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诗剑行:李太白穿越录 >第289章 金陵怀古,宿命召唤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89章 金陵怀古,宿命召唤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辞别夔州,李白顺大江东下。舟行迅疾,过三峡,穿荆楚,两岸景致由巴蜀的雄奇险峻,渐变为吴楚的平阔苍茫。江风浩荡,吹拂着他日益沉静的面容,也仿佛将杜甫那沉郁顿挫的诗句、高适那未尽的家国遗恨,都一点点揉碎,散入这滔滔不绝的流水之中。

  他不再刻意避世,也不再急切地追寻什么。只是随着舟楫,看云卷云舒,听渔歌互答,偶尔靠岸,在沿江的城镇中略作停留,买一壶酒,听一段市井闲谈,感受着这战火稍息后,民间那顽强的、如同春草般悄然滋长的生机。

  他看到了自己播撒的“火种”在悄然生根发芽。在江陵,他见到有医馆在推广效果更好的“净毒散”方子;在江夏,他见到河边的水泥作坊运用了更有效率的传动设计;甚至在一个偏僻的村落,他看到几个孩童在练习着似是而非、却明显能强健筋骨的导引动作。这一切,都无声地印证着系统最后的判定,也让他心中那份“问心无愧”的坦然,更加坚实。

  然而,随着金陵城的轮廓在视野尽头逐渐清晰,一种奇异的感觉,开始在他心头萦绕,越来越清晰。

  那并非近乡情怯,也非对六朝金粉的向往,而是一种……召唤。一种源自血脉深处,或者说,是源自那已然与他灵魂融合的「诗剑归真」意境的、冥冥之中的牵引。

  这一日,暮霭时分,客船缓缓驶入秦淮河,停靠在夫子庙附近的码头。

  金陵到了。

  李白踏上久违的土地。此时的江宁郡(金陵),虽未经范阳那般毁灭性打击,但也饱经战乱波及,昔日的极度繁华蒙上了一层沧桑。秦淮河两岸,画舫歌楼依旧,丝竹声却稀疏了不少,透着一股强颜欢笑的寂寥。乌衣巷口,王谢堂前,旧时燕雀不知飞往何处,只余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诉说着兴亡无常。

  他没有去寻找故人,也没有投宿豪华的客栈,只是在城中随意漫步,感受着这座古城沉淀了数百年的悲欢离合与王气黯然。

  次日,天光未亮,他便独自一人,出了城,向着城西南的凤凰台走去。

  凤凰台,相传南朝刘宋时,有凤凰翔集于此,故筑台以纪。台不高,却因历代文人墨客的登临题咏而闻名遐迩,尤其与李白的诗作紧密相连。

  他沿着石阶,缓步而上。晨雾尚未散尽,笼罩着台下的江水与远处的山峦,一切都朦朦胧胧,如同笼罩在历史的轻纱之中。空气中带着江水的湿气和草木的清新。

  登上台顶,视野豁然开朗。但见大江如练,自天际奔涌而来,绕台而过,奔向茫茫东海。江风猎猎,吹动他的青衫与发丝。脚下,是金陵古城,龙盘虎踞,气象万千;极目远眺,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天地壮阔,尽收眼底。

  他静静站立,没有吟诗,没有舞剑,只是将自己的心神,完全沉浸在这片天地山水之间,与那「诗剑归真」的圆融意境共鸣。

  渐渐地,一种玄之又玄的感知,如同水底暗流般,自他识海深处缓缓浮现。

  不再是系统那冰冷的提示音,而是他自身境界达到某种极致后,对自身命运轨迹的一种模糊“阅读”。

  他“看”到了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那是时光,是历史,是无数因果纠缠的洪流。而他自己,是这条长河中一个极其醒目、甚至有些“刺眼”的“变量”。他干预了睢阳,改变了范阳,斩杀了李归仁,传播了火种……这些巨大的“干涉”,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了剧烈的涟漪,也让他自身的存在,与这个时代的“因果”产生了极其紧密而复杂的联结。

  然而,此刻,他清晰地感知到,在那浩瀚的命运长河下游,一个早已标注出的、与他名字紧密相连的“节点”,正散发出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

  那个节点,名为——“江中捉月”。

  在过去,这个节点对他而言,是史书上一个充满遗憾与谜团的记载,是系统警告中需要规避的“宿命反噬”。但此刻,在他「诗剑归真」的境界下,在他主动选择了自由、了断了诸多尘缘之后,他对此有了截然不同的感悟。

  那并非一个单纯的、悲剧性的死亡终点。

  那更像是一个……仪式。一个斩断自身与这个时代过于紧密的因果纠缠,让自身这个“最大变量”不至于在未来成为新的“失衡之源”的、主动选择的回归与超脱!

  他仿佛看到,自己这个来自异世的灵魂,以此世之身,完成使命后,通过这样一个极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方式,将一身修为、满腹诗华、乃至这具躯壳所承载的一切,最终“归还”于这片他守护过的天地,融于那永恒的江水与明月。

  这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是“诗魂”与“剑魄”的最终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彻底交融。

  一种明悟,如同朝阳刺破晨雾,瞬间照亮了他的整个心田。

  没有恐惧,没有抗拒,甚至没有悲伤。只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平静,一种即将归家的安然,一种对最终“自由”的极致向往。

  他缓缓抬起手,并非拔剑,而是并指如剑,对着前方奔流的大江,对着江心那轮在晨曦中渐渐淡去的月影倒影,轻轻一划。

  没有剑气纵横,没有光华闪耀。

  但在他指尖划过的轨迹上,空间仿佛泛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涟漪。那涟漪并非破坏,而是一种“抚平”,一种“调和”,仿佛将他周身躁动不安的天地元气,乃至那冥冥中牵引着他的因果丝线,都轻轻地梳理、抚顺。

  这正是“开谢有时”意境的极致体现,不着形迹,却已触及法则的边缘。

  “原来如此……”李白收回手指,嘴角泛起一丝了然而超脱的微笑,低声自语,“非是宿命迫我,而是我……选择了宿命。”

  他站在凤凰台上,久久伫立,任由江风拂面,衣袂飘举,仿佛随时都会乘风归去。

  不知过了多久,身后传来轻微的脚步声。一个负责清扫石阶的老者,提着扫帚,有些好奇地看着这个一大清早就站在台上、气质非凡的青衫客。

  “先生,好早啊。”老者善意地搭话。

  李白转过身,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老人家,此处的江景月夜,想必是极美的。”

  老者见他和气,也放松下来,叹道:“是啊,尤其是月圆之夜,江中月影,亮得跟真的一样!老朽在这扫了十几年台阶,看了无数次啦!都说那是仙景,有缘人甚至能看到仙人呢!”他说着,压低了声音,带着一丝神秘,“不过啊,也邪门,古往今来,在这江中为捞月亮失足……的才子文人,可也不少哩。”

  李白闻言,非但不惊,反而笑意更深,他望向那浩荡东去的大江,目光仿佛已穿越时空,看到了那命定的一幕。

  “捞月么?”他轻声重复,语气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或许,他们捞的不是月,是心中的一片执念,一方净土吧。”

  老者似懂非懂,只觉得这位先生说话玄奥,气质出尘,不似凡人,便不再多言,自顾自打扫去了。

  李白再次将目光投向那无尽的江水与天际。

  宿命的召唤,已然清晰。

  他感受到了那份牵引,不再抗拒,反而生出一种归心似箭的平静。

  金陵怀古,怀的不仅是六朝兴废,更是他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那即将到来的、充满诗意的终章。

  他知道,是时候了。

  是时候走向那条最终的归途,去完成那场与明月、与大江的……终极约会。
  http://www.abcsee.cc/45918/33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