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王翰林上书
推荐阅读: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国军工:重生1978,手搓歼10!
大乾第一纨绔
我在三国用九年义务教育打天下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殷佳璐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那深邃的夜空,暗暗握紧了拳头。她深知,明日又是一场艰难的奔波,但为了辰逸,为了心中的正义,她没有退路。“无论如何,我都要争取到更多支持。”她低声自语,声音虽轻,却透着无比的坚定,随后转身,准备稍作休息,迎接新一天的挑战。与此同时,在京城另一处府邸内,王翰林正对着烛光,反复审视着手中那份精心准备的上书。烛光摇曳,映照着他脸上那志得意满的神情。“哼,辰逸,这次看你还如何翻身!”他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阴鸷。
这一夜,对于王翰林而言,是充满期待的前夜;而对于整个京城,一场风暴正悄然酝酿。
第二日清晨,天色微明,京城的街道还带着一丝静谧。王翰林早早起身,身着朝服,将上书与所谓的“证据”仔细收好,便匆匆出门。他登上马车,马车在石板路上缓缓前行,车轮滚动的声音在寂静的街道上格外清晰。王翰林坐在车内,心中不断盘算着见到皇帝后的每一句话,仿佛已经看到辰逸被严惩的场景。
皇宫,向来是权力的中心,此刻在朝阳的映照下,更显庄严肃穆。王翰林穿过一道道宫门,脚步急促而自信。御书房外,他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高声道:“微臣王翰林,求见陛下。”
“进来。”片刻后,屋内传来皇帝威严的声音。
王翰林推开门,迈着恭敬的步伐走进御书房。屋内装饰华丽,雕梁画栋,龙椅之上,皇帝正端坐着,表情严肃。王翰林赶忙跪地,双手将上书呈上:“陛下,微臣有要事启奏。”
皇帝微微皱眉,接过上书,缓缓打开。王翰林见状,声泪俱下地开始陈述:“陛下,此次科举,本是为我大楚选拔贤才,可那辰逸,竟在文章中大放厥词,其言辞激进,全然不顾我朝纲常伦理,实乃大逆不道之人。”说着,他从怀中掏出所谓的“证据”,递了上去。
皇帝一边翻阅着上书与“证据”,一边听着王翰林的陈述,脸色逐渐变得凝重。王翰林继续说道:“陛下,若不严惩辰逸,恐开此恶劣先例,日后寒门士子皆效仿其行为,我大楚科举制度必将混乱,朝廷威严何在?”
皇帝放下手中的上书,目光冷冷地看着王翰林,问道:“你所言句句属实?”王翰林连忙磕头,道:“微臣句句属实,愿以项上人头担保。”
此时,御书房内气氛压抑,皇帝陷入了沉思。他深知科举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此事若处理不当,必将引发诸多问题。而近日,他也收到了一些为辰逸说话的文章,那些文章中对辰逸的才华与观点也多有赞赏,这让他心中对辰逸的文章产生了好奇。
“陛下,辰逸之罪,不容姑息啊!”王翰林见皇帝沉默,再次催促道。
皇帝抬起头,看着王翰林,缓缓说道:“此事朕已知晓,你先退下吧。朕会慎重考虑。”王翰林心中虽有些不甘,但也不敢违抗圣意,只得磕头谢恩,退出了御书房。
王翰林离开后,皇帝再次拿起辰逸的文章与王翰林的上书,仔细对比着。他时而皱眉,时而摇头,心中在权衡着利弊。辰逸的文章,虽言辞大胆,但其中所提观点,并非毫无道理;而王翰林的上书,看似有理有据,却又隐隐透着一股私心。
就在皇帝思索之际,门外传来太监的通报声:“陛下,礼部尚书求见。”皇帝微微一愣,道:“宣。”
礼部尚书匆匆走进御书房,行礼后,说道:“陛下,臣听闻王翰林前来上书,提及辰逸之事。臣以为,科举选拔,当以公正为主,辰逸文章之事,还需陛下明察。”
皇帝看着礼部尚书,问道:“依你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理?”礼部尚书沉吟片刻,道:“陛下,臣建议召集相关官员,共同商议此事,听取各方意见,再做定夺。”
皇帝点头,道:“也好。你去传朕旨意,即刻召集相关官员,于议政殿商议此事。”礼部尚书领命而去。
不多时,一众官员纷纷来到议政殿。众人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担忧,有的则一脸淡然。待众人站定,皇帝将辰逸文章之事简要说明后,问道:“众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立刻,一位支持王翰林的官员站出来,道:“陛下,王翰林所言极是。辰逸文章公然挑战朝廷纲常,若不惩处,何以服众?”
话音刚落,另一位支持辰逸的官员反驳道:“陛下,辰逸文章虽言辞激进,但皆是为我大楚未来着想,其心可嘉,不应被如此对待。”
一时间,朝堂上争论激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争论的官员,心中越发烦闷。他深知,此事处理不好,必将引发朝廷内部的分裂。
而此时,远在江南的辰逸,尚不知京城内发生的这一切。他依旧在住所焦急地等待着应对措施的反馈消息。江南的天气格外晴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可辰逸却无心欣赏这美景。他时而在屋内踱步,时而望向京城的方向,心中满是担忧。
“不知苏老夫子那边情况如何,殷姑娘又能否争取到足够多官员的支持……”辰逸喃喃自语道。
在京城的殷佳璐,清晨醒来,便又开始为辰逸的事情奔走。她深知,时间紧迫,每争取到一位官员的支持,辰逸的胜算便多一分。她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从一个官员府邸到另一个官员府邸,言辞恳切地诉说着辰逸的才华与冤屈。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愿意轻易表态。有些官员惧怕王翰林的权势,对殷佳璐的请求含糊其辞;而有些官员,则被殷佳璐的执着所打动,愿意在合适的时候为辰逸说句公道话。
殷佳璐在拜访完一位官员后,走出府邸,此时已近中午。阳光炽热,照在身上让人有些燥热。她的额头布满了汗珠,衣衫也被汗水浸湿。但她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又朝着下一个目标走去。
在皇宫的议政殿内,争论仍在继续。支持王翰林的官员们,不断列举着辰逸文章中的“罪状”,试图说服皇帝严惩辰逸;而支持辰逸的官员们,则从辰逸的才华、文章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反驳,希望皇帝能给辰逸一个公正的机会。
皇帝听着双方的争论,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众卿所言,朕已尽知。此事关乎科举公正,朕定会慎重处理。待朕仔细权衡后,自会做出决定。今日便先到此,众卿退下吧。”
官员们纷纷行礼,退出了议政殿。王翰林心中有些不悦,他本以为此次能一举扳倒辰逸,却没想到事情并未如他所愿。他暗暗握紧拳头,想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
而此时的皇帝,回到御书房后,再次陷入了沉思。他坐在书桌前,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思索着辰逸文章的利弊,以及此事对朝廷的影响。他深知,这不仅仅是辰逸一个人的事情,更是关乎整个大楚科举制度的走向。
天色渐暗,京城被夜幕笼罩。殷佳璐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处。她坐在椅子上,回想着这一天的奔走,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担忧。欣慰的是,又有几位官员答应为辰逸发声;担忧的是,不知皇帝最终会如何决定。
“辰逸,希望我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殷佳璐轻声说道,眼神中透着坚定。
皇宫内,皇帝依旧在御书房中思索着辰逸之事。烛光下,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独。他深知,自己的一个决定,将影响着一个寒门士子的命运,也将影响着朝廷的未来。
这一夜,对于辰逸、殷佳璐、王翰林以及整个大楚朝廷来说,都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皇帝最终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将把故事引向何方……
http://www.abcsee.cc/45433/20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