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杀牛互市,桥梁初架
推荐阅读: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美漫联调局,首战劝说小丑女
大国军工:重生1978,手搓歼10!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大乾第一纨绔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约定的日子到了,天空澄澈如洗,阳光透过层叠的绿叶,在通往黑石峒与汉民聚居区交界处的林间小径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片选定的开阔地,背靠郁郁葱葱的山岭,前临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这条溪流,即将成为汉黎两族清晰可见的物理边界。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新气息,也夹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紧张与期待。林霄一行抵达时,开阔地上已聚集了不少人。黑石峒的黎族汉子们身着传统的对襟麻布短衣,下着吊襜,不少人脸上、手臂上绘有靛蓝色的图腾纹饰,腰间挎着锋利的山刀或猎刀,眼神锐利而警惕地注视着来客。他们或站或蹲,三五成群,低声用黎语交谈着。
符昂峒首身披一件色彩更为鲜艳、织有繁复菱形图案的麻织披肩,额间的疤痕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他端坐在一块平整的大石上,神情肃穆,不怒自威。邻近几个峒寨的头人,如白鹭峒的符山、青溪峒的符水等,也已带着各自的随从到场,他们作为见证人,神色各异,有的带着好奇,有的则明显带着审视。
汉民这边,则由州衙的吴有田同知带领着几位吏员和几位德高望重的乡老、里长前来。他们穿着浆洗得发白的布衣,脸上带着长期劳作的痕迹和一丝不安,远远地站在另一侧,与黎人保持着微妙的距离。
流民代表则显得更为拘谨,他们大多是因战乱或灾荒逃难至此,对这片土地和原住民充满了陌生与畏惧。
林霄身着青色官袍,带着十名精干衙役和通晓黎汉双语的归化黎人阿山,步履沉稳地走到场地中央。他向符昂及几位头人拱手致意,符昂也微微颔首回礼,现场原本有些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汉官和威严的黎峒首领身上。
仪式由黑石峒的巫祝主持。这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脸上刻满岁月的沟壑,眼神却深邃如潭。他身着更为古朴的服饰,头戴插着鲜艳羽毛和贝壳的藤冠,手持一根缠绕着彩色丝线和兽骨的法杖。他走到场地中央,开始用苍凉而悠长的黎语吟唱起来,声音时而低沉如大地震颤,时而高亢如山风呼啸。吟唱的内容是古老的祷词,祈求山神、祖灵见证,祈求风调雨顺、两族和睦。随着他的吟唱,现场的气氛变得庄重而神秘,连林间喧嚣的鸟鸣似乎也安静了下来。
吟唱完毕,巫祝示意仪式进入核心环节。两名强壮的黎族汉子牵着一头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的水牛走到场地中央。水牛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安地甩动着尾巴,鼻孔喷着粗气。符昂从大石上站起身,接过族人递来的一柄寒光闪闪的长柄山刀。他走到水牛面前,目光沉静,口中念念有词,似乎在向祖灵禀告盟约之事。随后,他深吸一口气,手起刀落!
刀光一闪,伴随着一声沉闷的响动,硕大的牛头应声落地,滚烫的牛血如同喷泉般激射而出,溅落在黄土地上,形成一片刺目的猩红。空气中瞬间弥漫开浓重的血腥气。围观的黎族汉子们发出一阵低沉而整齐的呼喝,这是对祖灵的告慰,也是对盟约的见证。
巫祝用一只陶碗盛满滚烫的牛血。符昂率先走上前,伸出右手食指,在碗中蘸满鲜血,然后庄重地涂抹在自己的额头正中,留下一个鲜红的印记。他转向林霄,目光如炬。
林霄没有丝毫犹豫,他同样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着符昂的样子,用食指蘸取牛血,同样庄重地涂抹在自己的额头。温热的血液带着生命的腥气,顺着皮肤滑下一点痕迹,林霄却恍若未觉,神情肃穆。
这一刻,他代表的不仅是崖州官府,更是朝廷的威严与诚意。
“苍天在上,厚土在下,山神祖灵共鉴!”符昂用流利的汉语,声音洪亮地起誓,“我,黑石峒峒首符昂,今日与崖州知州林大人盟誓:以眼前溪流为界,以三处白石,他指向溪边几块天然形成的巨大白色岩石为记,黑石峒部众永不越界毁田劫掠!崖州汉民亦不得擅入我峒寨猎场山林!双方开设互市,公平交易,盐铁布帛换我山货!若有纠纷,先由我符昂与林大人及双方头人协商,不得私自械斗!若违此誓,人神共弃,峒寨倾覆!”他的誓言铿锵有力,带着山民的直率与不容置疑的威严。
林霄紧接着朗声道:“本官崖州知州林霄,代朝廷与崖州汉民起誓:符昂峒首所言,即为盟约!所划界限,清晰可辨,崖州衙署即刻立碑为证,晓谕汉民,凡越界者,依律严惩!互市公平,官府监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者,严惩不贷!纠纷协商,以和为贵!若违此誓,天厌之,地弃之,国法不容!”
他的誓言条理分明,既回应了符昂的条款,又强调了官府的权威与责任。
两人誓言既毕,目光在空中交汇,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郑重与决心。巫祝再次吟唱,将剩余的牛血洒向四方,完成了最后的仪式。
紧接着,在符昂、林霄以及几位见证头人的合力下,一块事先打磨好的青石碑被稳稳地立在了溪流边最显眼的那块白石旁。石碑上用汉、黎两种文字清晰地镌刻着盟约的核心条款和界限走向的描述。石碑的树立,象征着这份用鲜血缔结的盟约,将如同这山石般坚固长久。
围观的两族民众,无论是黎人还是汉人,此刻都屏息凝神。他们脸上的表情复杂难言:有对古老仪式的敬畏,有对盟约能否持久的疑虑,有对划清界限后能否真正相安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长久紧绷后的、如释重负的松弛感。
持续的摩擦、提防和随时可能爆发的流血冲突,像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如今这块巨石似乎被暂时移开了。虽然未来如何尚不可知,但至少此刻,和平的曙光真切地照在了这片土地上。几个汉民老农甚至偷偷抹了抹眼角,低声念叨着:“好了,好了,这下能安心种地了……”
盟誓的庄重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一个新的希望之地已在界限附近悄然开辟。
互市的地点选在盟誓地不远处,一处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平坦谷地。这里视野开阔,便于管理,也远离双方的核心居住区,减少了潜在的摩擦点。
开市之日,谷地中一派热闹景象。林霄亲临主持,吴有田同知带着几名吏员和阿山负责具体协调。州衙在场地中央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木棚,作为官府的临时办公点和仲裁处。
汉民这边,带来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物资:雪白的盐被小心翼翼地装在陶罐或竹筒里;厚实的葛布、麻布卷成卷;粗糙但实用的陶罐、陶碗堆叠着;简易的铁制农具——锄头、镰刀、柴刀,虽然形制简单,却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硬光泽,吸引了无数黎族汉子热切的目光;还有妇女们巧手制作的针线、顶针等小物件。这些物品被整齐地摆放在铺开的草席或木板上。
黑石峒的黎人则带来了大山的馈赠:鞣制好的、散发着淡淡腥气的各种兽皮,有鹿皮、山羊皮、野猪皮,甚至还有几张稀有的豹子皮;编织精美、纹样独特的藤筐、背篓、席垫,展示了黎族精湛的手工艺;用草绳捆扎好的、散发着清香的各色山草药;用竹筒盛装的、金黄粘稠的野蜂蜜;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特色作物——颗粒饱满、色泽深红的山兰稻米。这些山货琳琅满目,充满了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交易伊始,双方都带着明显的谨慎和试探。汉民商贩看着黎人腰间挎着的刀,心里难免打鼓;黎人则对汉人带来的铁器和布匹既渴望又带着一丝本能的警惕,尤其是对官府小吏的存在。
语言更是最大的障碍,除了阿山和少数几个懂些简单汉语的黎人,大部分交易只能依靠手势、表情和简单的物品比划。
一个汉民老农看中了一张厚实柔软的鹿皮,想用来给即将过门的儿媳妇做件冬衣。他指着鹿皮,又比划着穿在身上的动作,然后拿出半匹葛布。卖鹿皮的黎族汉子皱着眉,摇摇头,伸出两根手指,又指了指老农手中的布。老农急了,连连摆手,表示太多。
这时,阿山及时走了过来,用黎语询问了黎族汉子的心理价位,又向老农解释。经过一番“翻译”和讨价还价,最终老农用大半匹葛布加上一小罐盐,换得了那张鹿皮。老农抱着鹿皮,脸上笑开了花,不住地向阿山和那黎族汉子点头道谢。黎族汉子掂量着换来的布和盐,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用生硬的汉语说了句:“好!好!”
另一边,一个黎族妇人拿着几捆晒干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草药,想换些缝补衣物的针线。她走到一个卖针线的汉人妇女摊前,把草药放下,然后拿起一枚铁针和一轴线比划。汉人妇女明白了她的意思,但看着那几捆草药,有些犹豫,似乎觉得不值。妇人又急忙从背篓里掏出一个小竹筒,打开盖子,里面是金黄的蜂蜜。她用手指蘸了一点蜂蜜,示意汉人妇女尝尝。汉人妇女尝过后,眼睛一亮,点点头。最终,妇人用两捆草药加上一小竹筒蜂蜜,换得了五枚铁针和两卷麻线。她小心地把针线包好,藏进怀里,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在官府小吏和阿山的不断穿梭调解下,类似的交易场景越来越多。起初的生疏和戒备,在实实在在的需求和利益的驱动下,逐渐被一种新奇而务实的交流所取代。虽然语言不通,但“这个换那个”、“行不行”、“好”、“谢谢”这些简单的词汇,伴随着手势和笑容,成了互市上最通用的语言。
谷地中的气氛越来越活络,讨价还价声、达成交易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汉民带来的盐、布、铁器迅速减少,换回了珍贵的兽皮、药材、蜂蜜和山兰米;黎人则得到了改善生活、提高生产力的必需品。双方都从这场交易中获得了切切实实的好处。
林霄站在木棚下,看着眼前这幅逐渐展开的、充满生机的“边贸图景”,心中稍感宽慰。他深知,互市的意义远不止于眼前的物资交换。
它像一道无形的桥梁,第一次将两个隔阂甚深的族群,以一种相对平等、互利的方式连接起来。它也是一个缓冲地带,让双方百姓在讨价还价、挑选货物的过程中,有了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对方的机会。
那些黎族汉子看着汉人老农熟练地检查农具刃口,汉人妇女看着黎族妇人灵巧地展示藤编技艺,彼此眼中除了交易的算计,或许也悄然滋生了一丝好奇甚至微弱的认同感?敌意,往往源于无知和隔阂,而接触与了解,则是消融坚冰的第一步。
他特意将负责管理互市的吏员和阿山叫到跟前,郑重嘱咐:“尔等务必牢记,公平二字乃互市存续之根本!官府在此,非为敛财,实为维持秩序,保障公平。对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尤其是仗势欺压黎人者,一经查实,无论汉黎,一律严惩不贷!黎人初涉此道,相对弱势,尔等更要留心保护其利益,莫让些许奸商坏了朝廷安抚之大计!”
他又转向混在人群中伪装成商贩或帮工的几名基地人员,低声叮嘱:“留意黎人带来的那些藤编器物,其工艺独特,坚韧耐用,或有大用;还有那山兰稻米,据说耐瘠薄,抗病虫,其种植之法,可寻机向黎人请教,详加记录。此皆琼州特有之物产,价值不可小觑。”
http://www.abcsee.cc/42850/2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