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目标—超越朱元璋
推荐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乾第一纨绔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大明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吴元年(公元 1366 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暮色如浸了墨的纱巾,缓缓笼住应天府皇宫的琉璃瓦檐。这一日,是朱元璋的 38 岁生辰,也是他首次在应天府皇宫举办生辰宴会。与往日不同,他并未按惯例宴请百官,而是选择在坤宁宫摆下一场简单的家宴,只邀至亲相聚,共享这份难得的温馨。坤宁宫的方向,亮着一片暖融融的光,像被精心拢在掌心的炭火,将秋夜的寒凉驱散了大半。坤宁宫前殿的朱红大门敞开着,门楣上悬着两盏鎏金宫灯,灯面上绣着缠枝莲纹,烛火在灯内跳动,将 “莲” 与 “连” 的吉祥意涵映得格外鲜活。
踏入殿内,暖意裹挟着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 —— 那是蜜枣、桂花与檀香混合的味道。殿中顶上悬着一盏巨大的八角宫灯,灯壁上绘着 “八仙庆寿” 的图景,韩湘子吹笛、何仙姑持莲,人物眉眼鲜活,烛火透过灯壁,将光影投在青砖地上,随着风轻轻晃动。四周的立柱都裹着红绸,绸角坠着鎏金铃铛,有人走动时,铃铛便发出细碎的 “叮铃” 声,不吵不闹,反倒衬得殿内更显热闹。
殿内的陈设已按家宴规制调整,原本靠墙的博古架被移至两侧,腾出中间的空间,地上铺着厚厚的织金地毯,踩上去软乎乎的,隔绝了地砖的凉意。每张案几上都摆着一套霁蓝釉的餐具,碗、碟、筷架上都描着金线,衬得案上的吃食格外精致。案几旁还立着小巧的铜制暖炉,炉内焚着檀香,既暖了空气,又能驱散食物的腥气,细节处尽显中宫的细致妥帖。
按家宴礼制,殿内共设十三张梨花木小案几,呈 “品” 字形分布,既符合尊卑秩序,又不失家人团聚的亲近感。
最上首的位置,靠着北墙的宝座旁,设了两张并排的案几 —— 东边那张是朱元璋的;西边那张是马秀英的。
夫妻二人的案几比其他人的略大一些,案腿上雕着简单的云纹,既显尊贵,又不张扬。
上首案几的左右两侧,各设三张案几,是皇子们的位置。东边从北到南,依次是次子朱槿、三子朱樉、四子朱棡。
西边从北到南,是五子朱棣、六子朱橚、长女朱镜静的位置。
下首的位置,靠着南墙,设了四张案几。
东边两张是宗室男眷的 —— 李贞作为朱元璋的姐夫,坐在东边最北的位置;李景隆今年不过三岁,坐在李贞旁边,案几比旁人的矮一些,方便他够到食物,宫女正站在他身后,准备帮他布菜。
西边两张是后宫妃嫔的位置 —— 孙氏(未来穆贵妃)坐在西边最北;郭氏(郭宁妃)坐在孙氏右侧,她因兄长郭兴、郭英是朱元璋核心武将,家族功勋卓着,虽尚未生育,仍位居第三,;胡氏(昭敬充妃)坐在郭氏旁边,达氏(达定妃)坐在最南的位置。
每张案几之间都留着两步宽的距离,方便宫女走动布菜,又不会显得拥挤,既遵循了 “尊卑有序” 的礼制,又保留了家人围坐的温馨感。
殿内虽热闹,却少了几个年幼的身影 —— 马秀英所生的嫡女朱英娆,今年刚满两岁,还离不开乳母照料,马秀英怕她在宴会上哭闹,便让乳母带着她在后宫偏殿玩耍,只等宴会快结束时,再抱来给朱元璋请安;胡氏所生的七子朱桢、达氏所生的八子朱榑,也都是两岁的年纪,正是需要人时刻看护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家宴的秩序,也都留在各自的寝殿,由宫女、乳母照看着。
朱槿的目光慢悠悠扫过坤宁宫殿内的梨花木案几。
这一派平和的景象,让他的思绪不由自主飘远 —— 作为熟知历史走向的人,他心里门儿清,自己老爹朱元璋这一生,有明确记载的后宫妃嫔连娘亲马秀英算上,一共是 21 人,而子女更是多达 42 人,其中 26 个儿子、16 个女儿,这般规模,妥妥是皇室大家族的厚实底子。
可眼下才是 1366 年,老爹还只是吴王,连大明王朝都没建立,后宫规模远没到巅峰时候。
朱槿暗自琢磨,等日后老爹在应天称帝,定鼎天下,后宫人数怕是还要往上涨不少 —— 到时候别说这坤宁宫前殿,就算把旁边的偏殿都打通,案几摆得满满当当,恐怕都未必能让所有妃嫔坐下,想想那场面,倒也颇为壮观。
而且老爹后宫的来源,往后只会更繁杂,绝不止现在这几位濠州同乡、旧部之女。
他隐约记得,翻阅史料时,曾看到过不少相关记载:老爹称帝后,连异域来的贡女都有不少。
就说那高丽国,为了讨好大明,曾多次进贡美人,其中一位韩妃还颇为受宠;甚至连蒙古族的女子都有几位被纳入后宫,据说其中一位是元朝宗室的旁支后裔,老爹娶她,既是为了安抚北方残余的蒙古势力,也是为了彰显 “天下归一” 的气度。
这么算下来,老爹的后宫妥妥覆盖了汉族、朝鲜族、蒙古族好几个民族,真正是 “天下美人入吾彀中”,把帝王的排场和谋略都融在了后宫之中。
更别说,这 21 人还只是史书上明确记了姓名、有子嗣或有特殊地位的。朱槿曾在一些野史杂记里看到过零星记载,说朱元璋早年征战时,在滁州、南京等地,还曾纳过不少民间女子、小吏之女。
比如有一本《明兴野记》里提过,老爹在攻打婺州时,曾看中当地一位姓吴的小吏之女,容貌清丽,便将其纳入军中帐下,只是这女子福薄,没熬到老爹称帝就病逝了,也没留下一儿半女,最后连个封号都没有;
还有记载说,老爹在平定陈友谅后,曾在武昌收纳过几位陈友谅的旧部家眷,其中一位姓陈的女子,因性情温婉,一度被留在身边,可后来因为家族牵涉到谋逆案,被老爹下令送走,从此杳无音讯。
这些女子,要么没生育子女,要么地位太低,要么牵涉到朝堂纷争,根本没资格被写进正史,最后就像尘埃一样消散在时光里,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能在野史的字缝里,留下一点模糊的痕迹。
不过话说回来,老爹能有这么多子女,娘亲马秀英的功劳可不小。
朱槿想着,娘亲自嫁给老爹后,就一直是老爹的贤内助,主理后宫这些年,更是从不用那些阴私手段。
她从不像别的后宫主位那样,忌惮年轻貌美的妃嫔争宠,反而会主动关心妃嫔们的生活,哪个妃嫔怀了孕,她会亲自吩咐厨房准备安胎药膳;哪个妃嫔生了孩子,她会带着赏赐去看望,还会挑选经验丰富的乳母帮忙照料。
孙氏刚生下朱镜静的时候,身子虚弱,娘亲还特意把自己常用的补品送去,叮嘱孙氏安心休养。
还亲自将朱镜静带到身边养大。
这般大气和体恤,让后宫妃嫔们都心服口服,自然没什么激烈的争宠内斗 —— 毕竟大家都知道,有马皇后在,就算争得老爹一时的喜爱,也没用,反而会落得个 “不懂规矩” 的名声,还不如安心生育、抚育孩子,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障。
而从老爹这边来说,他对娘亲的敬重和信任,也断了其他妃嫔争宠的念头。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分,是任何妃嫔都比不了的。老爹称帝后,虽然后宫妃嫔不少,但他始终把娘亲的位置放在第一位,逢年过节,一定会先去坤宁宫陪娘亲吃饭;朝堂上遇到烦心事,也会回到后宫,跟娘亲说说心里话。
妃嫔们都看在眼里,知道老爹心里只有马皇后,就算一时得到宠爱,也成不了气候,自然不会傻到去跟马皇后争位,更不会为了争夺皇子的抚养权,搞那些 “下毒”“陷害” 的狗血把戏 —— 毕竟老爹的脾气谁都知道,要是敢在后宫搞小动作,一旦被发现,轻则被打入冷宫,重则牵连家族,没人敢拿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冒险。
再加上皇宫里有太医精心调理,有乳母、宫女细心照料,孩子的存活率也高了不少。
朱槿记得,后世史料里记载,明朝皇室子弟的夭折率,比之前的元朝和之后的清朝都低不少,这其中,除了太医的医术高明,更重要的是娘亲建立的一套完善的育儿制度 —— 每个皇子公主出生后,都会有专门的 “奶母”“保母”“针工”“浆洗” 等宫人负责照料,饮食、起居、健康都有详细的记录,一旦有什么小病小痛,太医能第一时间诊治。
这般细致的照料,让朱家的孩子们大多能健康长大,这才有了一大家子人丁兴旺的景象。
而且老爹自身的条件也够硬。朱槿知道,老爹出身底层,早年在皇觉寺当和尚,后来跟着郭子兴起义,南征北战那么多年,扛过枪、打过仗,甚至还曾在乱军中救过战友,身子骨早就练得比常人强健。
他记得老爹曾跟自己说过,早年在攻打集庆时,他曾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白天指挥作战,晚上还要批阅军报,可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一点都看不出疲惫。
更难得的是,老爹寿命还长,活到了 69 岁,在古代帝王里,算是高寿了。
他的生育期更是从 24 岁成婚那年(1352 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晚年 —— 朱槿记得最清楚,老爹最小的儿子朱楠,是老爹 67 岁那年才出生的,虽说这孩子没活多久就夭折了,但也能看出老爹晚年身子骨依旧硬朗,精力比同龄人旺盛不少。
这长达 30 多年的生育窗口期,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 像历史上的唐太宗,虽然子女也多,但生育期也就 20 多年;宋太祖更是 50 岁就去世了,生育期比老爹短了一大截。
想到这儿,朱槿忍不住摸了摸下巴,心里还有点小得意 —— 自从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就没少给老爹调理身体。
他还教老爹打太极,每天早上让老爹在御花园里练上半个时辰,活络筋骨。
在他的调理下,老爹现在的精神头比原历史上还好不少 —— 原历史上,老爹在 38 岁这年,还曾因为征战劳累,得过一场重病,差点影响了统一江南的进程,可现在,老爹每天处理政务到深夜,第二天依旧早早起床,一点都看不出疲惫。
照这个趋势下去,老爹往后的子嗣恐怕还得比原历史上多,朱家的人丁只会更兴旺,说不定还能多几个有出息的皇子,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多添几分保障。
可转念一想,朱槿眼神又亮了起来,心里冒出一个念头:老爹能有这么多子女,繁衍出庞大的宗室,那自己呢?这一世有自己在,掌握着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不仅懂养生,还懂如何调理身体,甚至还能提前规避一些影响子嗣的风险。
在开枝散叶这件事上,自己怎么也得超过老爹,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行!
到时候,自己的子嗣不仅数量要多,质量还要高,个个都能文武双全,要么能帮着治理国家,要么能镇守边疆,让朱家的血脉在自己这一脉更加兴旺,成为大明江山最坚实的支柱。
朱槿此时又想起后世看到的那些关于明朝宗室人口的数据: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的时候,朱家宗室总人口就已经达到了 15.7 万;再往前推,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李春芳在《宗藩条例》里记载的宗室人口是 人,算下来这 30 年间,宗室人口的年增长率差不多有 14.81%。
要是按这个增长率推算,从嘉靖四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 年)明朝灭亡,这 79 年里,宗室人口能达到 33.7 万左右,就算扣除崇祯朝灾荒、战乱死的人,实际人数也得有 34 万上下。
当然,也有像顾诚那样的史学家,在研究南明史的时候,考虑到农民军攻克各地时对宗室的大规模屠戮 —— 比如李自成打下太原的时候,一下子就抓了四百多个晋王府的宗室,不管老少,全都处死,尸体堆在王府里,几个月都没人敢处理;
张献忠在四川的时候,更是把蜀王府的宗室几乎杀绝,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放过 —— 觉得战乱让宗室人口损耗极大,所以保守估算,明朝灭亡时宗室人口大概是 20 万。
可不管是 20 万还是 34 万,这数字都足够惊人了。朱槿心里感慨,老爹从一个开局只有一个破碗的乞丐,一路颠沛流离,靠着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拉起队伍,南征北战,最后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从一无所有到繁衍出这么庞大的宗室家族,这简直是个奇迹,是历史上少有的 “草根逆袭” 的典范。
但他随即又握紧了拳头,心里默念:老爹能做到,自己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
这一世,有自己在,不仅要帮老爹把大明的根基打得更牢,还要让朱家的血脉在自己这一脉更加兴旺,至少在后宫还有子女数量上面,要超过上面坐着的“洪武大帝”~
咳咳咳 ——
朱元璋轻咳几声,声音不高,却带着常年征战与理政沉淀的威严,瞬间让喧闹了片刻的坤宁宫落得鸦雀无声。连正悄悄拨弄案上糖罐的朱镜静,都猛地缩回手,规规矩矩坐直了身子。
礼官连忙上前,躬身垂首禀报:“吉时已至,请吴王殿下率阖家祈福。”
朱元璋缓缓起身,玄色织金常服的衣摆随动作轻晃,马秀英紧随其后站在他身侧,朱红绣凤褙子衬得她面色温婉。殿内众人皆齐齐起身肃立,目光恭敬地落在朱元璋身上。
宫女捧着铜制香炉上前,三炷檀香燃着淡淡的烟气,朱元璋接过香炉,转身面向南方 —— 那是他如今号令江南、日后要定鼎天下的 “面南而治” 之向。
他双手捧炉,躬身三拜,动作庄重,口中默念:“皇天在上,佑我朱家子嗣兴旺,早日平定四方,救万民于水火。今逢生辰,唯愿国泰民安,阖家康健。” 话音落时,他将香炉稳稳置于案前,檀香的烟气袅袅升起,绕着殿内的宫灯,添了几分肃穆。
马秀英随后上前,宫女递来一杯清水,她捧着杯子,轻轻洒在青砖地上,清水渗入地毯边缘,似在呼应朱元璋的祈愿。她声音轻柔却清晰:“愿上苍垂怜,百姓丰衣足食,子女平安顺遂。”
祈福毕,朱元璋端起案上的白玉酒杯。
他起身环视殿内众人 。
这满堂的亲人,这暖融融的坤宁宫,让他语气里的朝堂威严渐渐褪去,多了几分寻常人家的温和:
“今日是咱生辰,也是咱第一次在应天皇宫办家宴。没请那些文武百官,就想跟自家人好好聚聚。”
说到这儿,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眼神忽然飘远,似透过殿宇,看到了许多年前的光景:“说起来,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咱十七岁那年,濠州大旱,爹娘、大哥都没熬过那场灾,咱连块埋他们的地都没有,只能用草席裹了,埋在乱葬岗。后来走投无路,去皇觉寺当和尚,可没过多久,寺庙也断了粮,咱只能揣着个破碗,四处乞讨,风餐露宿,那会儿哪敢想,有朝一日能坐在这皇宫里,跟一家子人过生辰?”
“后来投了郭公(郭子兴),才算有了个去处。可刚开始,受人排挤,遭人猜忌,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也是那时候,咱认识了妹子(马秀英),她不嫌咱穷,不嫌咱出身低,跟着咱吃了不少苦 —— 咱在外面打仗,她就在后方帮咱缝补衣裳,存着干粮等着咱回来;咱被人陷害关起来,她偷偷把热饼藏在怀里,给咱送过去,自己的胸口都被烫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看向马秀英,眼中的暖意似要溢出来,声音也软了几分:“这些年,多亏了妹子帮咱打理内宅,照顾子女。咱在外头打天下,家里的事从不用咱操心,孩子们一个个长大,后宫安安稳稳,都是妹子的功劳。”
李贞听到这儿,忍不住点头附和:“上位能有今日,娘娘的辅佐功不可没。”
朱元璋笑了笑,抬手示意众人少安毋躁,继续道:“咱从一个讨饭的和尚,到今天的吴王,靠的不是咱一个人,是身边兄弟的帮衬,是一家子人的支持。如今天下未定,北方还有元廷残余,咱还不能歇。但今日,咱不想说那些打仗理政的事,就想跟你们喝杯酒,好好热闹热闹。”
说着,他举起酒杯,杯沿对着殿内众人,声音重新添了几分爽朗:“来,咱敬天地,敬祖宗,也敬咱这一大家子 —— 敬孩子们健康长大,敬妹子操持家务,敬大伙儿陪着咱一路走到现在!干了这杯,开席!”
殿内众人齐齐举杯,皇子们虽年幼,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端起小酒杯,朱镜静更是举着杯子蹦了蹦。众人齐声应和:“恭祝爹爹生辰快乐!干!”
朱镜静那软糯的声音,像浸了蜜的,轻轻飘在坤宁宫的暖空气里。
殿内众人的笑意不由自主地漫上眉梢 。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酒杯,朗声道:“都别愣着了,开席吧!今日是家宴,不用守那些朝堂上的规矩,想吃什么便让宫女布菜。”
话音刚落,侍立在案几旁的宫女们便动作轻柔地上前,将菜肴一一添到众人的食碟里。
可朱镜静却没乖乖留在自己的案前。她踩着绣着小莲花的裙摆,小短腿 “噔噔噔” 地绕过几张案几,径直扑到朱槿身边,胖乎乎的胳膊一伸,就往他怀里钻:“二哥,二哥!静儿要你抱着吃,你喂我好不好?”
朱槿正要用银筷夹起一块酱肘子,见妹妹扑过来,连忙放下筷子,伸手稳稳将她抱起,让她坐在自己膝头。他还特意拿起一旁的小银勺,舀了一勺炖得软烂的南瓜泥,吹了吹才递到朱镜静嘴边:“慢点吃,刚盛上来的,别烫着舌头。”
“唔,好吃!” 朱镜静小口咽下去,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朱槿,又把嘴巴凑过去,等着下一口投喂,模样娇憨得很。
这一幕落在朱镜静的生母孙氏眼里,她连忙从座位上起身,语气带着几分温和的责备,却没什么严厉的意味:“静儿,不得无礼!你怎能这般黏着你二哥?快下来,来娘这里吃饭。”
她虽疼女儿,却也记得规矩,她自然知道朱槿如今在上位心中的地位,生怕自己女儿惹得朱槿不快。
朱槿却笑着摆了摆手,声音温和得很:“姨娘,无妨。静儿年纪小,不懂这些规矩,抱着她吃也省得她自己弄洒了饭菜,不碍事儿的。” 说着,他又给朱镜静喂了一口鱼肉,还细心地挑去了鱼刺。
马秀英在一旁看着,也笑着帮腔:“槿儿说得对,孩子家的,哪用拘着这么多?静儿愿意跟槿儿亲近,也是好事。” 孙氏见马秀英都这么说,便不再多言,只是目光仍时不时落在女儿身上。
而坐在上首的朱元璋,看着下面朱槿抱着静儿、一脸宠溺喂饭的样子,脸上的笑意却悄悄淡了些,心里莫名地冒起一股 “不爽” 来。
他忽然想起昨日的事 —— 朱槿不知从哪儿学了做糖葫芦的法子,在尚食局做了那么多。
皇宫内得太监宫女都分到了。
可偏偏,他这个当爹的,一颗都没捞着!
更让他郁闷的是修建女学馆的事。
他本想着,这小子平日里看着精明,说不定能坑他一笔银钱 。
结果倒好,朱槿转头就把 “修建女学馆的全部费用” 当成了他的生辰贺礼,还说 “借父王之名行教化之事,既为父王积德,也让百姓感念父王的仁政”。
这话堵得他没法拒绝,最后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还得装作 “十分欣慰” 的样子,心里却把这小子的 “鬼心思” 骂了好几遍。
一想到这两件事,朱元璋心里的不爽就攒得更足了。他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高了几分声音,目光直直地落在朱槿身上:“槿儿,今日你大哥朱标在北方推广土豆种植,路途遥远,没法回来给咱贺寿,还特意托人送了礼物回来 —— 是他自己画的《北方农耕图》,虽笔法不算精湛,却满是心意。”
朱槿心里 “咯噔” 一下,隐约觉得老爹这话里有话,连忙抱着静儿坐直了身子,恭敬地回道:“大哥心系父王,也心系北方百姓。土豆若能推广开来,明年百姓就能多些口粮,大哥此举,是为大明积福。”
朱元璋 “哼” 了一声,话锋一转,眼神里带着几分戏谑,又带着几分刻意的 “刁难”:“你大哥身在千里之外,都记着给咱送礼物。你这日日在咱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就没什么要给咱的么?”
http://www.abcsee.cc/45091/3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