了这份忠诚的根基:

  1. **朝堂的黑暗:** 他们虽远在边关,但朝中商容死谏、姜后冤死、微子出走等消息不断传来,尤其是费仲、尤浑这等奸佞把持朝政,排挤忠良,让他们对中枢的统治深感失望与不安。他们擒拿方弼方相本是职责所在,但内心对这两位勇将的遭遇不无同情。

  2. **君王的无道:** 纣王的种种暴行,早已传遍天下。二晁虽未亲见九间殿惨状,但种种传闻已让他们对效忠的君王产生了深深的疑虑与疏离。为一个视臣民如草芥的暴君卖命,价值何在?

  3. **战局的压力:** 西岐在姜子牙的领导下,接连挫败商军征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与之相比,商军内部却因朝政混乱、赏罚不公而士气低落。二晁驻守关隘,直面西岐兵锋,压力巨大,深知若西岐大军来攻,凭借关隘现有兵力和后方不可靠的支援,胜算渺茫。

  4. **个人的处境:** 他们并非纣王嫡系,在朝中也无过硬靠山。费仲、尤浑对他们这类边将多有猜忌和克扣,功劳难赏,过错易罚。继续留在商营,前途黯淡,甚至可能因莫须有的罪名而步方弼方相后尘。

  这些因素如同水滴石穿,让二晁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他们开始私下讨论局势,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现状的不满。这些动向,被闲云阁安插在关隘中的眼线(一名负责文书往来的小吏)清晰地记录下来。

  **【归周的契机:压力与引路】**

  促使二晁最终下定决心的,是一次关键的外部压力和一个恰到好处的“引路人”。

  压力来自于西岐。姜子牙在稳定内部、连败商军后,开始着手清除周边障碍,二晁驻守的关隘自然在目标之列。西岐并未立刻强攻,而是采取了围而不打、政治瓦解的策略。杨戬、哪吒等将领不时在关前展示武力,施加心理压力;同时,西岐方面通过商队、流民等渠道,不断向关内散布西岐的仁政、纣王的暴行以及商军将领投诚后受到重用的消息。

  真正的“引路人”,则是一位与二晁有旧、如今已暗中投靠西岐的**散修(云逸化身)**。此人昔日曾受晁家恩惠,如今“偶然”路过关隘,前来拜访。酒酣耳热之际,散修“推心置腹”地分析天下大势:

  “两位将军,如今之势,明眼人皆可见。纣王无道,天命已移。西岐圣主贤相,民心所向。将军等在此死守,一则难挡西岐雄师,二则朝中费尤之辈,岂会念你等之功?只怕城破之日,便是鸟尽弓藏之时!即便侥幸守住,以如今朝局,又能有何作为?不过徒为暴君殉葬罢了。”

  这番话,句句戳中二晁心中隐忧。散修见状,又压低声音道:“不瞒二位,贫道与西岐姜丞相麾下有些往来。听闻丞相求贤若渴,尤其敬重如二位这般忠勇之将。若二位有意,贫道或可代为引荐……”

  是夜,晁田、晁雷兄弟密室长谈,权衡利弊。留下,是死路或囚途;投周,虽有背主之名,却可能是生路,甚至是一条通往更大功业的道路。在生存与前途面前,那已被侵蚀得千疮百孔的“忠诚”,终于彻底崩塌。

  **【过程的模式:试探、纳款、效力】**

  二晁的归周过程,展现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阵营流动模式:

  1. **秘密联络,表达意向:** 通过那位散修化身,二晁与西岐建立了秘密联系,表达了归顺意愿,并提供了关隘防务图、兵力部署等作为“投名状”。

  2. **里应外合,兵不血刃:** 约定的日期到来,二晁在夜间悄然控制关隘关键节点,打开城门。西岐军在外接应,几乎未遇抵抗便顺利接管关隘,最大程度减少了伤亡和破坏。

  3. **妥善安置,消除顾虑:** 姜子牙亲自接见二晁,温言抚慰,肯定其“弃暗投明”的义举,当即表奏姬发,封晁田为偏将军,晁雷为牙门将,其麾下愿意追随的士卒也得到妥善整编,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4. **量才使用,逐步融入:** 二晁被纳入西岐军事体系,初期并未赋予过于核心的指挥权,而是让他们参与一些辅助作战、训练新兵等任务,一方面观察其忠诚与能力,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时间熟悉和融入西岐的运作模式。

  云逸仔细观察并记录了这一全过程。他注意到,西岐对于投诚将领的处理,体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既给予足够的礼遇和地位以安其心,又保持必要的审慎和循序渐进的融合过程,避免因其骤然高位或直接掌控核心力量而引发内部矛盾或潜在风险。

  **【规律的研究:流动的驱动力与条件】**

  通过对二晁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其他零星投诚事件,云逸初步总结了商周将领阵营流动的一些规律:

  * **核心驱动力:**

  1. **生存压力:** 战局不利,个人安危受到威胁是最直接的动力。

  2. **前途考量:** 对现有阵营失望,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和功业平台。

  3. **道义认同:** 对原阵营统治合法性产生怀疑,转而认同新阵营的理念(如吊民伐罪)。

  4. **利益诱惑:** 新阵营提供的官职、赏赐等现实利益。

  (二晁的归周,前两者是主因,道义认同在后期有所加强,利益则是保障。)

  * **关键条件:**

  1. **新阵营的吸引力:** 必须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光明的未来、良好的内部氛围(如赏罚分明、重用人才)以及正统性(或道义优势)。

  2. **可信的沟通渠道:** 需要可靠的中介人或秘密渠道进行联络,建立信任。

  3. **稳妥的接纳机制:** 新阵营需有一套成熟的政策来安置、考核和融合投诚人员,避免引发内部动荡。

  4. **时机的把握:** 往往发生在原阵营内部混乱、战事失利或新阵营取得重大胜利,人心浮动之时。

  晁田、晁雷的归周,如同在殷商这艘千疮百孔的巨舰上,又撬松了一块木板。他们的选择,为更多尚在观望的商军将领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云逸记录下的这枚 **“观流”之子**,不仅是个案的存档,更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规模阵前起义或后方倒戈的重要参考。人心向背,如水之就下,而云逸,正冷静地观察并引导着这水流的每一丝变化。
  http://www.abcsee.cc/39669/39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