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数字为刃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乾第一纨绔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大明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就在《京报·实务选编》紧张筹备之际,朱厚照决定,要将手中掌握的另一把利器——数据,巧妙地运用到即将到来的舆论战中,同时也作为对新报“务实”基调的一次重要实践。朱厚照他这次没去西苑,而是密召王良入宫。
此时的王良,经过数月历练,气质愈发沉稳,眼神中透着数据工作者特有的冷静与锐利。
“王良,江南流言之事,你可知晓?”朱厚照开门见山。
“臣略有耳闻。”王良躬身答道。
“他们攻击新政‘苛酷’、‘扰民’,”朱厚照冷笑一声,“那朕就用他们最无法反驳的东西——数字,来告诉天下人,旧政是何等‘宽仁’!你整理的那些关于漕运损耗、胥吏盘剥的数据,可敢公之于众?”
王良心中一震,随即涌起一股豪情。他深知自己手中这些经过反复核验的数据,蕴含着何等巨大的力量。“陛下!数据俱在,来源清晰,推算合理,辰敢以性命担保其真实可信!”
“好!”朱厚照赞道,“你即刻将关于通州仓场异常损耗、漕运‘漂流’虚报、以及由此推算出的、最终转嫁到普通粮户身上的额外负担(‘浮收’的大致比例)等最关键、最触目惊心的数据,整理成一份简明扼要的《漕运弊政数据辑要》。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核心数字和简要说明,务求一目了然,震撼人心!整理好后,直接交给翰林院费宏,他知道该怎么做。”
“臣,遵旨!”王良领命,匆匆返回西苑,连夜奋战。
数日后,一份份散发着墨香的《京报·实务选编》创刊号,随着朝廷邸报,送到了京城各部院、各州县学宫以及部分有影响力的士绅手中。
这薄薄的几页纸,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头版赫然是皇帝关于“崇实黜虚、励精图治”的简短旨意(由费宏精心润色)。后面几版,则精选了文贵在通州整顿时雷厉风行、却又不失分寸的几道命令(经过处理,隐去敏感信息),以及一位御史关于整饬江南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文章。
而真正引发轩然大波,乃至让许多捧读的官员、士子手都微微颤抖的,是附录的那份《漕运弊政数据辑要》!
上面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和清晰的表格罗列着:
“通州西仓,近五年账面损耗一成二,实耗不足半成,年均七千石粮不知所踪,可养军五千一月!”
“漕船‘漂流’,风调雨顺之年反增三成,虚报贪墨,触目惊心!”
“江南粮户运粮至通,途中层层加码,‘浮收’之数,往往超过正粮三成乃至五成!民不堪命!”
(更狠的是)一份对比图,显示了在理想管理状态下,漕粮运输的总成本,与现状下的实际总成本(包含了所有被贪墨、浪费的部分)之间的巨大差距,旁边标注着醒目的数字:“若剔除弊政,同等漕粮,国帑可省三成,民负可减四成!”
没有慷慨激昂的批判,没有空泛的道德指责,只有冷冰冰的、看似客观的数字。
但正是这些数字,拥有着比任何雄辩都更强大的力量!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撕开了旧漕运体系温情的面纱,将其内部触目惊心的腐败与低效,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这竟是真的?!”
“每年七千石!三成!四成!这…这都是民脂民膏啊!”
“难怪东南民怨有时沸腾,若非陛下整顿,我等竟还蒙在鼓里!”
“《京报》…此物…此物了不得!”
无数看到这份《辑要》的官员和士绅,都被深深震撼了。
许多原本对漕运整顿持保留态度,或者受江南流言影响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
数据不会说谎,至少,王良整理出的这些核心数据,经得起推敲。
当然,质疑和反对的声音同样猛烈。
“哗众取宠!数字岂可轻信?”
“此乃苛吏罗织罪名之手段!”
“公然刊载此等‘阴私’,成何体统!有损朝廷颜面!”
尤其来自江南籍贯的官员,反应更为激烈,纷纷上疏抨击《京报》 “泄露机密”、“煽动民怨”、“其心可诛”。
朝堂之上,再次为此争论不休。
然而,这一次,朱厚照占据了极大的主动权。
当有官员在朝会上气势汹汹地质问数据来源和真实性时,朱厚照只是平静地让王良(已破格授予翰林院待诏虚衔,以便参与)将部分原始账册的核对过程和推算方法公之于众。
虽然其中涉及的新式表格和统计方法让一些老派官员看得头晕,但其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很难找到硬伤。
首辅刘健在仔细审阅了《辑要》和方法后,沉默了许久,最终在朝会上表态:“老臣以为,《京报》所载数据,或有不尽完善之处,然其指出的问题,确系存在,且甚为严重。陛下借此警醒臣工,激励革新,用心良苦。至于《京报》本身…若管理得当,秉持公心,或可成为沟通上下、厘清事实之一助。”
连首辅都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京报》和数据的作用,反对的声音虽然仍在,却已无法占据主流。
南京,当《京报·实务选编》创刊号和那份《数据辑要》传到江南时,引起的震动更是空前。
那些原本散布流言的士绅和官员,顿时陷入了极大的被动。数据面前,任何“宽仁”、“勿扰”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民间和中小地主阶层,则对朝廷整顿漕运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甚至隐隐生出了期待。
文贵在江南的压力,骤然减轻了许多。他趁机加大了对“浮收”等明显弊端的查处力度,动作虽然依旧谨慎,却更显底气。
《京报》的初啼,以其独特的“数据为刃”,不仅有力地回击了江南的舆论反扑,更深刻地改变了许多士大夫的认知方式,让“用数据说话”的理念,第一次如此鲜明地出现在大明的政治舞台上。
朱厚照感悟到,这把刃,他已经成功地淬炼而出,并将在此后的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http://www.abcsee.cc/44855/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