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南行的列车。
推荐阅读: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叶辰夏倾月
枭宠,总裁夫人超甜的苏小鱼墨北枭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诸天从心录
陈浩苏雪
海贼之建立海贼家族
黄仙讨封,我告诉它要相信科学
混天鼎
撼龙秘卷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陈世根参谋长手记,一九八五年冬整理于干休所)我这一生送别过很多人。
有牺牲的战士,用白布裹着,静悄悄地抬下阵地;有调走的战友,重重地握一握手,说声“保重”便转过身去;也有复员的老兵,在月台上抱着哭成一团,把军帽攥得变了形。
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傅水恒这样离开。
一九八五年十月那个清晨,我站在月台的柱子后面,看着他从进站口走来。没有军装,只是一件半旧的灰色中山装,手里拎着个帆布旅行袋。 bag 很旧了,边角磨得发白,但洗得干干净净。候车的旅客从他身边挤过去,没有人多看这个瘦削的中年人一眼。
只有我知道,那个旅行袋里装着一个时代。
列车缓缓启动时,我看见他坐在靠窗的位置,额头轻轻抵着玻璃。晨光正好斜射过来,在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淡金。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三十二年前,在太行山深处那个小村庄里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
“报告参谋长!抗大六分校学员傅水恒前来报到!”
那时的他多年轻啊,二十一岁的脸上还带着学生的稚气,可眼睛里的光却像淬过火的钢。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青年,是从另一个时空而来的人。他带着一个叫做“系统”的东西,里面有未来八十年的知识和技术。
可现在,他要走了。
一
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很均匀,哐当,哐当,像永不疲倦的钟摆。傅水恒微微闭上眼睛,让这节奏把自己带向南方。
他想起刚才在月台上,陈世根最终还是来了。老参谋长穿着便服,站在柱子后面,以为他没看见。两个人都默契地没有打招呼,只是在他上车时,远远地互相点了点头。
这样就很好。傅水恒最怕的就是那种正式的送别——花束、握手、千篇一律的祝福。他这三十多年已经经历了太多告别。
列车加速了,北京站渐渐退到身后。那些高大的楼房、烟囱、标语牌,都模糊成一片灰色的背景。然后,田野出现了。
十月的华北平原,玉米已经收了,剩下金黄的秸秆整齐地立在田里。偶尔能看到农民在烧秸秆,青烟笔直地升上湛蓝的天空。更远处,是一排排正在落叶的白杨树,叶子黄得透明,在阳光下像无数片金箔。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把额头贴在冰凉的玻璃上。
“回家了。”他在心里对自己说。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仿佛漂泊多年的船终于看见了港湾的灯塔。虽然那个“家”对他而言,更多是记忆中的概念而非实际的存在——毕竟在这个时空里,他真正的家早就不在了。
二
车轮的声音让他想起别的声音。
是太行山里骡马的铃铛声。一九四三年春,他刚来不久,跟着部队转移。他的“系统”那时还很初级,只能提供最基础的战术分析和一些简单的药品。就是在那些崎岖的山路上,他认识了陈世根。
“小傅同志,听说你是大学生?”陈世根那时还是个精干的年轻参谋长,骑着马从队伍后面赶上来。
“学过一点物理。”他谨慎地回答。
陈世根跳下马,把缰绳塞到他手里:“骑上去,知识分子要特别保护。”
他推辞不过,只好上马。走了没多远,就听见陈世根在后面喘着粗气。他回头一看,参谋长的草鞋已经磨破了,脚底都是血泡。
“参谋长!你的脚——”
“没事,走惯了。”陈世根满不在乎地挥挥手,“比起牺牲的同志,这点伤算什么。”
那天晚上宿营时,他偷偷从系统里兑换了一管消炎药膏,给陈世根送过去。
“这是什么?”陈世根好奇地看着那个金属软管。
“一种新药,对伤口有好处。”
陈世根盯着他看了很久,久到他以为自己的秘密被发现了。但参谋长最后只是点点头:“谢谢。”
那是他们友谊的开始。
三
“同志,请喝水。”
乘务员推着小车经过,打断了他的回忆。他要了一杯茶,看着茶叶在开水中慢慢舒展。
茶水很烫,他小心地吹着气。这让他想起在朝鲜的日子。长津湖那个冬天,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度,战士们把冻硬的土豆揣在怀里暖化了才能吃。他那时已经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用系统兑换了防冻膏的配方。就是那种简单的凡士林 base 的膏体,让部队的冻伤率下降了三十个百分点。
有一天,陈世根从前方回来视察,手都冻得开裂了,还笑着说:“小傅,你那个油膏真管用,就是味道不太好闻。”
他当时鼻子一酸。系统里明明有更好的配方,但需要的积分太高,他换不出来。
“等以后,”他在心里发誓,“等以后积分够了,我一定给大家换最好的。”
现在想来,那种愧疚感多么幼稚。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的已经足够多了。
四
列车经过一条大河,应该是黄河。浑浊的河水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金光,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
水让他想起海。想起一九五五年,他在青岛负责第一个潜艇项目。系统那时已经升到三级,可以兑换很多先进的船舶技术。但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只兑换基本原理,然后带领团队自己研发。
那些不眠之夜,他在图纸和计算尺前度过。有时抬头看见窗外的大海,会恍惚觉得自己还在另一个时空,还是个大学生,在图书馆里熬夜备考。
陈世根那时已经在总参工作,专程来看他。
“怎么样,有困难吗?”
他指着桌上厚厚的图纸:“最难的是材料,我们现有的钢铁质量达不到要求。”
陈世根拍拍他的肩膀:“还记得太行山吗?那时候我们连迫击炮都要靠缴获。现在至少有自己的钢厂了。”
这句话点醒了他。是啊,比起那个用土法造手榴弹的年代,现在已经是天壤之别。
半年后,他们终于攻克了耐压钢材的难关。潜艇下水那天,他在人群中看见了陈世根。老参谋长对他竖起大拇指,口型在说:“好样的!”
那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时代。
五
“石家庄站到了,停车十五分钟。”
广播响起,他回过神来。车厢里一阵骚动,有人下车,有人上车。他透过车窗看着月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下车,想要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
但他知道不能。这次离开,是一次彻底的告别。
系统在三天前发出了最后的提示:“使命完成,权限即将关闭。”
那一刻出奇地平静。他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夕阳从窗户斜射进来,把整个房间染成金色。提示音很轻柔,像老朋友的道别。
他放下文件,走到窗前。院子里,年轻的军官们正在下班,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更远处,北京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一个和平年代的黄昏。
他知道这一天总会来。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八五年,四十二年的时间,他改变了太多东西——提前问世的抗生素、改进的武器装备、关键领域的工业技术...但他始终记得系统的警告:不能改变历史大势,只能加速进程。
所以他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发明”适当的技术,像园丁修剪枝条,而不是改变树的品种。
现在,树已经长大,园丁该退休了。
六
列车重新启动,窗外的风景从城市变成了乡村。
一片片的稻田金黄金黄的,农民正在收割。他看见一个老人直起腰来,用手捶打着后背。这个动作如此熟悉,让他心头一颤。
是王老爹。一九四四年在冀中,那个教会他如何分辨土地雷引线的老民兵。王老爹有个习惯动作,就是直起腰时用手捶背,因为常年弯腰干活,腰椎落下了毛病。
他曾经想过,等系统积分够了,就给王老爹兑换一些止痛药。但没等到那天,王老爹就在一次反扫荡中牺牲了。消息传来时,他正在调试一种新的无线电设备,手一抖,烧坏了一个珍贵的电子管。
陈世根找到他时,他还在对着烧坏的元件发呆。
“哭出来吧,不丢人。”陈世根说。
他摇摇头:“我不能哭。哭了,就对不起王老爹的牺牲。”
那天晚上,他一个人走到村外的小河边,对着水面无声地流泪。月光很亮,照得河水像一条银带。他想起王老爹说过的话:“小傅啊,等打跑了鬼子,咱们就能安心种地了。”
现在,鬼子早就打跑了,人们可以安心种地了。王老爹,你看见了吗?
七
午餐时间到了,餐车服务员推着餐车走来。他要了一份盒饭——米饭,炒白菜,还有几片猪肉。
猪肉让他想起在朝鲜吃过的罐头。那是系统兑换的样品,为了让后勤部门研究改进野战食品。战士们第一次吃到那种软包装的肉类时,简直像过年一样。
“傅技术员,这洋玩意儿真不错!”一个四川籍的小战士边吃边说,“要是有点辣椒就更好了。”
他笑了,在小本子上记下:“建议开发地方口味。”
后来,他真的推动了军用食品的多样化。虽然过程很艰难——有人批评这是“浪费”,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是陈世根在会议上力排众议:“我们的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吃得好一点怎么了?”
那句话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现在,他吃着简单的列车盒饭,味道普通,但热气腾腾的。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滋味啊,他想,平凡,但真实。
八
下午的阳光把车厢照得暖洋洋的,他有些困了,靠在座椅上打盹。
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改变一切的夜晚。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太行山反扫荡最艰苦的阶段。他们被围在一个小山村里,弹药将尽,伤员增多。鬼子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深夜,他在临时指挥所里对着地图发呆。系统突然弹出一个提示:“紧急任务:带领部队突围。奖励:系统升级。”
他研究了半天地形,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从看似最危险的东面峡谷突围,因为那里地势险要,敌人防守相对薄弱。
“你疯了?”一个营长当场反对,“那是死路!”
连陈世根都皱紧了眉头:“小傅,有把握吗?”
他不能说有系统提供的兵力分布分析,只能说:“我研究过日军的布防规律,他们往往在最危险的地方最松懈。”
最后,是陈世根拍板:“听傅同志的。”
那场战斗打得极其惨烈。他们果然从东面撕开了一个口子,但负责断后的一个班全部牺牲。当他回头看见山谷里燃起的火光时,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陈世根把他拉起来:“记住他们,然后继续前进。”
第二天清晨,系统升级了。但他没有一点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从那天起,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牺牲。
九
列车驶入山区,开始穿越隧道。一个接一个的黑暗,然后是光明,然后是黑暗。
这多像他的人生啊,他想。从一个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是第一次黑暗;现在回归平凡,是第二次。但每一次黑暗之后,都有光明。
最长的一个隧道持续了三分多钟。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车轮的轰鸣在封闭空间里放大。有人打开了阅读灯,昏黄的光线下,他看到对面座位上的一家三口——年轻的父母和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大概五六岁,扎着两个羊角辫,正在认真地玩一个布娃娃。她母亲轻声说:“别玩了,休息一会儿。”
“不嘛,我要给娃娃做衣服。”小女孩倔强地回答。
他微微一笑。在另一个时空,他也有个差不多大的侄女,也喜欢给娃娃做衣服。如果历史没有改变,那个侄女现在应该已经当奶奶了吧?
时空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他失去了一个世界,但又赢得了另一个。
十
出隧道后,景色完全变了。这里是江南了,水田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偶尔有白鹭飞过,姿态优雅。
他想起一九六二年在江西下乡调研时的情景。那时正值困难时期,他看到农民们面黄肌瘦的样子,心里很难受。系统里明明有高产的作物品种,但他不能直接拿出来——那会扰乱农业发展的自然进程。
最后,他选择了间接的方式:通过系统兑换了一些土壤改良和作物栽培的技术,以“农业专家”的名义推广。效果虽然慢,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
陈世根那时已经是高级领导,在一次会议上对他说:“小傅,我知道你心急,但有些事情急不得。国家的发展就像种地,要遵循节气和规律。”
他点点头,心里却想: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等待的意义。
现在,看着窗外丰收的景象,他感到一种释然。那些艰难的岁月都过去了,人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十一
列车广播说,前方即将到达南京站。
南京。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紧。虽然在这个时空里,大屠杀被阻止了——他提前预警,让更多平民得以撤离——但那座城市依然承载着太多沉重的记忆。
有一次,他和陈世根去南京出差,参观刚刚建好的长江大桥。站在桥头上,陈世根突然说:“要是老赵能看到这一切就好了。”
老赵是他们在冀中时的战友,南京人,牺牲于一九四五年的一场战斗。临终前,他握着傅水恒的手说:“等胜利了,替我去中山陵看看。”
那天,他真的替老赵去了中山陵。站在博爱坊前,他默默地说:“老赵,我替你来了。你的家乡很好,将来会更好。”
现在,列车缓缓驶入南京站,他透过车窗看着这座城市的剪影。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与老城区交错在一起,像两个时代的对话。
他没有下车,只是在心里说:再见了,南京。再见了,老赵。
十二
离开南京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西方的天空还有最后一抹霞光,东边已经出现了星星。
他打开旅行袋,取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他这些年来积攒的一些小物件:一枚抗大战校的校徽、一颗从第一台自制机床上下来的螺丝、一张泛黄的全体科研人员合影...
最底下,是一封已经开启的信。那是三天前,组织上派人送来的。
“傅水恒同志:经研究,同意您退出现役的申请。感谢您四十余年来为国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
特殊贡献。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真正来历和贡献,就连授衔时都有争议——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能否授予将军军衔?
又是陈世根站出来:“我以党性担保,傅水恒同志对革命的忠诚毋庸置疑。”
最后,他接受了少将军衔,但要求不公开宣传。所以在外界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退役技术军官。
这样最好,他想。轰轰烈烈了大半生,最后归于平凡,是一种幸福。
十三
夜幕完全降临了,车窗变成了一面模糊的镜子,映出他自己的脸。
五十三岁,头发已经花白,眼角有了深深的皱纹。只有那双眼睛,还保留着几分当年的锐利。
他想起刚到这个世界时的恐慌和迷茫。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突然被扔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那种冲击是难以形容的。
是陈世根第一个看出了他的异常。
“小傅,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有一天晚上查哨时,陈世根问他。
他看着满天繁星,轻声说:“参谋长,你相信人有前世今生吗?”
陈世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信。要不然没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一见如故。”
就是从那天起,他决定不再把自己当作这个时代的过客。这里有他的战友,他的事业,他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现在,理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而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十四
夜深了,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规律的铁轨声陪伴着他。
他毫无睡意,索性继续看着窗外。偶尔经过城镇,会有一片灯火闪过,像散落的星辰。
那些灯火下,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家庭。他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有一个穿越时空的人,曾经为了他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奋斗过。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想起《道德经》里的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啊。他改变了历史,但历史看起来依然自然流畅,仿佛本该如此。
系统在关闭前最后对他说:“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这个时空已经走上了正轨,不会再重蹈覆辙。”
足够了,他想。这就是他穿越的意义。
十五
天快亮时,列车进入了福建境内。离他的目的地越来越近了。
组织上在他的“家乡”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根据他的描述找到的一个相似的小山村。还为他准备了一个新的身份:一个普通的退休工人,回乡养老。
他会种点菜,养几只鸡,也许还会在村小学帮帮忙。就这样平静地度过余生。
列车开始减速,广播响起:“各位旅客,前方到站:永安县。”
他站起身,从行李架上取下旅行袋。很轻,里面只有几件换洗衣服和那个铁皮盒子。系统兑换的所有技术资料,都已经上交国家。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会以适当的方式慢慢释放,继续推动这个国家前进。
车门打开,清晨的空气涌进来,带着南方特有的湿润和草木清香。
他深吸一口气,走下了列车。
月台很小,只有几个早起的旅客。他看了看站牌——“永安县”,这三个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宁静。
走出车站,他看见远处黛色的山峦,近处是刚刚苏醒的街道。卖早点的小摊冒着热气,广播里播放着轻快的音乐。
这是一个平凡的早晨,在一个平凡的小城。
但他知道,在这个平凡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人的牺牲和奋斗换来的和平。而他,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
他拎起旅行袋,向着朝阳升起的方向走去。脚步平稳,坚定,像一个回家了的人。
是的,他确实回家了。不是回到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回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中——那个让普通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和平年代。
这,就足够了。
http://www.abcsee.cc/40375/1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