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北疆烽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蜀汉章武三年的冬天,对于偏安南中的蜀汉流亡朝廷而言,是在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希望与焦虑中度过的。南中三郡(永昌、楪榆、牂柯)在卫将军诸葛瞻擘画的“一体”方略下,正艰难却坚定地走向整合,内政渐趋稳固,民生稍得喘息。不韦城内,“南中行台”的设立与运作,使得政令通达,资源调配渐显章法。然而这片来之不易的平静,始终被一个巨大的阴影所笼罩——那便是悬于北疆,与强大的魏国势力直接对峙的大将军姜维及其麾下残存的蜀汉北线军团。他们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这个流亡政权未来的战略空间与命运。

  这一日,时近岁末,不韦城飘起了罕见的细雪。卫将军府书房内,炭火正暖,诸葛瞻正与长子诸葛尚、秘书郎黄崇等年轻俊彦研讨《史记·货殖列传》,以参详经济治理之道。突然,书房门被急促叩响,安南将军霍弋未等通传,便推门而入,面色凝重如铁,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惶。他手中紧攥着一卷沾有点点污渍、似乎历经跋涉的羊皮纸卷,呼吸略显急促。

  “卫将军!”霍弋声音低沉,带着沙哑,“北线……有紧急军情!是姜大将军派死士冒死穿过魏军封锁送来的!”

  刹那间,书房内暖意尽消,空气仿佛凝固。诸葛瞻手中的书卷轻轻放下,诸葛尚与黄崇也立刻屏息凝神,目光齐刷刷聚焦在那卷羊皮纸上。

  “讲!”诸葛瞻的声音依旧平稳,但微微前倾的身体透露了他内心的紧绷。

  霍弋展开羊皮纸,语速快而沉重:“大将军禀报:魏国太傅司马昭,在彻底平定诸葛诞淮南之乱、稳固内部后,已将其战略重心转向西南!因其始终无法容忍我大汉旗帜仍在南中飘扬,更忌惮大将军在北线鹰愁涧的长期存在。近日,魏国洛阳已发出讨逆檄文,斥我朝为‘僭伪余孽’,并任命其心腹大将,雍州刺史诸葛绪为征南都督,调集陇右及关中精锐,号称五万,实则不下三万,配备大量攻城器械,正浩浩荡荡,南下剑阁故道,其兵锋直指鹰愁涧!”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沉重:“大将军言,魏军此番势大,且诸葛绪用兵谨慎,不同于邓艾之奇险,乃堂堂正正之师,意在凭借绝对实力,步步为营,碾压我军。鹰愁涧虽险,然我军历经数年苦战,兵力已不足五千,粮草箭矢匮乏,将士疲敝,恐难久持。大将军已决心与阵地共存亡,然亦奏请朝廷……早作应对之策,以防北线一旦有失,魏军铁骑长驱直入,兵临永昌!”

  噩耗如冰水浇头。尽管北线压力始终存在,但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魏军主动征讨,还是第一次。这意味着,司马昭已决心彻底铲除蜀汉最后的火种,不再满足于对峙。一旦鹰愁涧失守,魏军便可沿当年邓艾南下旧路,直扑永昌郡北部,刚刚有所起色的南中基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诸葛尚年轻,闻言脸色瞬间煞白,失声道:“三万魏军!诸葛绪……这,如何抵挡?”

  黄崇亦紧握双拳,眼中充满忧虑:“北线若崩,则我南中门户洞开,数年心血,恐毁于一旦!”

  诸葛瞻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南中舆图前,目光锐利地扫过北部险峻的群山,最终定格在标注着“鹰愁涧”的那个小小黑点上。书房内寂静无声,只闻炭火偶尔的噼啪作响和几人沉重的呼吸。

  “霍将军,”诸葛瞻终于开口,声音沉稳得令人心定,“军报中,大将军可提及魏军具体动向、粮道几何?诸葛绪用兵,有何特点?”

  霍弋答道:“据报魏军前锋已出陈仓道,主力仍在集结。粮草辎重绵延百里,依托渭水、西汉水转运。诸葛绪此人,乃司马氏姻亲,用兵不求奇巧,重在稳妥,善结硬寨,步步推进,极难对付。”

  诸葛瞻微微颔首,手指在图上鹰愁涧与永昌郡之间划动,脑中飞速盘算着距离、险阻、兵力、粮秣等各种因素。良久,他转过身,眼中已没了初闻噩耗时的震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决断和凛冽的寒光。

  “殿下此刻应在王府斋戒祈年,暂勿惊动。”诸葛瞻先对霍弋吩咐一句,随即目光扫过诸葛尚和黄崇,“尚儿,黄崇,你二人即刻分头去请秘书令郤正、光禄大夫谯周,以及行台当值的几位曹掾,速来府中议事厅!记住,暂勿声张,以免引起城中恐慌。”

  “是!父亲(卫将军)!”两人领命,匆匆离去。

  霍弋看着诸葛瞻,忧心忡忡:“卫将军,形势危如累卵,是否……是否需考虑再次南迁之备?” 他的话代表了最悲观的预期。

  诸葛瞻缓缓摇头,语气斩钉截铁:“霍将军,南迁?迁往何处?哀牢山深处?还是漂洋过海?退一步,便是万丈深渊!今日之局,已非昔日成都沦陷时的仓皇可比。我等于南中已立足,有地、有民、有兵、有粮,虽不及魏国万一,然已有一搏之力!此时若再退,军心民心顷刻瓦解,无异于自取灭亡!”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北疆烽烟起,非独为我姜伯约大将军之危,亦是我整个南中朝廷存亡之考验!此战,避无可避,必须迎战!”

  不多时,郤正、谯周以及几位核心僚属匆匆赶到卫将军府议事厅。听闻北线紧急军情,众人皆大惊失色。谯周更是面色灰败,颤声道:“天亡我大汉乎?三万魏军……这……这如何抵挡?不如……不如遣使求和,或可暂缓兵祸,保全宗庙……” 他的悲观论调再次浮现。

  郤正则相对镇定,但眉宇间也满是忧色:“谯大夫,求和恐是与虎谋皮。司马昭既已发兵,岂会轻易罢手?然,以我南中之力,硬撼魏国大军,无异以卵击石啊!”

  厅内一时议论纷纷,恐慌情绪蔓延。

  “诸位!”诸葛瞻清朗的声音响起,压过了嘈杂。他站在主位前,目光扫过众人,神情肃穆而坚定,“魏军势大,确是不争事实。然,敌欲亡我,我辈岂能坐以待毙?瞻细细思之,此战虽险,却非无一线生机!”

  他再次走到地图前,条分缕析,展现其卓越的战略洞察力:

  “其一,魏军劳师远征,千里馈粮,其弊在后勤。诸葛绪用兵稳妥,则其进军速度必不快。这给我留下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其二,鹰愁涧天险,姜大将军经营多年,熟悉每一寸土地。以五千疲卒,据险而守,纵不能退敌,亦能耗其锐气,迟滞其攻势数月之久!”

  “其三,我南中虽弱,然今非昔比!三郡一体,资源可调;将士经过历练,非乌合之众;更有地利之便,山高林密,道路险峻,可大大削弱魏军兵力优势!”

  “其四,”诸葛瞻目光锐利,“魏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司马昭弑君篡逆,人心未附。陇右羌胡,向来与魏有隙。若我能在此坚守,挫其兵锋,或可引发魏国内部变故,或可争取外部分化之机!”

  基于这番分析,诸葛瞻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故,瞻以为,当务之急,非议和或南迁,而是‘全力援北,固守待变’!”

  他具体部署道:“霍将军!立即以行台名义,传令三郡!一,命楪榆、永昌郡守,即刻调拨库中半数的箭矢、弩机、粮草,由精锐军士护送,不惜一切代价,通过隐秘小道,火速支援鹰愁涧!二,命牂柯郡龙骧、傅着,加紧清剿残敌,稳固东线,并抽调部分精锐,西调至永昌北部边境,构筑第二道防线,以防万一!三,全军进入战时戒备,征调民夫,加固永昌北部关隘,多备滚木礌石!”

  “郤令君!立即草拟檄文,以殿下名义,昭告三郡军民,揭露司马昭篡逆之罪,申明我大汉坚守南中、抗魏到底之决心!激励士气,凝聚人心!同时,设法通过商队等渠道,将檄文散于陇右,动摇魏军后方!”

  “谯大夫,”诸葛瞻看向依旧面色苍白的谯周,“您德高望重,请协助稳定不韦城内秩序,安抚百官情绪,主持日常政务,确保后方不乱!”

  最后,他沉声道:“本将将亲赴永昌北部,巡视防务,协调援军事宜!并随时与姜大将军保持联络!”

  诸葛瞻这一系列指令,思路清晰,措施果断,将一场看似必败的危机,转化为一场有组织、有策略的防御战。他那镇定自若、指挥若定的气度,极大地感染了在场众人。连谯周也勉强振作精神,领命而去。

  霍弋、郤正等人更是精神一振,齐声应道:“谨遵卫将军令!”

  会议散去,各项指令迅速下发。整个南中三郡,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平日状态转入战时轨道。粮草军械开始集结,军队调动频繁,关隘加固工程连夜展开。尽管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但在诸葛瞻的强力主导下,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恐慌。

  诸葛瞻回到书房,准备北行事宜。诸葛尚在一旁,担忧地问道:“父亲,此去北疆,凶险异常……”

  诸葛瞻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望向北方,仿佛穿透重重山峦,看到了鹰愁涧上的猎猎旌旗和姜维坚毅的面容:“尚儿,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北疆烽烟,是危机,亦是机遇。若能在此击退魏军,则我大汉声威重振,南中根基将稳如磐石!纵是刀山火海,为父也需去闯一闯。你留在不韦,协助郤令君处理文书,多看多学。”

  他顿了顿,低声道:“记住,为将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纵使北疆烽火连天,我辈亦当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是夜,诸葛瞻仅带少量亲随,冒着风雪,悄然离开不韦城,向北疾行。南中之地,能否在这北疆骤起的烽烟中屹立不倒,答案将写在即将到来的血与火的考验之中。
  http://www.abcsee.cc/48382/1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