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故乡的云与土。
推荐阅读: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叶辰夏倾月
枭宠,总裁夫人超甜的苏小鱼墨北枭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诸天从心录
陈浩苏雪
海贼之建立海贼家族
黄仙讨封,我告诉它要相信科学
混天鼎
撼龙秘卷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陈世根参谋长手记,一九八五年冬整理于干休所)傅水恒离开三个月后,我终于收到了他的第一封信。
信纸很薄,是那种乡间小店卖的方格信纸。字迹工整,像是小学生初学写字般一笔一画:
“世根同志:
我已于十月五日抵达连城县朋口镇池溪村。一切都好,勿念。”
就这短短两行,下面甚至没有落款。但信纸背面,用极淡的铅笔,几乎是用密写的方式添了几行小字:
“老首长,村口的桂花开了,和记忆中一样香。今早去看了村后的那片毛竹,长势很好。我住在老宅东厢,夜半能听见溪水声。这里的一切,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我反复读着这几行字,眼前仿佛看见他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先写下那两句冠冕堂皇的汇报,然后犹豫再三,才用铅笔在背面添上真正想说的话。
这个傅水恒啊,到了这个时候,还是这般谨慎。
一
据护送他回乡的年轻干事回来汇报,那天的情景是这样的:
吉普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到达朋口镇时已是黄昏。镇上的领导早已等候多时,说要设宴接风,被傅水恒婉拒了。
“我只是个退休回乡的老兵,不必兴师动众。”
最后他只让镇里派了个向导,徒步走向池溪村。那是最后五里山路,他说想自己走一走。
夕阳西下,山色如黛。傅水恒走得很慢,时不时停下脚步,摸摸路边的老树,看看田里的稻穗。年轻干事说,傅部长的眼神很奇怪,像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又像是离开了很久的人终于归来。
快到村口时,傅水恒突然站住了。
村口的老榕树下,黑压压站了一大群人。站在最前面的,是当地干部模样的人,后面是男女老少,怕是有上百人。
“这是...”傅水恒迟疑地回头看向向导。
向导笑着说:“傅老,乡亲们听说您今天回来,自发来迎接您。”
后来才知道,这是组织上精心安排的。既然不能公开他真正的功绩,就以“抗日老战士回乡养老”的名义,给了应有的礼遇。
但接下来的事,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二
人群中走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上前来。
“是...是水恒侄子吗?”
傅水恒愣住了。在这个时空里,他本是个穿越者,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亲人来接他。
老者仔细端详着他的脸,眼泪突然涌了出来:“像,太像了!和你爹年轻时一模一样!”
原来,这是组织上做的另一项安排——找到了他在这个时空的“亲人”。虽然他的直系亲属只剩下傅顺才三兄弟,还有旁系的堂亲表亲,确确实实是傅家的人。
后来我在档案里看到,为了这项安排,有关部门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在闽西山区走访了数十个村庄,终于找到了傅家的父亲傅顺才。还精心准备了一套说辞:傅水恒幼时被送往南洋亲戚家抚养,后来参加革命,如今年老思乡,回来定居。
很完美的故事,几乎天衣无缝。
但我知道,对傅水恒来说,这一刻的冲击有多大。
他曾经告诉我,在他原来的那个时空,他的太爷爷就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参加革命的,后来牺牲在长征路上。而现在,他仿佛踏进了一个错位的时空,见到了“本该”存在却“不可能”存在的亲人。
那个年轻的干事说,傅水恒在原地站了很久,久到乡亲们都开始窃窃私语。最后,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向前走去,握住了老者的手。
“叔公,”他轻声说,声音有些哽咽,“我回来了。”
就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在场许多人都红了眼眶。
三
信的第二页,傅水恒用他特有的严谨笔触,描述了村里的变化:
“村里通了电,家家户户装了电灯。公社时期修建的水库还在使用,灌溉着山下千亩良田。去年刚修了通往镇上的公路,虽然还是砂石路,但拖拉机已经可以通行。”
但在这段描述后面,他又用铅笔添了一行小字:
“祠堂前的石狮子,左耳缺了一角,和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看到这里,我不禁微笑。这个细节,他以前确实跟我提起过。在他原来的时空里,他小时候常在祠堂前玩耍,最喜欢爬的就是那对石狮子。有次不小心,把左边那只的耳朵磕掉了一角,还被祖父训斥了一顿。
现在,跨越了时空的阻隔,这个小小的伤痕依然在那里,仿佛在印证着某种奇妙的联结。
四
年轻干事汇报说,那天在村口简短的迎接仪式后,傅水恒提出要去一个地方——村后的烈士陵园。
这是池溪村的骄傲。一块并不算大的石碑上,刻着二百四十五个名字。从三年游击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个小小的山村为革命献出了二百四十五位儿女。
傅水恒在石碑前站了很久。
夕阳的余晖洒在青石板上,把那些名字染成了金色。他一个个读着那些名字,当读到“傅必进”时,他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
这个名字,他曾经跟我提起过。在他的那个时空里,傅必进是他的曾祖父,一九三四年在湘江战役中牺牲。而在这个时空,傅必进同样存在,同样是烈士,只是牺牲的时间地点略有不同。
历史啊,就像一条大河,纵使在某个拐弯处分流,最终还是会奔向同一个方向。
“我回来了,爷爷。”他轻声说。
当时刮过一阵山风,松涛阵阵,仿佛是在回应。
后来他告诉我,在那一刻,他真正理解了系统最后的那句话:“你的使命,就是让该活下来的人活下来,让该被记住的人被记住。”
五
傅水恒在信中提到他的住所:
“老宅多年无人居住,略显破败,但主体结构尚好。公社派了人来帮忙修缮,已经可以居住。我在院子里种了些菜,长势不错。”
但实际上,从年轻干事带回来的照片看,那哪里是“略显破败”?那是一座典型的闽西土楼,因为年久失修,多处墙体已经开裂,屋顶也漏雨。是当地政府专门拨款,用了两个月时间才修葺一新。
傅水恒起初坚决不同意这样大动干戈,后来是当地的领导劝他:“傅老,这不仅是您的家,也是革命文物啊。当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曾在这里办过公,保护革命遗址是我们的责任。”
这才说服了他。
我知道,他选择回到这里,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完成某种仪式——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或者说,在这个看似结束的地方,开始他人生的新阶段。
六
最让我动容的,是傅水恒描述他重游故地的一段:
“今天去了后山的竹林。竹子比记忆中更加茂盛了。在竹林深处,找到了那块形似卧虎的巨石,石面上的纹路一如往昔。坐在石上,能看见整个村庄的全貌。”
在这段话后面,他用极细的笔迹添加了这样一句:
“仿佛能看见童年的自己,在田埂上奔跑。”
读到这一句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我知道,在那个原来的时空里,他的童年就是在这个村庄度过的。他曾经跟我说起,夏天在村前的小溪里摸鱼,秋天在后山的竹林里挖笋,冬天围着火炉听祖父讲红军的故亊。
而现在,两个时空的记忆在这个小山村重叠了。那个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的大学生,和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终于合二为一。
七
年轻干事还告诉我一个细节。
在傅水恒到达池溪村的第三天,他一个人去了村小学。
那是个简陋的乡村小学,只有三间教室,却有着一个很漂亮的操场——那是用他匿名捐赠的最后一笔钱修建的。
当时正是课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他站在校门外,看了很久。
有个调皮的小男孩跑过来问他:“老爷爷,你找谁啊?”
他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果——那是他来之前在县城买的。
“不找谁,就是看看。”他笑着把糖果分给孩子们,“你们要好好读书啊。”
“为什么呀?”一个小女孩歪着头问。
“因为...”他想了想,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只是你们自己的命运,还有国家的命运。”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校长认出了他,热情地邀请他进学校看看。他婉拒了,只说:“我以后可以来给孩子们讲讲故事吗?关于...关于过去的故事。”
校长高兴地答应了。
我知道,傅水恒这是在寻找新的使命。对他来说,完全闲下来是不可能的。
八
在信的结尾,傅水恒写道:
“这里的山水依旧,但人民生活已大不同往昔。看见孩子们都能上学,老人们有所养,我感到很欣慰。”
然后,在信纸最下方的角落里,他用几乎看不见的字迹添了一句:
“我终于回家了。”
就这六个字,让我这个经历过无数生死的老兵,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是啊,回家了。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八五年,四十二年的穿越,四十二年的奋斗,最后归于这个小山村。这何尝不是一种圆满?
我知道,对他来说,这个“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宿。在这里,他既是那个从南洋归来的老兵傅水恒,也是那个从未来穿越而来的知识青年;既是这片土地的儿子,也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九
我当即提笔给他回信:
“水恒同志:
来信收悉,甚慰。知你一切安好,我心甚安。
北京已入冬,暖气来得比往年早些。干休所里的老同志们时常提起你,望你保重身体。
如有需要,随时来信。
陈世根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在信的背面,我用铅笔同样添了一行小字:
“老伙计,找到家了就好。什么时候方便,我去看你。我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山水,养育了你这样的人。”
是的,我决定明年开春就去福建看他。我要亲眼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小山村,看看他信里写的桂花、竹林、石狮子,还有那些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乡亲们。
因为我知道,对傅水恒来说,那里不仅是他个人的归宿,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见证着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人,如何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烟火寻常。
而他,终于在付出了一切之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云与土。
http://www.abcsee.cc/40375/1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