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猛将之子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陈留县,格致堂。

  徐文谦、赵德柱两人人坐在靠窗的位置。徐文谦在旁温书,赵德柱则百无聊赖地用手指敲着桌面,眼神一个劲往门口瞟。

  陆仁和沈默坐在靠里的位置。沈默此刻更是认真的翻阅书籍,府试之后愈发努力,经常独自一人熬夜苦读(府试成绩不理想)。

  陆仁看到沈默的状态也是无奈:“沈默本人聪慧异常,功课上更是努力,可是考场上总是紧张,状态不好,逢考就发挥失常。”

  “我说,李先生今儿怎么迟了?” 赵德柱用手指敲着桌面,眼睛直瞟门口,“听说要来个插班的,还是从宣府来的,不知道是啥来头。”

  徐文谦正低头批注《论语》,闻言头也没抬:“听说是马总兵的公子,刚从边关回来。马总兵镇守宣府,是正儿八经的三品大员,比咱们知府的官阶还高呢。”

  “三品总兵的儿子?来咱这破庙念书?” 赵德柱眼睛瞪得溜圆,“莫不是在边关闯了祸,被老爷子送来改造的?”

  “好像马总兵跟李先生有旧。”沈默开口道。

  话音刚落,院门口突然传来 “哐当” 一声巨响,院门竟被人一脚踹开。众人吓了一跳,纷纷转头去看。

  只见一个身着玄色劲装的少年站在门口,比同龄孩子高出一个头,肩宽背厚,胳膊上的肌肉把袖子撑得鼓鼓囊囊。他皮肤是古铜色的,额角有道浅浅的疤痕,眼神像鹰隼似的扫过院子,带着股生人勿近的煞气。手里拎着个沉甸甸的牛皮书箱,落地时又发出 “咚” 的一声,震得窗棂都颤了颤。

  “哪来的野小子,敢在圣人门前撒野?” 坐在前排的张启皱起眉头。这张启是陈留主簿的儿子,平日里总爱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此刻见来人打扮得像个武夫,语气顿时带上了轻蔑,“瞧你这模样,是来挑水还是来念书的?”

  马武眼皮都没抬,大步流星地走到教室中央,声音像砸石头:“大家好,本人马武,家父马昂。”

  “马昂?” 有知道些官场的学生低呼,“就是那个在宣府大败鞑靼骑兵的马总兵?”

  张启脸色微变,但嘴上依旧不饶人:“总兵的儿子又如何?到了这书社,就得守规矩。看你这粗鄙样子,怕是连《三字经》都认不全吧?”

  马武猛地转头,眼神像刀子似的剜过来:“《三字经》?三岁就背熟了。倒是你,” 他指了指张启桌上的点心盒,“上课时间揣着蜜饯,对得起你爹花钱请先生吗?我在边关时,十岁的小兵都知道操练时不能偷嘴。”

  张启被噎得满脸通红:“你、你一个武夫懂什么!这叫劳逸结合!”

  “劳逸结合?” 马武冷笑一声,上前一步,高大的身影把李茂才完全罩住,“我爹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但最看不起的就是你这种只会嚼舌根的酸儒。有那功夫,不如多认两个字,将来给百姓办点实事。”

  “你敢骂我酸儒?” 张启气得发抖,却被马武身上的气势吓得往后缩了缩。

  “怎么回事?” 李先生拿着戒尺走进来,见教室里乱哄哄的,皱起了眉头。

  “先生!” 张启像找到了救星,“这马武目无师长,还辱骂同窗!”

  马武没辩解,只是对着李先生抱拳行礼,动作标准得像在军营里:“学生马武,见过先生。”

  李先生打量了他两眼,摆摆手:“罢了,刚来难免生分。马武,你就坐陆仁旁边吧。”

  马武应了声 “是”,拎着书箱走到陆仁旁边,“咚” 地放下,震得陆仁桌上的砚台都跳了跳。

  赵德柱看得直咋舌,凑到陆仁耳边:“这小子,够劲!比戏文里的武将还像回事!”

  徐文谦也忍不住多看了马武几眼,低声道:“总兵之子,气质果然不同。”

  “你就是陆仁?” 马武的声音瓮声瓮气,“我爹说你九岁中了县试案首,还弄了个造纸作坊,用秸秆造纸,让穷书生也买得起纸。是个干实事的。”

  陆仁抬头,对上马武探究的目光,笑了笑:“只是瞎琢磨罢了。倒是马兄,看你这身手,怕是能一个打十个吧?”

  马武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刚才的煞气散了不少:“十个不敢说,三五个没问题。我爹说,读书人也得有副好身板,不然怎么为国效力?对了,你真懂格物?我营里的投石机总不准,你能帮忙看看不?”

  “投石机?” 陆仁眼睛一亮,“我没见过实物,但书上看过图纸。原理大概是杠杆和配重的关系,说不定能改进。回头你给我讲讲构造,咱们琢磨琢磨?”

  马武没想到他真敢接话,顿时来了兴致:“好啊!我给你画出来!保证比书上的清楚!”

  正说着,李先生开始讲课,今天讲的是《论语》。马武听得抓耳挠腮,显然对这些文绉绉的东西不感兴趣。轮到背诵时,张启故意大声提醒:“某些人怕是连一句都背不出来吧?”

  马武眉头一皱,张嘴就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虽然语气生硬,却字正腔圆,一个没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启愣住了,没想到他真能背出来。马武瞥了他一眼,继续背道:“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话像是专门说给张启听的。

  课后,赵德柱拉着马武要去见识见识他的 “厉害”。正好书社后院有块大石头,几个学生想挪开却纹丝不动。马武挽起袖子,双手抱住石头,大喝一声,竟硬生生把石头抱了起来,稳稳地放在旁边。

  “我的娘哎!” 赵德柱看得目瞪口呆,“马兄,你这力气,不去搬山可惜了!”

  马武放下石头,拍了拍手:“这算什么?我在边关时,比这重三倍的粮草包,扛着能走三里地。”

  陆仁看着那块石头,若有所思:“马兄,你刚才发力时,是不是觉得腰有点酸?其实可以用杠杆原理,找根粗木杆当撬棍,省力多了。”

  “杠杆?” 马武饶有兴致,“就是你说的那个投石机原理?”

  “差不多。” 陆仁捡起根木棍,比划着,“把木棍一端放在石头底下,中间找个支点,用力压另一端,石头就起来了。

  马武立刻找来根粗木杆试了试,果然轻松多了。他拍着陆仁的肩膀:“你这脑子,不去军营当军师可惜了!”

  徐文谦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笑道:“你们两个,一个懂武力,一个懂巧思,倒是相得益彰。”

  几人正说得热闹,张启带着两个跟班走了过来,阴阳怪气地说:“有些人啊,就知道舞刀弄枪,怕是忘了来书社是干什么的。”

  马武眼神一冷,刚要发作,被陆仁拉住了。陆仁笑了笑:“张兄这话就不对了。马兄是来求学的,又不是来比武的。再说了,文武本就不分家,难道张兄觉得,只会读书写字就够了?”

  张启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地走了。赵德柱看着他的背影,呸了一声:“什么东西,就知道欺负人。马兄,下次他再找事,我帮你揍他!”

  马武哈哈大笑:“不用,对付这种人,拳头是最没用的。我爹说,真正的厉害,是让人心服口服。”

  接下来的日子,马武渐渐融入了书社的生活。他虽然还是改不了一身军人习气,走路带风,说话大声,但也慢慢学会了静下心来看书。他对经史子集兴趣不大,却对《孙子兵法》和各种地理图志情有独钟。

  有一次,李先生讲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武突然站起来:“先生,学生以为,这话不仅适用于打仗,也适用于做事。就像陆仁造纸,他知道秸秆能造纸,还知道怎么造得又好又便宜,这就是知己;知道穷书生买不起好纸,这就是知彼。”

  李先生愣了一下,随即抚掌大笑:“好!马武此言,颇有见地!读书就是要举一反三,能把书上的道理用到实处,才是真学问。”

  陆仁也没想到他能有这样的见解,对他更佩服了。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从投石机的改良,到怎么让水车转得更快,不亦乐乎。

  赵德柱则总爱拉着马武去镇上闲逛,不是为了买东西,就是为了看马武 “露一手”。有一次,镇上的戏台塌了一角,几个壮汉都抬不动那根大梁,马武上去一使劲,就把大梁归位了,看得众人啧啧称奇。

  徐文谦则常常提醒马武注意礼仪,比如走路不要太急,说话不要太大声。马武虽然嘴上说着 “麻烦”,但行动上却慢慢改了不少。

  张启见马武越来越受大家欢迎,心里更不平衡了。他偷偷把马武的书箱藏了起来,想让他出丑。没想到马武一点也不急,反而说:“丢了就丢了,书都在脑子里呢。倒是你,费这心思,不如多背两篇文章。”

  这话让张启无地自容,再也不敢找马武的麻烦了。

  这天,县里的文庙搬运新刻的石碑。那石碑重千斤,十几个壮汉都束手无策。马武看了看地形,对陆仁说:“你不是懂杠杆吗?咱们试试?”

  陆仁点头,两人找来几根粗木杆,按照杠杆原理搭好架子。马武喊着号子,指挥大家一起发力,沉重的石碑竟然真的被慢慢挪到了文庙门口。

  李先生看着这一幕,欣慰地说:“你们看,这就是文武结合的力量。马武有力气,陆仁有巧思,缺一不可啊。”

  马武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他看了看陆仁、徐文谦、赵德柱,心里突然觉得,来这陈留私塾念书,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夕阳西下,四人并肩走出书社,影子被拉得长长的。马武突然说:“等我回去,一定让我爹把你们都招到军营里去,保准比在这里念书有意思。”

  赵德柱立刻响应:“好啊好啊!我要当将军!”

  徐文谦笑着摇头:“我还是喜欢读书。”

  陆仁则说:“说不定将来,我们能造出比投石机更厉害的东西呢。”

  马武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信你!到时候,咱们一起保家卫国!”

  院门口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四个少年的约定喝彩。
  http://www.abcsee.cc/47099/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