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穿过一道月亮门,来到一处稍小的院落,便是赵友良的住处。

  书房不大,但书架占了大半墙面,桌上摆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几幅山水画,窗明几净。

  “可算能松快说话了!”赵友良长舒一口气,瘫坐在椅子上。

  “刚才没吓着你吧?我爹娘就是话多。我姐那人你也见了,厉害着呢。”

  青文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笑道:“伯父伯母和兄长姐姐都很和善,友良兄说笑了。”

  青文环顾书房,由衷赞道,“友良兄这里真是清雅,藏书颇丰。”

  “嗨,摆样子罢了,好些书我自己都没翻过。”

  赵友良摆摆手,随即凑近些,压低声音。

  “说正事,青文,你去了松韵书院,感觉如何?课业是不是难很多?”

  青文知他关心这个,便细细说道:

  “确是比之前精深不少。不过先生讲得透彻,多用些功,倒也跟得上。”

  赵友良叹口气,圆脸上显出几分愁容:

  “我今年还得再考县试、府试,心里实在没底。”

  “我爹嘴上不说,心里盼着我早点进学。有时我真羡慕你,心思静,肯下功夫。”

  青文看着他,诚恳道:“友良兄天资聪颖,只是心思活泛些。若肯沉下心来,将基础打牢,县试府试定然无虞。”

  “若有需要,我这里有一些经义笔记,回头可以借你一观。”

  “真的?那可太好了!”赵友良眼睛一亮,用力拍拍青文的肩膀,“就知道找你准没错!你可别嫌我烦哈!”

  “随时恭候。”青文笑着点头。

  他看着赵友良真诚的笑容,心中那点因家境差异带来的拘谨和压力渐渐消散了。

  他想,友良兄待我以诚,我自当以诚相报,学问上的事,若能帮到赵友良,自是义不容辞。

  两人又聊了些书院趣事和课业,感觉没过多久,丫鬟便在门外提醒午膳备好了。

  午膳设在花厅,菜肴十分丰盛,鸡鸭鱼肉俱全,还有许多青文叫不上名字的精致菜式。

  赵老爷不断让菜,赵夫人则关切地问青文口味合不合,吃得惯不惯。

  赵友忠、赵友义也找些闲话与青文聊,问些乡间趣事,气氛融洽。

  青文开始时还有些放不开,但在赵家热情的氛围下,也渐渐自然起来。

  他注意到赵友珍用餐举止优雅,话不多,但偶尔插一句,总能引得大家发笑或赞同。

  心下觉得赵小姐端庄大方,哪有赵友良说的那么厉害。

  饭后,赵夫人体恤他们年轻人,让赵友良带青文去花园逛逛。

  赵家的花园在东跨院,布置得小巧精致,有假山、鱼池、一座小亭子和几条蜿蜒的鹅卵石小径。

  虽是冬日,几株老梅却开得正好,暗香浮动。

  两人在园里边走边聊,多是赵友良在说,青文安静地听。

  赵友良说着家中生意,兄长姐姐的趣事,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青文偶尔插言,或安慰,或鼓励。他发现,这位看似无忧无虑的富家公子,内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烦恼和压力。

  不知不觉,日头偏西,天色渐暗。

  “时候差不多了,咱们出发吧!元宵灯会可热闹了!”

  赵友良兴致勃勃,拉着青文便往外走。

  马车直接将他们送到最繁华的街口。一下车,青文便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只见长街之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各式各样的花灯早已点亮,将整条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莲花灯、兔子灯、走马灯、宫灯……形态各异,流光溢彩,令人目不暇接。

  小贩的吆喝声、孩童的嬉笑声、猜灯谜的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热闹非凡的上元交响。

  “怎么样,没白来吧!”赵友良得意地说,熟门熟路地引着青文往里走。

  青文只觉得眼睛都不够用了,他从未见过如此璀璨的景象。

  那灯光映在行人欢笑的脸上,也映在他略带震撼的眼中。

  他随着人流缓缓前行,看着栩栩如生的鲤鱼灯,看着不停旋转的走马灯,只觉得书中读到的“火树银花不夜天”,此刻终于有了真实的模样。

  “青文,来试试这个!”

  赵友良在一个猜灯谜的摊子前停下。

  那灯笼上写着:“‘一边绿,一边红,一边喜雨,一边喜风’——打一字。”

  青文略一思索,便笑道:“可是个‘秋’字?”

  “恭喜公子,猜对了!”摊主笑着递过一支小巧的兔毫笔作为彩头。

  赵友良竖起大拇指:“厉害啊!”

  青文不好意思地笑笑:“碰巧罢了。”

  两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猜。青文又猜中几个,得了几件小玩意。

  他看到有位老者卖憨态可掬的布老虎,想到小侄子石蛋,便买了一个。

  又见一旁有卖木簪的,样式颇为雅致,想到母亲常年操劳,发间饰物也旧了,便精心挑选了一支素雅的桂花木簪。

  赵友良看他如此,笑道:“青文真是有心人。”

  他自己则买了不少吃的,糖人、果子,塞了满手。

  人群熙攘,欢声笑语盈满耳际。青文置身于这片繁华与温暖之中,心中却莫名生出一丝淡淡的怅惘。

  这城里的灯火如此辉煌热闹,仿佛能照亮所有前路,而自家那小村,此刻应是沉浸在宁静的黑暗中,只有零星几点灯火吧。

  他攥了攥给母亲买的礼物,忽然很想念父母。

  读书之路漫长,他承载着家人的期望,也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份差距,让他更觉肩头责任重大。

  逛了约莫一个多时辰,赵友良见青文面露倦色,便体贴地说:“差不多了,咱们回去吧,免得伯父伯母担心。”

  马车驶回赵家时,赵老爷和赵夫人还未歇下,问了他们玩得可还尽兴。

  稍坐片刻,青文便起身告辞。赵家再三挽留不住,便命车夫备车。

  临上车前,赵友良塞给他一个包袱:“青文,这是我娘给你备的一点心意,都是家里的东西,千万别推辞。”

  青文推辞不过,只得接过,再次郑重道谢。

  马车在夜色中驶离县城,将身后的璀璨灯火渐渐抛远。

  车厢里,青文抱着那个包袱,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弱月光,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份精致的糕点和一套品质上乘的笔墨。

  这份厚礼,让他心头沉甸甸的,满是感激。

  回到家中,已是亥时末。

  王桂花还点着灯在等他,见他平安回来,才松了口气。

  青文将布老虎和木簪送给母亲,王桂花摩挲着那支木簪,眼圈微红,连声说“我儿长大了,懂事了”。

  至于赵家回的礼,王桂花更是连连感叹赵家真是大方周到的人家,叮嘱青文定要记着这份情。

  青文躺在自家熟悉的床铺上,白日里的喧嚣繁华犹在眼前,但心中却奇异地安宁下来。

  明日便要返回书院了,他心中又是不舍又是期待。
  http://www.abcsee.cc/48134/2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