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听涛夜遇与陶泥心声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鼓浪屿的夜,与白日的喧嚣判若两地。当最后一班渡轮载着意犹未尽的游客驶离码头,小岛便仿佛卸下了迎合外界的妆容,显露出它最本真、最宁静的肌理。没有机动车引擎的轰鸣,只有海风穿过榕树气根的簌簌声,浪花轻吻礁石的哗哗声,以及不知从哪扇虚掩的木窗里飘出的、断续的钢琴练习曲。
路灯是昏黄的,光线透过繁密的枝叶,在蜿蜒起伏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夜来香的浓烈和海洋的微咸。
沈屿在“听涛小筑”的阳台上用过简单的晚餐——是老周白天送来的新鲜海鱼和时蔬,他自己清蒸了,配一碗白粥,滋味清淡本真。
收拾停当,他信步走出院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只是沿着屋后那条更为僻静的小径,漫无目的地向上走。
小径两侧是高大的围墙,墙内是各式老别墅的黑影,有些亮着温暖的灯光,传出模糊的电视声或笑语,更多的则是沉寂在夜色里,与山石林木融为一体。
越往上走,人迹越罕至,海风愈劲,涛声也愈发清晰。转过一个弯,前方出现一小片相对平坦的开阔地,边缘有一栋看起来颇为老旧、像是本地民居的闽南风格平房。
与周围那些精致的洋楼不同,这房子更显质朴,白墙有些斑驳,红瓦的屋顶上长着几丛顽强的瓦松。
然而,吸引沈屿目光的,是从那扇敞开的木门和窗户里透出的、异常明亮的灯光,以及随之飘出的一股混合着泥土、水和某种矿物被煅烧后的特殊气息。
他下意识地放轻脚步,走近了些。透过没有窗帘的窗户,他看到了屋内的景象。房间很大,与其说是客厅,不如说是一个手工作坊。
四壁是粗糙的水泥墙,靠墙立着许多木架,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或完成或半成的陶器坯体:有敦厚朴拙的陶罐,有线条流畅的茶壶,有造型别致的花瓶,还有许多说不上用途、却充满奇思妙想的抽象陶塑。
地上堆着大袋的陶土和工具。房间中央,一个穿着深蓝色旧工装、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的老者,正背对着门口,弓着腰,全神贯注地在电动拉坯机前忙碌着。
他双手沾满泥浆,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团旋转的泥坯,手指时而用力按压,时而轻柔提拉,仿佛在赋予一团混沌以生命和形态。机器低沉的嗡鸣声,与屋外永恒的潮声,形成奇妙的二重奏。
沈屿静静地站在窗外,没有打扰。他看得出神。那老者动作沉稳、专注,有一种“物我两忘”的沉静力量。
旋转的泥坯在他手中不断变化,时而升高,时而收口,一种无形的韵律在指尖流淌。
这场景,让他想起了自己在湄羽村作画、在金沙滩钓鱼时的心境,那是一种与材料、与自然、与内心深度对话的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老者似乎完成了关键一步,缓缓停下机器,用割线小心翼翼地将成型的泥坯从转盘上取下,放在一旁的木板上。
他直起腰,轻轻舒了口气,拿起搭在椅背上的毛巾擦手,这才仿佛察觉到窗外有人,转过身来。
灯光下,沈屿看清了他的脸。约莫六十多岁年纪,皮肤是长年累月经海风和日照留下的古铜色,布满深深的皱纹,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清澈,透着匠人特有的专注与温和。
他看到沈屿,似乎有些意外,但并没有惊慌或戒备,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用带着浓重闽南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后生家,有事?”
沈屿连忙微微躬身,表示歉意:“不好意思,老师傅,打扰了。晚上散步路过,看到您在忙,看得入神了。您这手艺,真好。”他的语气真诚而谦逊。
老者打量了一下沈屿,见他衣着普通,气质沉静,不像是寻常游客,眼神中的戒备又少了几分,摆了摆手,语气随和:“谈不上手艺,混口饭吃,自己瞎捣鼓。外面海风大,要不要进来坐坐?”他指了指墙边几张用树根打磨成的简陋凳子。
“那就打扰了。”沈屿正对制陶过程感兴趣,便从善如流地走了进去。
屋内更显凌乱,却充满了一种生机勃勃的创作气息。空气中泥土和釉料的味道更浓了。
老者给沈屿倒了杯用粗陶碗盛着的、自家焙的浓茶,茶汤橙黄透亮,香气扑鼻。
“我叫罗文正,街坊邻居都叫我老罗。你叫我罗伯就好。”老者自我介绍道,递给沈屿茶碗。
“罗伯,您好。我姓沈,单名一个屿字,山与的屿。暂时住在下面那间‘听涛小筑’。”沈屿双手接过茶碗,道了谢。
“哦?听涛小筑?文旅局的那栋老房子?你是……来休养的?”罗伯似乎对岛上的情况很熟悉,有些了然地点点头,“那地方清静,是好所在。”
“是,来住一段时间,图个清静。”沈屿抿了口茶,滋味醇厚回甘,目光则不由自主地被架子上那些陶器吸引。
这些器物,大多造型古朴,不尚华丽雕饰,却自有一股浑厚、沉稳的气韵,有些表面还保留着手指的捏塑痕迹或窑变产生的天然釉色,充满手作的温度和时间的力量。
与市面上那些精致但千篇一律的工艺品截然不同。
“罗伯,您这些器物……很有味道。”沈屿由衷赞道,“不像是批量生产的东西,每件都像有生命似的。”
罗伯闻言,脸上露出些许欣慰的笑容,像是遇到了知音。
他走到一个架子前,拿起一个表面有着不规则冰裂纹、色泽如雨后青天的小茶壶,轻轻摩挲着:“做陶啊,急不得。泥巴有泥巴的性子,火有火的脾气。你得顺着它,哄着它,不能硬来。你看这裂纹,叫‘开片’,是釉和胎冷热收缩不同自然形成的,是窑神爷赏的饭吃,强求不来。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光溜溜、亮晶晶的,用机器压,用化学釉,快是快,没魂了。”
他语气平淡,却透着对传统技艺的坚守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沈屿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是啊,慢工出细活。这就像写字画画,笔墨纸砚,心手相应,快不得。”
“哦?你也懂这些?”罗伯有些惊讶地看向沈屿。
“略知皮毛,喜欢瞎画几笔。”沈屿谦逊道。
一老一少,因这“手艺”二字,距离瞬间拉近了许多。
罗伯兴致勃勃地给沈屿介绍起他的作品,讲泥料的选择、练泥的讲究、拉坯的手法、刻花的技巧、配釉的奥秘、装窑的谨慎、烧窑时“一窑天堂一窑地狱”的紧张与期待……他言语朴实,却处处蕴含着智慧。
沈屿听得入神,不时提出一些问题,都问在点子上,让罗伯更是谈兴大增。
“沈小子,光说不练假把式。有没有兴趣,自己上手试试?”罗伯说着,指了指那台安静的拉坯机,眼中带着鼓励和一丝考较的意味。
沈屿心中一动。他向来对需要动手的、能让人专注沉浸的事情抱有浓厚兴趣。之前学钓鱼、学编织竹器,都是如此。
制陶,这种与大地最为亲近、最考验耐心与心性的手艺,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就怕手笨,糟蹋了您的好泥。”沈屿笑道,但脚步已经不由自主地挪到了拉坯机前。
罗伯哈哈一笑,递给他一块沉甸甸、湿润柔软的陶泥:“泥巴不值钱,放心糟蹋!关键是感受。来,坐这儿,我教你。”
沈屿洗净手,在拉坯机前的小凳上坐下。罗伯站在他身后,开始指导:“对,腰坐直,手臂放松……对,就这样,把泥团摔在转盘中心,要正!开机器,慢点……对,双手蘸水,抱住泥团,感受它的重心……对,轻轻往上提,别用力……哎,歪了歪了!停!”
第一次尝试,沈屿手忙脚乱。那团看似听话的泥巴,在高速旋转下,变得极其“任性”,完全不听使唤,不是歪向一边,就是被他紧张的手指捏出了凹坑。
水加多了,泥变软塌塌;水加少了,泥又干裂摩擦。他这才深切体会到,罗伯刚才那举重若轻的动作背后,是数十年积累的功夫。
罗伯也不恼,耐心地一遍遍示范,讲解要领:“心要静,手要稳。你不是在‘控制’泥,是在‘引导’泥。它想往哪里去,你稍微带一带……对,就是这样,感觉它‘活’过来了没有?”
沈屿收敛心神,摒弃杂念,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指尖与旋转泥团的触感上。
渐渐地,他仿佛能感受到泥坯在离心力作用下的张力,感受到泥料内部的纤维和水分流动。
他不再试图强行塑造,而是尝试着去顺应那种旋转的韵律,用均匀的力道去扶正、去拉升。
一次,两次,三次……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汗水从他的额角渗出,但他浑然不觉。
不知过了多久,在一次近乎本能的引导下,那团泥坯终于不再东倒西歪,而是稳稳地随着转盘旋转,在他的双手间,缓缓升起,形成一个虽然稚拙、但总算有了基本器型的圆筒状!
“成了!就是这样!”罗伯在一旁抚掌轻赞,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小子,悟性不错!第一次能拉出形来,很好了!”
沈屿看着转盘上那个歪歪扭扭、却实实在在是由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泥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成就感。
这不同于写完一首诗、画完一幅画的那种精神满足,这是一种更原始、更直接的、与物质世界发生联系的创造快感。泥土的湿润、冰凉、滑腻的触感,还残留在他指间。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第一个“作品”取下,放在一旁。虽然它最终可能无法经受晾干、修坯、上釉、烧制等一系列考验而中途夭折,但这一刻的体验,已弥足珍贵。
“罗伯,谢谢您!”沈屿真诚地道谢。这短短几个小时的体验,让他对“手艺”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罗伯摆摆手,笑道:“是你自己有这静下来的心。现在肯静下心来做点慢功夫的年轻人,不多了。喜欢的话,随时过来玩。泥巴管够!”
夜色已深,海涛声愈发清晰。沈屿告辞离开,罗伯送到门口。
走在回“听涛小筑”的石板路上,沈屿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
指尖似乎还残留着陶泥的触感,耳边回响着拉坯机的嗡鸣和罗伯朴实的话语。
这次偶然的夜遇,为他宁静的鼓浪屿生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制陶,这门古老的手艺,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修行,一种与时间、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方式。
它需要耐心,需要专注,需要接纳不完美,需要敬畏自然的力量。这与他的“躺平”哲学,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
回到“听涛小筑”,他站在阳台上,望着月光下波光粼粼的大海,心中一片澄澈。
白日的阅读、作画,夜晚的制陶体验,让他的隐居生活变得更加立体和丰盈。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成为了这岛屿生活的一部分,用双手去触摸,去感受,去创造。
他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那间亮着灯的老房子和那位名叫罗文正的陶匠,将成为他鼓浪屿记忆中,一抹温暖而厚重的色彩。
而指尖那团旋转的泥坯,似乎也预示着,他在这座岛上的“隐逸”时光,将增添更多动手的乐趣与沉淀的智慧。
夜已深,涛声依旧,而沈屿的心中,却因这团泥土,而生出了新的、踏实的力量。
http://www.abcsee.cc/46282/2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