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学习与事业两手抓
推荐阅读: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女神的上门贵婿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王爷受伤后神医王妃带兵出征了
我的战神女婿
重生78,开局被女知青退婚
从死宅到土豪,只需要几个本本
高手下山,我有九个无敌师父!
重生96:权力之巅
董事长和秘书的邂逅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一个女生举手:“是那种隔着距离的思念,很朦胧,很美好。”“说得很好。”
洛昕桐点头,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诗句,再一笔一划写下翻译,“‘Reeds grow pale and dew turns frost, \/ the one I love stands on the far shore.’
这里用‘pale’对应‘苍苍’,既保留了芦苇的萧瑟感,又暗合思念的怅然;‘far shore’没有直译‘水一方’,却还原了那份可望不可即的距离感。”
她的翻译精准又优美,还带着诗意的留白,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凑上前看着黑板。
洛昕桐又接着说:“再比如更直白的告白,‘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的妙处在于‘藏’与‘露’——前半句写景,后半句藏情。
翻译时要保留这份巧思。”
她顿了顿,写下翻译,“‘untains have trees, trees have branches, \/ I love you, but you never know.’
前半句用简单的并列句式呼应原文的写景,后半句用‘never know’强化那份隐秘的心事,和中文的韵味刚好契合。”
有男生忍不住提问:“洛学妹,那‘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种承诺式的,怎么翻译才能不显得生硬?”
洛昕桐笑了笑,提笔写下:“‘I wish to have one heart, \/ till death do us part.’ 前半句直译‘one heart’,
保留‘一心人’的专属感;后半句借用西方婚礼誓词的经典表达,既传达了‘白首不相离’的坚守,又让英文读者能瞬间get到那份郑重,这就是翻译里的‘求同存异’。”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诗句背后的情感、文化背景,拆解翻译的逻辑,还时不时抛出问题和学生互动。
有人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怎么译,她就分析“渐宽”对应的“grow thin”如何体现相思之苦;
有人好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译法,她就对比不同版本的优劣,讲解“久长时”译为“eternal”比“long ti”更有分量。
课堂上的氛围越来越热烈,原本的抵触和质疑早已烟消云散。
学生们发现,洛昕桐不仅翻译功底扎实,还能把枯燥的翻译理论融入有趣的爱情诗句里,讲解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甚至比有些老师讲得还要透彻。
她的目光明亮,语气温和,遇到不同意见时,会耐心倾听,再娓娓道来自己的思路,没有半点“代课老师”的架子。
下课铃响时,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
一个之前最抵触的男生站起来,笑着说:“洛学妹,对不起,我们之前不该质疑你。这堂课太精彩了,比我们平时上的有意思多了!”
“是啊是啊,学妹你也太厉害了吧!非英语专业,翻译得比我们还好!”
“董教授果然没看错人!希望以后还能听你上课!”
洛昕桐笑着鞠躬:“谢谢大家的认可。语言是相通的,只要愿意琢磨,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我只是抛砖引玉,真正的学问,还需要大家慢慢深耕。”
走出教室时,阳光正好。
洛昕桐拿出笔记本,记下学生们提出的疑问和自己的思考,脚步轻快地朝着研究室走去——李卫东那边应该快有机械厂的消息了,她得赶紧回去完善样机的细节。
样机从市机械厂运出来的那天,洛昕桐和李卫东几乎一夜未眠。
银灰色的机身线条流畅,带着金属的质感,每一个零件都经过反复调试,凝聚着两人无数个日夜的心血。
负责指导他们的伍教授看着这台凝聚着年轻一代智慧的机器,眼里满是赞赏:“昕桐、卫东,你们大胆创新,又兼顾了农村实际需求,这台插秧机很有价值
我已经联系好了城郊的试验田,咱们这就去实地验证!”
试验田边挤满了人——
有学校的领导、机械专业的老师同学,还有附近村庄的农民,大家都好奇这台“大学生造的插秧机”到底能不能派上用场。
洛昕桐深吸一口气,和李卫东一起检查机器、加注燃油,动作娴熟而沉稳。
随着发动机“嗡嗡”启动,插秧机缓缓驶入水田,履带式设计稳稳贴合泥泞的田面,没有丝毫打滑;
前面的秧苗箱匀速转动,机械手精准地抓取秧苗,插入田中,株距均匀、深浅适宜,一行行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排列,看得众人连连称奇。
“成了!真的成了!”李卫东激动地大喊,眼里满是泪水。
洛昕桐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连日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围观的农民们涌上前,抚摸着崭新的插秧机,一个老农感叹道:“这机器太神了!以前我们弯腰插秧,一天下来腰都要断了,这机器一会儿功夫就插完一亩地,还这么整齐!”
伍教授拍着两人的肩膀:“好样的!这不仅是你们的成功,更是农业机械领域的一大突破!”
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开后,洛昕桐立刻召集李卫东、杨小红、刘翠枝、王红兵、尹志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台插秧机不能只停留在试验阶段,我们要让它走进全国的田间地头,真正帮农民们减轻负担!”
大家一拍即合,杨小红擅长沟通,主动承担起联系各地农业部门的工作;
刘翠枝心思细腻,负责整理推广资料、统计需求;
王红兵和尹志刚则利用课余时间,跟着洛昕桐、李卫东一起改进机器,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和种植习惯,优化设计细节。
推广的路并不容易。
起初,很多农民对“新机器”心存疑虑,担心不好用、容易坏;有些地区的农业部门也持观望态度。
洛昕桐带着团队,一次次下乡演示,手把手教农民操作,承诺提供售后保障;
她还把机器送到各地农业展会,用实实在在的插秧效率和效果说话。
杨小红陪着她跑遍了大江南北,鞋子磨破了好几双;李卫东则守在机械厂,盯着量产质量,确保每一台出厂的插秧机都经得起考验。
大学四年,在忙碌与充实中一晃而过。
洛昕桐和李卫东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推广插秧机的同时,又陆续研发出小型收割机、精准播种机等一系列适配农村的农业机械,形成了完整的配套设备。
http://www.abcsee.cc/44237/17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