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黑土新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村小学的废墟旁,那几根支撑着危墙的粗大原木,像疲惫的臂膀,勉强托举着一段摇摇欲坠的过往。肖霄站在这里,目光却已穿透了眼前的破败,投向了更远处那片在冬日阳光下沉默舒展的广袤黑土地。寒风吹拂着他额前几缕灰白的发丝,也吹动了他心中那片沉寂多年的、关于这片土地的复杂情感。修建学校,是急救,是弥补亏欠,是点燃一盏希望的灯。但这盏灯,能否照亮一条可持续的、通往未来的路?他深知,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

  村委会那间生着铁皮炉子的办公室里,烟雾缭绕。老支书王铁山召集了村里还能说得上话的几位老人和现任的村干部,包括那个沉默寡言的会计栓柱。肖霄、苏晨和晓梦也都在。炉火噼啪作响,映照着几张饱经风霜、带着期盼与迷茫的脸庞。

  肖霄没有坐在主位,他搬了张木凳,和众人围坐在炉子旁,姿态放松,眼神却锐利而专注。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自己的计划,而是像一个谦逊的学生,开始发问。

  “老支书,各位叔伯兄弟,”他的声音平和,带着上海口音,却又努力融入这里的语调,“我离开二十多年了,对咱村现在的情况了解不深。就想问问大家,咱们胜利村,除了种玉米、大豆这些主粮,地里头,还长别的不?或者说,咱们这地方,有啥别的营生没有?”

  屋子里静了一下,众人都有些意外。他们以为肖霄会直接谈修学校的具体安排,没想到他会问起这个。老支书磕了磕烟袋锅,沉吟着说:“地里头?主要还是苞米、黄豆,这是老传统了,交了公粮,剩下的也就刚够嚼谷。也有些人家里种点土豆、白菜自家吃。营生……唉,能有啥营生?年轻人都跑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就守着这点地,农闲时,有力气的去附近林场或者镇上找个零工,挣几个活钱儿。”

  一个被称为“老蔫儿”的村民嘟囔道:“咱这地方,偏,路又不好,除了土坷垃还是土坷垃,还能有啥金疙瘩不成?”

  肖霄耐心地听着,点了点头,继续引导:“那……咱们这儿的山林呢?我记得后山那片白桦林,还有更远点的杂木林,资源咋样?”

  栓柱这时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清晰:“林子是有,可不让乱砍。有护林员管着。也就是秋天,大家伙儿进去捡点蘑菇、榛子,自家吃或者凑点量卖给下来收的山货贩子,卖不上价。”

  “蘑菇?榛子?”肖霄的眼睛微微一亮,“都有些什么蘑菇?量大吗?”

  “蘑菇种类多了,榛蘑、元蘑、趟子蘑……都有。”老支书接过话头,“年头好的时候,一片林子能捡不少。就是……这东西娇贵,不好存放,贩子压价压得厉害,有时候辛辛苦苦捡一天,也换不了几包烟钱。”他的语气里带着无奈,显然并未将这些山野之物视为可靠的财路。

  苏晨一直安静地听着,这时她轻声插话道:“我记得以前听肖霄说过,咱们这儿的黑土地特别肥沃,而且没什么污染。种出来的东西,品质应该很好吧?”

  “那可不!”提到黑土地,老支书脸上露出一丝自豪,“咱这儿的土地,攥一把都流油!种啥长啥!就是……就是卖不出好价钱。”自豪很快又被现实冲淡。

  晓梦坐在母亲身边,速写本摊在膝上,她虽然没有插话,却飞快地用画笔记录着这些村民说话时的神态,记录着父亲专注倾听的样子,记录着炉火映照下那一张张写满故事的脸。她感到一种课堂和书本无法给予的、鲜活而沉重的真实。

  肖霄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他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放在膝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语气变得沉稳而有力:“老支书,各位,我有个初步的想法,说出来大家一起参详参详。”

  屋子里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第一,学校,必须立刻修,这是我承诺的,资金我来解决。我会尽快联系施工队,争取在土地化冻后就开工,赶在明年秋天让孩子们搬进去。”他先定下了基调,安抚了众人最迫切的心。

  看到大家纷纷点头,眼神热切,他才继续说道:“第二,光修学校还不够。咱们得想办法,让村里人能挣到钱,能留住人,尤其是年轻人。刚才大家也说了,咱们这有肥沃的黑土地,有没污染的环境,还有山里的蘑菇、榛子这些山货。这些都是宝贝啊!”

  “宝贝?”老蔫儿疑惑地抬起头,“这些东西能当饭吃?城里人能稀罕?”

  “稀罕!可能稀罕了!”肖霄的语气肯定,“现在城里人生活好了,就讲究吃个健康,吃个天然。咱们这没有工厂污染,黑土地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山里头自然生长的蘑菇、榛子,在城里人眼里,就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关键是怎么把它们变成钱。”

  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思绪,说道:“我琢磨着,咱们可以试试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特色种植。咱们不跟风种那些产量高但价格低的大路货。咱们可以选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比如……绿色有机杂粮,小红豆、绿豆、黑豆,或者是一些特色的山野菜,比如刺老芽、蕨菜,咱们可以尝试人工培育。我可以在上海帮大家找销路,联系那些注重食材品质的超市、饭店。只要东西好,价格可以比普通的高不少。”

  村民们交头接耳起来,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一丝微弱的兴趣。种了几十年玉米大豆,突然要换花样,他们心里没底。

  “另一条腿,就是山货深加工。”肖霄继续说道,“咱们的蘑菇、榛子,不能光等着贩子来收,那样太被动。咱们可以自己建个小型的、干净的烘干房,把蘑菇统一收购、烘干、分级、包装,打上‘胜利村野生榛蘑’的牌子。榛子也可以炒制、包装。这样附加值就上去了。我同样可以帮忙找销路。甚至,将来条件成熟了,咱们可以尝试搞个小型的合作社,把大家组织起来,统一标准,统一销售,避免互相压价。”

  “合作社?”老支书皱起了眉头,这个词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带着某些历史的印记。

  “对,合作社,但不是以前那种大锅饭。”肖霄解释道,“是大家自愿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比如,建烘干房的钱,我可以先垫上,算作投资,村里也可以用土地或者劳力入股。卖了钱,按股份红。这样,就把大家的利益捆在一起了,劲儿往一处使。”

  这个想法更为新颖,让在场的村民们都陷入了沉思。栓柱的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理解这其中的运作模式。老蔫儿则直接问道:“那……要是赔了呢?”

  “投资,当然有风险。”肖霄坦诚地说,“但我们可以一步步来,先从小规模的开始试。比如,先搞个小烘干房,收购一部分村民的蘑菇试试水。我相信,只要咱们的东西质量过硬,销路不是问题。我在上海经营这么多年,这点渠道还是有的。”他的语气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他多年商海沉浮积累的经验和眼光。

  他看向老支书,语气诚恳:“老支书,咱们这地方,除了土地和山林,还有没有别的?比如,有没有什么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或者,咱们这儿的风景,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苏晨,忽然轻声对肖霄提醒道:“我记得你以前信里提过,离村子不远,好像有条河,叫……月亮泡子?夏天的时候,岸边开满了一种蓝色的花,很漂亮。”

  肖霄经妻子一提,记忆的闸门再次打开:“对!月亮泡子!那是一片不小的水泡子,水很清,周围是草甸子,夏天确实有很多野花。河里有鱼,味道很鲜美。”他看向老支书,“老支书,那月亮泡子现在怎么样?”

  老支书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肖霄会问起这个:“月亮泡子?还在那儿呗,荒着哩。也就夏天有些半大小子去游泳摸鱼。”

  肖霄的脑中,一个模糊的念头开始闪现。特色农业是立足根本,但如果能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一点点最原始的、体验式的旅游呢?不是为了吸引大批游客,而是为将来或许可能的发展,埋下一颗种子。比如,将来学校修好了,路如果能稍微修整一下,是否可以吸引一些厌倦了城市喧嚣、想来体验真正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也能为村里带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他没有立刻把这个还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这太遥远了。当前最迫切的,是修学校和启动特色种植、山货加工这两个项目。

  会议开了整整一个上午。肖霄耐心地解释,回答村民们一个又一个质朴甚至有些固执的疑问。他不厌其烦地勾勒着可能的蓝图,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比如上海超市里包装精美的杂粮和山货的价格)来激发大家的信心。他的真诚和清晰的思路,像一缕春风,逐渐吹散了弥漫在村委会里的疑虑和迷茫的雾气。

  最终,老支书用力一拍大腿,站了起来,尽管腿脚不便,腰杆却挺直了些:“中!肖霄,你这话在理!咱不能光等着,也不能光靠你捐钱修学校。咱得自己把日子支棱起来!就按你说的,学校你牵头修,那种植合作社和山货加工的事儿,咱村里配合你!先干起来再说!”

  其他村民虽然眼神中仍有忐忑,但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一种久违的、名为“希望”的东西,开始在这个寒冷的房间里悄悄萌发。

  散会后,肖霄没有停歇。下午,他让栓柱带着,实地去查看了几片距离村子较近、土质较好的耕地,又去后山查看了榛子林和蘑菇生长的环境。他仔细地抓了一把黑土在手里捻着,感受着那肥沃油润的质感;他仔细观察着榛子林的密度和长势;他向栓柱详细询问着蘑菇生长的季节和产量。

  苏晨和晓梦也跟着一起。晓梦用相机(一台普通的胶卷相机)拍下了黑土地、白桦林、荒芜的月亮泡子,也拍下了父亲蹲在地上研究土壤时那专注的神情。她开始理解,父亲所说的“回报”和“赎罪”,并不仅仅是拿出钱来,更是要倾注心血,为这片土地寻找一条活路。

  傍晚时分,肖霄站在村口那棵老榆树下,眺望着被夕阳染成金红色的、无垠的黑土地。寒风依旧凛冽,但他的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投资特色农业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决定,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回归。他曾经从这里汲取了生命的韧劲,如今,他要将从时代浪潮中获得的能量,反哺给这片沉默而慷慨的土地。

  他知道,前路必然充满挑战,村民的观念转变、技术的引入、市场的开拓……每一步都不会轻松。但看着身边支持他的妻子,看着眼中闪烁着思考光芒的女儿,看着脚下这片承载了他太多复杂情感的黑色沃土,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这不再是青春激荡下的理想主义,而是历经沧桑后,一种更为深沉、更为理性的责任与担当。他要让这片黑土地,不仅仅生长出庄稼,更能生长出希望,生长出未来。归途有光,这光,不仅要照亮他个人的心灵救赎,也要尽力,去照亮这片第二故乡前行的道路。
  http://www.abcsee.cc/42780/16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