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宫梦弼(8)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终章。

  柳和细查之下,发现那乡绅竟是当年截获黄娥书信、导致她被迫逃婚的黄府管家!

  如今他仗着与官府关系,欺压乡里。

  柳和冷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他当堂揭穿管家罪行,将其革职查办,田地归还老农。

  退堂后,师爷低声问:“大人与此人有旧怨?”

  柳和淡淡道:“私怨是小,公道是大。”

  转眼又到年关。柳府张灯结彩,准备祭祖。

  已是翰林夫人的黄娥亲自下厨,做糖瓜祭灶。

  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柳和忽然想起什么:“娥儿,可还记得石娃那孩子?”

  黄娥点头:“听说他在城南开了间豆腐坊,生意不错。娶了媳妇,去年得了个大胖小子。”

  柳和笑道:“明日我们去看看他。”

  次日,夫妻二人微服来到城南。

  果然见石娃的豆腐坊生意兴隆,夫妇俩忙里忙外,一个小娃娃在摇篮里咿呀学语。

  石娃见柳和夫妇来了,急忙迎出:“恩人怎么来了!”便要下跪。

  柳和扶住他:“不必多礼。见你安分立业,我很欣慰。”

  石娃羞愧道:“当年小的糊涂,差点...”

  柳和摆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今日来,是想买些豆腐回去祭祖。”

  石娃赶紧包上最好的豆腐,死活不肯收钱。

  临别时,他忽然说:“大人,有件事...去年有个青衣先生来买豆腐,留下句话,说若见到大人,就转告您...”

  柳和急问:“什么话?”

  “说...金玉满堂莫忘本,青云路上记初心。”

  柳和与黄娥相视一笑:果然是宫梦弼!

  除夕夜,柳家祠堂香烟缭绕。

  柳和带领全家祭拜先祖,特别在柳芳华灵位前焚香祷告:“父亲大人,孩儿幸不辱命,重振家业。

  如今官居翰林,必当清正廉明,造福百姓。”

  祭毕,柳和宣布一个重要决定:“我欲将家产分为三份:

  一份用于族中子弟读书科举;

  一份设立善堂,救助孤寡;一份留作府中用度。”

  族老们纷纷赞同,唯有几个旁支子弟面露不满。

  其中一人嘟囔:“这么多钱散出去,不如分给自家人...”

  柳和正色道:“《济世录》云:财散人聚,财聚人散。

  柳家能有今日,全仗祖上积德。若只知敛财,与守财奴何异?”

  他当即命人取来账册,开始规划善堂建设。

  忽然,管家惊喜来报:“大人!奇事!库房中突然多出十大箱白银!箱上有字...”

  柳和急忙去看,果然见库房中立着十个大箱,打开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箱盖上刻着字:“善有善报,天佑仁德”。

  “是宫叔!”

  黄娥惊呼。

  柳和对着虚空深深一揖:“谢仙师点化!”

  有了这些银两,善堂很快建成。

  开堂那日,保定百姓蜂拥而至。

  柳和亲自为善堂题名“梦弼堂”,以纪念宫梦弼的恩德。

  人群中,一个青衣书生远远观望,嘴角含笑。

  有眼尖的乡民认出:“那不是当年常在柳府做客的宫先生吗?”

  待柳和闻讯赶来,人影早已消失不见,只在原地留下一枚青玉佩饰。

  春去秋来,柳和在官场清正廉明,深得民心。

  皇上微服私访时,听闻他的政绩,龙颜大悦,擢升他为户部侍郎。

  赴任前,柳和特地到柳芳华墓前告别。

  却在墓前见一人负手而立,青衣飘飘,正是宫梦弼。

  “宫叔!”柳和惊喜上前。

  宫梦弼转身微笑:“和儿,你果然做到了。”

  他指着墓碑,“你父亲在天之灵,定当欣慰。”

  柳和跪地叩谢:“若非仙师点拨,柳和焉有今日!”

  宫梦弼扶起他:“非我点拨,是你自己悟得。记住:官越高,心越要低;财富多,施更要广。”

  说着,他取出一幅画卷:“此去京城,若有难决之事,可展此画。”

  柳和恭敬接过,展开一看,却是空白画卷。

  宫梦弼笑道:“时机未到。”又道,“还有一事:黄娥已有身孕,当是一对龙凤胎。好生照料。”

  柳和又惊又喜:“仙师连这也知?”

  宫梦弼但笑不语,身影渐渐淡去。

  空中传来最后的嘱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好自为之...”

  柳和赴任后,果然如宫梦弼所言,黄娥产下一对龙凤胎。

  柳和为子女取名:儿曰承志,女曰怀德。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十年。柳和官至户部尚书,清名满天下。

  他大力推行改革,减轻赋税,救助贫民,被百姓称为“柳青天”。

  这年,河北大旱,饥民遍野。

  柳和奉旨赈灾,却发现国库空虚,贪官污吏层层克扣。

  危急时刻,他想起宫梦弼留下的空白画卷。

  展开画卷,奇迹出现:空白处渐渐显现出字迹,指出某贪官府中藏粮之地。

  柳和按图索骥,果然查出大量囤积的粮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赈灾成功,龙心大悦。柳和却上书请辞:“臣年事已高,乞骸骨归乡。”

  皇上再三挽留,柳和去意已决。

  离京那日,百姓夹道相送,万民伞遮天蔽日。

  回到保定,柳和将余生精力投入“梦弼堂”,亲自教导族中子弟。

  他常对子孙说:“柳家不以财富传家,而以仁德立世。”

  这年清明,柳和带子孙祭扫柳芳华墓。

  忽见墓前立着一块新碑,上书:

  “义士宫梦弼之墓 生前无名,死后无冢 唯留仁德,万古长青”

  柳和恍然大悟:原来宫梦弼早已仙逝,这些年来出现的竟是他的英灵!

  他跪地痛哭,率子孙叩拜不已。

  当晚,柳和梦见宫梦弼。

  梦中,宫梦弼笑曰:“吾本天界散仙,因感汝父仁德,特来点拨。今功德圆满,当返天庭。尔好自为之。”

  柳和惊醒,见窗外金光万道,似有仙乐缥缈。

  他知道,宫梦弼真的走了。

  从此,柳和更致力于慈善事业,“梦弼堂”遍布河北。

  他活到九十八岁高龄,无疾而终。

  临终前,他将那枚青玉佩传给长子承志,留下遗训:

  “金玉非宝,仁德为珍。尔等当牢记宫叔教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柳和去世后,葬于柳芳华墓旁。

  百姓感念其德,自发为其立祠,与“梦弼堂”相邻。

  香火鼎盛,千年不绝。

  而宫梦弼的故事,也随着《聊斋志异》流传千古。

  后人诗云:

  义士深心种福田,

  金埋瓦砾待时还。

  世间多少守财奴,

  不及梦弼一散仙。
  http://www.abcsee.cc/44982/27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